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习惯了钻塔轰鸣声和钻杆起落撞击声 , 一停下来反而容易醒来
“投身于松科二井钻探现场 , 如同进入一个大家庭 。 ”勘探技术研究所技术骨干闫家 , 这个刚刚大学毕业就参与到松科二井工程的年轻工程师 , 参与了5种规格涡轮钻具的研制 , 已经成长为松科二井工程核心团队的一员 。
闫家回忆 , 松科二井开钻以来 , 只要钻机未停工 , 总工程师朱永宜就会在松科二井现场指挥部 。 “朱总已经63岁了 , 每天将近18个小时坐在指挥部 , 有他在 , 我们就有了主心骨 。 ”
野外作业需要高强度连续工作 , 没有固定的作息 , 只要钻机在运转 , 时时要绷紧神经 。 “钻进中每个阶段结束之前是不能随意暂停的 , 中断后井内可能出现垮塌、卡钻等风险 。 ”勘探技术研究所工程技术人员曹龙龙每次去井场都需要连续工作两三个月 。 他主要负责取心钻具的研究与改进等工作 。
“松科二井不少人都要先过‘声音关’ 。 ”曹龙龙说 , 在现场 , 钻塔的轰鸣声和钻杆起落的撞击声此起彼伏 。 人们都逐渐习惯了 , 晚上也能睡得安稳 。 但也落下了毛病 , 只要这声音一停下来 , 大家就会忐忑不安 , 容易醒来 。 有时候 , 曹龙龙清理堵塞的岩心管 , 长达几个小时的大锤震击之后 , 耳朵里咣咣的回声会持续大半天 。
“松科二井的成功 , 缘于它是一次有着明确部署和指导 , 依靠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 科技、工程、服务人员拧成一股绳、通力合作的大会战 。 ”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所所长、工程总指挥张金昌说 。
作为工程首席科学家 , 中科院院士王成善带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等研究团队 , 针对未来地球气候系统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如何响应等重大科学问题 , 成功申报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项目 。 通过系统调查研究 , 围绕工程项目目标 , 最终为松科二井孔位科学选址 。
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下属勘探技术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为主体 , 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大庆油田等多家单位 , 集结地质行业600余名科技人员 , 团结协作 , 共同破解了工程施工、技术研发和理论研究中遇到的难题 , 实现了科学目标和工程技术目标 。
计划在松科二井基地建立长期地下观测站和深部地下实验室
“对松科二井现有成果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充分的总结和提升 , 加快成果的转化应用 , 是公益性地质调查的重要使命 , 也是松科二井转入后续科研阶段的重要方向 。 ”李金发说 。
当前 , 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负责的松科二井白垩纪古环境古气候研究 , 以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的深部基础地质和资源能源等研究相继展开 。
“这相当于给地球演化建了一个档案 , 有了它才能去揭秘当时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 。 ”王成善说 , 松辽盆地是研究白垩纪温室气候和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天然实验室 , 目前 , 松科二井岩心已经全部采集完毕 , 进入后期的数据分析阶段 。
王成善介绍 , 7018米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实施22年以来最深的深度 , 代表了中国“入地”的能力;以高于96%的岩心采取率获得了连续完整的6500米岩心 , 成为大陆和大洋科学钻探计划最长岩心纪录 , 代表了中国钻探工程的技术;以厘米级精度 , 研究时间跨度超过6000万年的白垩纪陆地温室气候变化 , 代表了中国古气候研究的水平 。
推荐阅读
- 中国科协发布60个科技领域的“硬骨头”问题
- 占位!吉林省将培育出1000户科技“小巨人”企业!
- 新系统让声呐失效 潜艇“隐身”
- 我国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原型机首次亮相
- 伶仃洋上将“漂”起一座特大悬索桥
- 掩耳盗铃的意思是什么
- 男生说的p站是啥 男生说的p站是什么
- 国内第二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完成穹顶吊装
- 细数我国第三次万米深渊科考的“震撼”成果
- 威尼斯入睡了扩句 威尼斯入睡了怎么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