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之集标换礼怎么集,有卡无蟹……蟹卡套路怎么破( 二 )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你认为合理吗?你怎样理解?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故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 。国君抚式,大夫下之 。大夫抚式,士下之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刑人不在君侧” 。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古代对普通老百姓就可以不讲礼节,而士大夫犯法可不用追其刑责,更谈不上”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如此,当然是极不合理的 。但有不少学者认为,究其本意并非上面所述 。
“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上半句实际上是指:国君遇到大夫,国君抚式,大夫下车 。而大夫遇到士人,大夫抚式,士人则下车 。这是明确阶层尊卑的礼节 。至于国君或士大夫路遇“庶人”(老百姓),就不必有上述礼节 。如果要求一个的普通老百姓学会并遵守”礼”的繁文缛节,未免太强人所难了,因此统治阶层要求老百姓只要不犯法,履行兵役、纳税等就行了,可许“礼不下庶人” 。
下半句“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这里的“刑”,特指“肉刑”,依周礼诸侯要定期朝见天子,受了肉刑的士大夫肢体残缺或面有刺字,朝见时难免有伤大雅,所以士大夫有不受肉刑的特权,而不是不受所有刑法 。实际上,在封建社会中士大夫受“肉刑”的例子并不少见 。对于士大夫来说,“礼”就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人生规范,其言行举止往往都是按“礼”来进行约束,而不是靠“刑”来进行威慑 。
所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是特权阶级给自己开绿灯,而是古代礼乐制度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表现 。但这并不能否定平民百姓与皇戚贵族在当时法律面前并不平等的客观事实,比如普通百姓会被判斩首的罪行,皇戚贵族只要犯的不是谋反危及皇权的重罪,会被判喝毒酒、或自缢、或留全尸等比较体面“的形式死去 。
如何理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
《论语》中,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用行政命令来管理、领导,用刑罚来整治、约束,民众只求免于受罚,而心中无羞耻感;用德行和礼制来管理、领导,民众不但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守规矩了 。”孔子的这番话,阐述了“为政以德”的政治理想,并精辟阐明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
孔子认为,用行政命令来治理民众,用刑罚来约束他们,他们中的有些人就会为了免于受罚而偷偷干坏事,一旦行迹败露,虽然被处罚,但内心并无羞耻、悔改之意 。学校管理中,没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的约束是行不通的,但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也不是万能的 。有的校长把自己放在行政长官的位置,习惯于开会下命令、定制度,不主动与教职工勾通,朝令夕改,看上去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实则是一种家长式的陈旧管理方式,教职工对学校并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所学校规定:“凡全体教师开会迟到者,罚款五元,会后交会计室 。”有一天,某某老师迟到了,会后按学校规定到会计室交了五元钱的罚款 。不知什么原因,下次开会时这位老师又迟到了,会后照例去会计室交罚款,不过这位老师这次交的不是五元钱,而是二十元,会计问他为什么交这么多?他回答说:“把下三次的罚款一起交了罢!”本来学校制定这一规定是为了制止教师开会迟到,没想到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使迟到者无丝毫悔改之意,更加肆无忌惮 。
这说明,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和处罚不一定能让老师心服口服,有时候反而会起反作用 。其实每位教师都有一定的自律性,谁也不愿意开会时当着大家的面迟到 。但凡迟到,其中必有原因,如果学校领导不用罚款的办法,而会后主动与这位教师交换意见,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适时帮助老师解决困难,我相信这位老师一生恐怕就迟到这一回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