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科学高度不断刷新( 三 )


据介绍 , 发射成功只是任务第一步 , 此次任务飞行过程包括发射、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着陆和科学探测6个阶段 。 相比于月球探测 , 火星探测任务的难度更大 。 由于火星相对地球距离较为遥远 , 对发射、轨道、控制、通信和电源等技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截至12月14日21时 , “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144天 , 飞行里程约3.6亿公里 , 距离地球超过1亿公里 , 距离火星约1200万公里 , 飞行状态良好 。
嫦娥五号去月球“挖土”
书写人类探月新篇章
【这一年,科学高度不断刷新】11月24日 , 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 , 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 这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 , 也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 。 12月17日 , 伴随着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成功 , 人类44年以来再次获得月球样品 。 这一任务开启了在月球自动采样并将样品带回地球的新篇章 , 对增加人类对月球历史的了解具有“革命性”意义 。
去月球“挖土” , 是很多人对嫦娥五号任务的通俗解读 。 事实上 , 嫦娥五号任务将重点实现三大工程目标 , 一是要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 , 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二是要实现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 , 推进我国科学技术重大跨越;三是要完善探月工程体系 , 为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奠定一定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 。 此外还将开展一系列科学探测 , 如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 , 月球样品的分析与研究等 。
整个任务嫦娥五号经历了11个阶段、23天的在轨工作 , 采集了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
专家表示 , 嫦娥五号任务的顺利完成 , 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5个“首次”:一是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 , 二是地外天体的起飞 , 三是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 四是携带样品高速地球再入 , 五是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 。 这是我国航天技术的一次重大跨越 , 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月球提供了重要支撑 。
“奋斗者”号顺利返航
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11月10日 , “奋斗者”号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 于11月28日顺利返航 。 这标志着我国具有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 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 。
已知的海洋最深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是板块俯冲地带 , 地质运动活跃、水压高、温度低、完全黑暗 , 被称为“地球第四极” 。 包括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在内的深渊科学研究 , 有助于科学家了解海底生物、矿藏、海山火山岩的物质组成和成因 , 以及深海海沟在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 。
“奋斗者”号是我国自主设计、集成的万米载人潜水器 。 其成功研制 , 显著提升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装备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 , 为我国探索深海科学奥秘、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又一利器 。 第二阶段万米海试任务中 , 海试队员克服台风、多雨、高温、高海况等困难 , 进行了多项验收试验 , 还开展了深海视频着陆器“沧海”号和“奋斗者”号的联合作业 。 海试过程中获取了一批沉积物、岩石和海底生物样品 。
“奋斗者”号的成功海试 , 充分验证了潜水器各项功能、性能以及我国在深海装备和深海技术上的突破 , 标志着我国进入深海科考第一梯队 , 将为我国后续深渊深海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人造太阳开始放电
加快人类探索未来能源的步伐
12月4日 , 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电 , 对超高温等离子体的磁现象、流体不稳定性、约束湍流等前沿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 标志着我国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 。 它也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的重要支撑 , 将进一步加快人类探索未来能源的步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