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 二 )


《诗经》之中,有“时靡有争,王心载宁”,是说,往古的圣王治世之时,没有争名夺利,圣王的心,是非常宁静的,这不正是“无为而治”的本义吗?由此观之,“无为而治”的思想,不知源于何时,而道、德的思想,也早已深入民心了,因此老子的《道德经》,应该就是系统继承和发扬了伏羲以降、三皇五帝乃至夏、商、西周时期的往圣先贤的各种理念,是一个集大成者 。
如何理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七章中是这样说的:“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从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大意是这样的:天道的作用,就象开弓一样吧!弦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低了就把它升高,弦长了就把它减少,弦短了就把它加长 。
天之道,是减少有余的,用来弥补不足的 。但人的道却不是这样的,偏要剥夺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 。谁才能体行天道,把有余的供给天下不足呢?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如此 。所以圣人作育了万物,而不认为有能力,成就了万物,而不占居其功劳 。他无私无欲,一切顺应自然,不愿表现自己的才德 。我觉的这段话很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纵观社会发展的历史,从隶奴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的精英们,和那些所谓的伪“圣人”、假“伟人”们,不正是这样违背“天道”争权夺利,压榨人民,贪天之功,而做的吗?本章用“张弓"来比喻天道的完满与和谐 。其真正的和谐之道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切利益都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不与民争利,社会财富要人人平等共享 。
谁才能做到呢?唯有无私无欲的真“圣人"和真“伟人",才能“替天行道" 。而一般人由于有私心杂念太重,为了自身利益,只能是“损不足而奉有余"的做法,表现完全和天道相反,这就是为什么老子同样在第四十八章中提到为人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