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有爱的人,并不是爱讨好别人的人!( 二 )


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这其实就是种下了一颗压抑自己、迎合大人的种子 。
2、经常表示需要孩子的安慰和照顾
典型的情况,就是大人生病时,期待很小的孩子的关爱和照顾 。
一些父母偶尔发烧感冒,就希望孩子能无微不至、嘘寒问暖;一些常年体弱多病的父母,更是经常对孩子表现出自己的脆弱,以博取孩子的关注,有的甚至经常用自己的病弱威胁孩子,让孩子觉得,不因此对父母百依百顺,就是不爱父母,就是不孝顺 。
就我们观察,父母有如此表现,孩子确实会更容易乖巧、懂事、听话,但代价是,长此以往,孩子的“讨好型人格”也会慢慢养成,变成一个过于关注父母和他人看法,时时处处压抑自己、取悦别人的人,这对孩子本人来说,无疑是相当痛苦的事 。
3、经常对孩子甩脸色,逼迫孩子服软、道歉
一位妈妈问“我家三岁多的宝贝心事重,担心大人生气,性格敏感,该如何引导?”孩子的具体表现是:
每次做错事,会条件反射地说“对不起”,有时候大人很生气,他一看大人不原谅他就马上抱着大人哭,还特别可怜的说“求求你别生气了吧” 。
这位妈妈认为孩子有此表现,是因为性格敏感,其实我们认为,不是孩子的性格让他习惯于采用这种方式,很可能是爸爸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将孩子逼成了这样 。
当我们把孩子的表现,放到他的生活背景中去分析,可以推测孩子的日常生活环境可能是这样的:
家里有个特别喜欢生气的爸爸或者妈妈,自己稍有不高兴,一定会在脸上表现出来,告诉别人“我不高兴了”,然后需要别人来道歉、承认错误,说一些“对不起”、“求求你别生气”了之类服软、讨饶的话,他才满意,才肯“放过”那个惹他不高兴的人 。
此类成人,会对配偶采用这样的方式,也很容易对自己的孩子采用这样的方式,孩子有什么不听话的地方,或者做了什么大小错事,他会首先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高兴”“爸爸妈妈很生气”,甚至威胁孩子“你再这样,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之类”,非得孩子承认错误、道歉,才会不情不愿地表示接受,然后恢复对孩子的好言语、好态度 。
当然,在有老人参与育儿的家庭中,有如此表现的,可能不是爸爸妈妈,而是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中的某一个 。 无论这个人是谁,这样的表现,都会让孩子时刻敏感、紧张,经常小心翼翼地讨好大人 。
4、经常要求孩子取悦别人
比如,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时,小朋友想要玩某个玩具,无论自家孩子多么不情愿,大人都在一边不停鼓励孩子出让玩具:“宝贝是好孩子,好孩子要懂得分享哦!”
比如,自家孩子见到不熟悉的亲朋好友不喜欢打招呼,大人往往会抬出“好孩子要有礼貌”的大帽子来逼迫孩子叫人,甚至当着别人的面批评自家孩子没礼貌 。
再比如,有的父母喜欢让自家孩子为来家里的客人表演某种才艺,唱歌、跳舞、弹琴或者背诵诗词,孩子不配合,就批评孩子胆小、害羞、内向等等 。
孩子不愿意分享、不爱叫人、不喜欢当众表演,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爸爸妈妈通过逼迫孩子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你是不重要的,别人是重要的,你应该放弃自己的想法,取悦别人 。 很多孩子从小就被教育着要乖巧、要听话、要懂事,真心爸妈认为,对大人来说,这可能是好事,因为乖巧、听话、懂事的孩子,让父母更省心省力,也更有面子,但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样的孩子,最后常常变成具有讨好型人格的成人,让自己活得压抑、疲惫,甚至痛苦不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