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刊》内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在《〈古本戏曲丛刊〉编纂纪程》文章中介绍了《丛刊》编纂之曲折:
郑振铎在筹划文学研究所工作时 , 就将编纂《古本戏曲丛刊》和《古本小说丛刊》列入到科研规划中 。他对编纂戏曲资料丛刊的必要性和困难早有预见:“只有从事搜集资料的人 , 只有研究戏曲史的人 , 方才知道搜集资料是如何的困难 。那工作是艰苦的 , 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 是要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
郑振铎不避繁难 , 集腋成裘 , 编纂了《丛刊》前四集 。1958年 , 郑振铎先生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 , 《丛刊》编纂工作一度搁置下来 。后来 , 齐燕铭和吴晓铃等牵头 , 又组成新的编委会 , 继续编选剩下的各集 , 终于在1964年出版了第九集 。由于“文革”的原因 , 此项工作停滞近二十年 。不仅如此 , 由于时事变迁 , 已经交到出版社的书稿业已遗失 , 且原始档案亦残缺不齐 , 为后续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1980年代 , 李一氓、吴晓铃等先生又主持出版了《丛刊》第五集 , 本想一鼓作气 , 完成其余各编 , 无奈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 《丛刊》编纂再次被迫中断 , 一晃又是二十多年过去 。
《丛刊》的编纂出版 , 也从一个层面反映了我国古典戏曲研究的发展进程 。郑振铎先生是“五四”以来重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重要学者之一 。他主持制定《丛刊》的编纂原则 , 就是要将孤本和罕见的本子收录在一起 , 让更多读者有机会利用这些存世珍本 , 不仅为学者们深入研究提供便利 , 更重要的是 ,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系统整理与研究 , 为古典戏曲学科的建构奠定坚实基础 。多年来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名家名作迭出 , 海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刊布 , 大都受益于《丛刊》的编纂与出版 。
以第十集为例看《丛刊》的编纂
每一集《丛刊》的编纂都需要很多考量 , 以第十集为例 , 由于第九集已提前于1964年出版 , 是否要出版第十集 , 编委会曾有过多次讨论 , 一致认为:无论是郑振铎先生当初的构想 , 还是现实的需求 , 限于篇幅的原因 , 第八集没有收录清代道光以后的戏曲作品 , 出版第十集 , 系统收录清晚期的戏曲作品 , 是十分有必要的 。
《丛刊》第十集在内容上与第八集一脉相承 , 主体收录清道光至光绪时期的戏曲作品 。另外 , 因第八集囿于篇幅的限制 , 有数种乾隆时期佚名作家未能收录的作品 , 此次一并放入第十集中 。全集共收清乾隆至光绪时期的传奇、杂剧和作家戏曲集七十三种附一种 。
编纂时所依据的底本
第十集中 , 有几个尤为需要注意的点 , 比如陈烺撰有戏曲作品集《玉狮堂传奇十种》 , 此外还撰有短剧《悲凤曲》一种 , 因此将《悲凤曲》附于《玉狮堂传奇十种》之后 , 便于读者全面了解陈烺的戏曲作品 。许善长撰有《碧声吟馆丛书》 , 这一别集包含诗集、笔记集 , 还有六种戏曲作品《瘗云岩》《胭脂狱》《茯苓仙》《灵娲石》《神山引》《风云会》 。清人诗文集中时有收录戏曲作品 , 这一现象并不罕见 。因此许善长所撰六种戏曲作品虽未单独编为戏曲集 , 但考虑清代别集中的这一情况及学界一直以来对许善长戏曲作品的称呼 , 将这六种戏曲作品统称为《碧声吟馆六种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