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水利工程经过哪里,开展422工程推进水利现代化( 二 )


宋朝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作“都江堰”,史书这样记载:“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到清朝嘉庆年间,都江堰的鱼嘴、飞沙堰、人字堤等工程名称都可见于文献记载 。附图,都江堰伏龙观内李冰石像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都江堰的建设和发展历史战国始建我们通常认为都江堰是秦国李冰及其子在(公元前256年—前251年)任蜀郡郡守时主持建造的,根据西汉《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华阳国志·蜀志》也记载:“以李冰为蜀守……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 。
”(“壅江作堋”一般认为是指修筑分水鱼嘴,“凿离堆”即为开凿宝瓶口,“穿二江”、“双过郡下”指李冰主持开凿了通向成都的两条干渠 。)1974年在外江出土的东汉石像上有铭文“李府君讳冰”,这被认为是李冰始建都江堰的具体实证 。汉唐完善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时期的蜀郡太守文翁“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他使得都江堰的内江水系与论江相联,都江堰的作用得以提升 。
东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 。成书于北魏的《水经注》记载:“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入郫江、检江,以行舟”,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江堰其渠首工程应包括堋(相当于鱼嘴)、渠口(宝瓶口)、内江引水渠以及内江各干渠的进水口,这一时期的都江堰日趋成为一个系统性的庞大水利工程 。
至唐代时,根据《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记载:“楗尾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李冰作之,以防江决 。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累而壅水 。” 成熟宋明自战国以来都江堰一直以竹笼盛装卵石结合木桩构筑,在元朝时首次引入了铁石结构,此后对都江堰主体结构的争论在明清两代一直不休,都江堰整修也一直在竹笼、铁石两者间反复,直到近代的水泥、混凝土技术的引入才彻底平息了双方的争论 。
竹笼结构的堰体易受岷江的急流冲刷损坏,因此每年都需要投入人工加以整修,据记载1335年岁修中重点维修的工段达133处,岁修所需的劳力和物资都使得“民不堪命” 。为减少岁修工程量并减轻灌区民众负担,元初的李秉彝提出改造工程结构的设想以谋求“一劳永逸”,四川肃政谦访使吉当普在这一设想的基础上提出用永久性工程代替简易的竹笼结构,在他的主持下以锚铁浆砌条石结构代替传统的竹笼卵石简易结构,对“岸善崩者,密筑江石以护之”,又首次铸造“万六千斤”的铁龟代替鱼嘴 。
自吉当普首次实践铁石结构之后,明清两代先后共有四次采用铁石结构大修都江堰枢纽 。完善于民国民国时西方的设计施工方法以及新型建材逐渐传入中国,成都水利知事周郁如在1934年用条石修砌鱼嘴,以水泥建筑鱼嘴基础,开创了应用水泥等近代材料修筑堰体的先河 。1936年,四川省水利局长张沅主持都江堰大修,重新设计鱼嘴,采用巨型条石构筑,以水泥为胶结材料,并且成功处理了鱼嘴的基础问题 。
在采用近代先进的设计和施工方法之外,张沅还秉承传统的杩槎、竹笼等护堰手段层层设防 。这次修建的鱼嘴非常成功,奠定了现代鱼嘴的基础,直到1974年因修筑外江节制闸才被主动拆除 。附图,都江堰全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 。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