张骞|丝绸之路上的葡萄与葡萄酒( 六 )


由阿尔沙克一世(约前250-前211)建立的尼萨古城一度是帕提亚王国的政治中心 。 尼萨古城遗址坐落在土库曼斯坦南部和伊朗的交界处 , 距阿什哈巴德约18公里 。 在罗马时期 , 这座城池想必是丝绸之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站 。 其丰富的艺术、建筑等物质遗存呈现出强烈的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色彩 , 具有鲜明的亚历山大大帝遗风 。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苏联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 , 出土了类型广泛得令人吃惊的精美物品 。 比如大量用象牙制成的来通杯(角状酒器) , 其边缘和底部的金银雕饰极为细腻 , 其工艺之精湛说明它们是仅限精英阶层使用的具有礼仪性质的酒器 。 来通杯上饰有奥林匹亚众神、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和其他希腊人物的形象 , 反映出希腊文化对中亚有着强烈而持久的影响 , 也体现出酒神的狂欢与中亚饮酒传统之间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 , 这种联系在阿拉伯人征服中亚之后依然持续了很久 。
在丝绸之路沿线 , 其他反映葡萄栽培活动的饰物证据还包括片吉肯特城堡发现的一座门框 , 门框的灰泥上印有一串葡萄的图案 。 中世纪的片吉肯特一带曾是繁忙的交通要道 , 尤其是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当时的帝国分裂为两部分 , 分别定都于撒马尔罕和喀什噶尔 。 在出土于片吉肯特的异域商品之中 , 有阿拉伯语文书证明商贸往来的存在 , 还有来自中国和中亚各地的钱币 。 中世纪古城布哈拉出土了一座同样饰有葡萄藤纹样的门框 , 现存于布哈拉市的雅克要塞博物馆(Ark Fortress museum) 。
在阿拉伯人征服西南亚并贯彻禁酒的伊斯兰教习俗之后 , 葡萄依然是西南亚特色饮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许多古代地理学家提到了葡萄的种植 。 据10世纪地理学家伊本·哈卡尔记载 , 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广泛分布着葡萄园 , 穆卡达西也提到了这一点 。 伊本·阿瓦姆探讨了种植葡萄的正确方法 。 这些记载中有许多提到葡萄园需要灌溉 , 而在收获前短暂停止灌溉的做法能够提高果实的品质 。 从西南亚到新疆 , 葡萄藤都搭在高高的棚架上 , 这样不仅能在炎热的夏季为人们遮阴 , 还能为柔弱的果实遮挡烈日 。 人们常常在荫凉的葡萄架下欢歌宴饮 。 在中世纪的亚洲 , 葡萄被加工成葡萄干或称为迪卜斯(dibs)的葡萄糖浆;除此之外 , 葡萄也可作为鲜果食用 , 或者用来酿造葡萄酒(与后来的伊斯兰习俗相反) 。
早在公元前三千纪晚期 , 中亚南部便确立了葡萄种植的习惯 。 而在中亚北部 , 葡萄种植又过了两千多年才得到普及 。 尽管如此 , 葡萄最终还是成为丝绸之路上备受赞誉的水果 , 在内亚的沙漠绿洲和山麓丘陵地带广泛种植 。 葡萄酒也随之成为古代世界重要的商品之一 , 它可以储存数十年不坏 , 是将农产品转化为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 。 得益于丝绸之路 , 商旅用皮袋装着葡萄酒 , 用大桶装满葡萄干 , 带着无比珍贵的葡萄品种种子 , 沿着中亚的贸易路线穿梭往来 。 现如今 , 葡萄酒已成为欧洲和亚洲传统烹饪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
张骞|丝绸之路上的葡萄与葡萄酒
文章图片

来源:本文摘自罗伯特·N.斯宾格勒三世著《沙漠与餐桌:食物在丝绸之路上的起源》 , 陈阳译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1年8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