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华夏二手车,咱大蚌埠帝国哪有二手自行车交易市场啊( 二 )


淮南华夏二手车,咱大蚌埠帝国哪有二手自行车交易市场啊


4,江苏宿迁在五代十国时期是那个国 江苏宿迁在五代十国时期是南吴国 。吴国(902年-937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政权之一 。为杨行密所建,又称“杨吴”,亦称“南吴,弘农,淮南” 。919年(唐天祐十六年),独立建国,改元建制,但统治者并未称帝,仅称吴王 。927年(吴顺义七年),杨溥称帝,建立吴国 。937年(吴天祚三年),吴帝杨溥禅位于徐知诰,吴国灭亡,历4主,立国30年 。国五排放标准的二手车,可以申请在宿迁办理落户上牌手续 。办理车辆过户手续,需车辆之前违章处理完毕,车检合格 。由买卖双方持有各自身份证和车辆手续(机动车登记证书,机动车行驶证等),双方一起到车辆登记的车管所咨询办理车辆过户手续 。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一日内,确认机动车,核对车辆识别代号拓印膜,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收回号牌、行驶证,确定新的机动车号牌号码,在机动车登记证书上签注转移事项,重新核发号牌、行驶证和检验合格标志 。《机动车登记规定》:第十三条 机动车所有人的住所迁出车辆管理所管辖区域的,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日内,在机动车登记证书上签注变更事项,收回号牌、行驶证,核发有效期为三十日的临时行驶车号牌,将机动车档案交机动车所有人 。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在临时行驶车号牌的有效期限内到住所地车辆管理所申请机动车转入 。申请机动车转入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提交身份证明、机动车登记证书、机动车档案,并交验机动车 。机动车在转入时已超过检验有效期的,应当在转入地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并提交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和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 。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日内,确认机动车,核对车辆识别代号拓印膜,审查相关证明、凭证和机动车档案,在机动车登记证书上签注转入信息,核发号牌、行驶证和检验合格标志 。第十八条 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所有权发生转移的,现机动车所有人应当自机动车交付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转移登记 。机动车所有人申请转移登记前,应当将涉及该车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处理完毕 。第十九条 申请转移登记的,现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交验机动车,并提交以下证明、凭证:(一)现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二)机动车所有权转移的证明、凭证;(三)机动车登记证书;(四)机动车行驶证;(五)属于海关监管的机动车,还应当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监管车辆解除监管证明书》或者海关批准的转让证明;(六)属于超过检验有效期的机动车,还应当提交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和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 。现机动车所有人住所在车辆管理所管辖区域内的,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一日内,确认机动车,核对车辆识别代号拓印膜,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收回号牌、行驶证,确定新的机动车号牌号码,在机动车登记证书上签注转移事项,重新核发号牌、行驶证和检验合格标志 。现机动车所有人住所不在车辆管理所管辖区域内的,车辆管理所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十三条的规定办理 。第六十四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四)身份证明是指:3.居民的身份证明,是《居民身份证》或者《临时居民身份证》 。在暂住地居住的内地居民,其身份证明是《居民身份证》或者《临时居民身份证》,以及公安机关核发的居住、暂住证明 。5,与除夕相关的诗题诗句及作者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 。千门万户瞳痛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鹧鸪天 【内容】:丁巳元日 。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 。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 。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 。【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踏莎行 【内容】: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作品】:元日 【内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除夕感怀 【内容】:旧作除夕诗甚伙,往往风雪羁旅中,拉杂命笔,数十首不能休,已而碎其稿,与马矢车尘同朽矣 。今见饶君作,不觉蓬蓬在腹,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鹡原 。兄曰嗟予弟行役,不知今夜宿何村 。”风景不殊,幽明顿隔,呜矣陈言,所感深焉,亦不自知粗放 尔许 。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 。谁知羲仲寅宾日,已是共工缺陷天 。桐待凤鸣心不死,泽因龙起腹难坚 。寒灰自分终消歇,赖有诗兵斗火田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除夕感怀 【内容】: 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 。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 。无端歌哭因长夜,婪尾阴阳胜此时 。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除夕感怀 【内容】: 内顾何曾足肝胆,论交晚乃得髯翁 。不观器识才终隐,即较文词势已雄 。逃酒人随霜阵北,谈兵心逐海潮东 。飞光自抚将三十,山简生来忧患中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除夕感怀 【内容】: 我辈虫吟真碌碌,高歌《商颂》彼何人 。十年醉梦天难醒,一寸芳心镜不尘 。挥洒琴尊辞旧岁,安排险阻著孤身 。乾坤剑气双龙啸,唤起幽潜共好春 。【年代】:清 【作者】:黄景仁 【作品】:癸巳除夕偶成 【内容】: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年代】:清 【作者】:龚自珍 【作品】:辛巳除夕与彭同年同宿道观中,彭出平生诗,读之竟夜,遂书卷尾 【内容】: 亦是三生影,同听一杵钟 。挑灯人海外,拔剑梦魂中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 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 。)雪色惮恩怨,诗声破苦空 。明朝客盈座,谁言去年踪 。【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庆宫春 【内容】: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铦①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 。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 。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 。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 。双浆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 。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 。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 。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 。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 。酒醒波远,政凝想、明珰素袜 。如今安在,唯有栏杆,伴人一霎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蝶恋花 【内容】: 南雁依稀回侧阵,雪霁墙阴,偏觉兰芽嫩 。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 。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 。6,要写一篇谏XX书写历史中的哪一块儿[谏书]臣下向天子进谏的奏章 。《汉书·王式传》:“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 。”唐岑参《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直,谏书人莫窥 。”又《寄左省杜拾遗》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 中国古代上行公文常识 [上书]奏议体之一 。亦称“上言”、“上疏”、“上奏”、“奏书”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王,皆称上书,秦汉以下,虽代有更革,而古制犹存,故往往见于诸集之中 。萧统《文选》欲其别于臣下之书也,故自为一类,而以上书称之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上书者,上高也,奏上也,书而高进也 。亦谓之献书,献馈食进也,以书奏上若进馈也 。主于进达情事,忠言献替 。”梁任昉《文章缘起》:“上书,秦丞相李斯《上始皇书》 。”自汉以后,渐不多见,宋以下上书、上言皆不用,今惟致之尊长者用之 。[疏]向天子陈事的文书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疏,陈言而条析疏通,奏书之属也 。汉兼施于王侯,魏晋六朝专上王侯,后世专上天子 。今制,陈事曰疏 。主于陈事通彻,条理明序 。源出汉韩信《上尊号疏》 。” [奏疏]上天子之文的通称 。亦称奏议、奏书、奏对、奏启、奏状、奏札、奏折、奏策、上书、奏章等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奏疏者,群臣论谏之总名也 。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 。七国以前,皆称上书 。秦初,改书曰奏 。至于疏、对、启、状、札五者,又皆以奏字冠之,以别于臣下私相对答往来之称 。” [奏策]献计进策的奏疏 。清王兆芒《文体通释》:“奏策者,策,马棰也,筹策也,谋也 。谋若运筹亦如运用棰策而奏进之者也 。主于筹算精谋,别中下而要其上 。源出汉贾让《奏治河策》,流有隋文中子《奏太平十二策》、唐王忠嗣《上平戒十八策》,宋张齐贤《献开宝十策》 。” [谏书]臣下向天子进谏的奏章 。《汉书·王式传》:“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 。”唐岑参《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直,谏书人莫窥 。”又《寄左省杜拾遗》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 [奏]达天子之文,汉蔡邕《独断》:“奏者……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公卿校尉送谒者台者也 。”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 。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 。奏者,进也 。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 。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 。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古敷章以言之变也 。李善曰:奏以陈情叙事 。汉上书四名,二曰奏 。主于通达国事,进言持正 。”自汉以下奏体渐繁,后世之称奏事、奏记、奏书亦有不尽达天子者 。[表]章奏体之一 。明吴讷《文章辨体》:“韵书:表,明也,标也,标著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 。三代以前,谓之敷奏 。秦改曰表 。汉因之 。汉晋皆尚散文,盖用陈达情事,若孔明《前后出师》,李令伯《陈情》之类是也 。唐宋以后,多尚四六 。其用则有庆贺、有辞免、有陈谢、有进书、有贡物,所用既殊,则其辞亦各异焉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唐门下省下通上六书五曰表 。尚书省下达上六书一曰表 。今制庆贺皇上、皇太后曰表 。主于明褐所陈,首以臣某言,终以表闻顿首等语 。”梁任昉《文章缘起》:“表,淮南王安《谏伐闽表》 。” [让表]对授官虚假谦让的章表 。清赵翼《陔余丛考》:“古人授官,例有让表 。刘实谓本唐虞禹让稷契皋陶之遗意 。《文心雕龙》曰,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 。曹操著令,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 。昔人每授官必作让表,固是难进易退之意,然沿习日久,虚伪成风,浸寻及于唐宋,益袭为故事 。在上者既授之以官,必不因其让而收回 成命,在下者亦明知其辞不允,特借一辞以鸣高 。观唐宋诸人集中,内外制词,多有批答不允,及断来章不允之诏,上下相接以伪,徒货笔墨,甚可笑也 。本朝之制,凡三品以上迁官者,但有谢折,无伪为辞让之事,于以见朝廷尊严,风气敦实 。” [劝进表]劝登帝位的章表 。魏晋六朝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夺权,或皇统中断,建立新朝的统治者多托词禅让 。等让国诏一下,又故作逊让,必使朝臣上劝进表,颂赞其美德,谀之为天命所归,始允受禅 。如曹丕代汉,侍中刘昉等率君臣奉表劝进;司马炎代魏,司空郑冲率群臣劝进;东晋司马睿(元帝)逃到江南,刘琨等联名劝进,等等 。[弹事]弹劾官吏的奏疏 。亦称“弹文”、“弹章”、“弹墨”、“劾状”、“白简”等 。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奏启》:“后之弹事,迭相斟酌 。”梁任昉《文章缘起》:“弹文,晋冀州刺史王深集《杂弹文》 。”清吴曾祺《文体刍言》:“凡按劾有罪则用之 。谓之弹文者,如弹丸之加鸟也 。《文选》列弹文三篇,皆有一定体例,后亦少变,与他奏事相似矣 。”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九姓渔船曲》:“敢挈阿娇贮金屋,弹章自骇满朝惊 。”《宋史·赵鼎传》:“荐举之人,除名甫下,弹墨已行 。”《唐书·崔隐甫传》:“隐甫劾状 。” [奏状]状是封建社会的上行公文体,用于陈述事实 。冠以奏,就是向皇帝陈述事实的公文 。汉代及以后又多成诉状 。《后汉书·杨秉传》:“南阳太守张彪……以车驾当至,因傍发调,多以入私,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 。” [万言书]上天子的长篇章奏 。宋赵长《朝野类要》:“万言书,上进天子之书也 。若上公侯,则名之曰长书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 。” [奏折]奏疏体之一 。亦称“折”、“折奏” 。因用折本缮写,故名 。明制,奏折有题本和奏本之分 。题本用于公事,用印;奏本用于私事,不用印 。皆经通政司转内阁入奏 。清制,关于例行之事用题本,亦送通政司 。紧要之事用奏折,奏折初在宫门陈奏,迨军机处成立后,改送军机处转奏 。光绪庚子后,废题本概用奏折 。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 。[封事]奏疏体之一 。百官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用皂囊缄呈进,故称封事 。亦称“封奏”、“封章” 。《汉书·宣帝纪》地节二年:“而今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后汉书·光武纪》:“百僚并上封事,无有隐讳 。”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自汉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错受书,还上便宜,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封事,主于陈事机密,冀君独览 。”梁任昉《文章缘起》:“封事,汉魏相《奏霍氏专权封事》 。”元明以下封事少见 。[副封]奏章的副本 。汉代上天子的奏章有正、副二封,尚书先检查副封,不合者不奏 。自魏相为御史大夫后乃废止 。《汉书·魏相传》:“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自去副封,以防雍蔽 。” [劾}即弹事 。亦称“劾状”、“弹”、“奏弹” 。明吴讷《文章辨体》:“《汉书》云:群臣上奏,若罪法按劾,公府送御史台,卿校送谒者台 。是则按劾之名,其来久矣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劾者,法有罪也,亦谓之弹 。弹,行丸也,抨也 。以法抨有罪,若行丸也 。奏书之属也 。唐门下省六书二曰奏弹 。主于案举臣罪,议从国法 。” [奏札]古代上行皇帝的一种公文体 。札用于陈事,奏札则用于向皇帝奏事 。唐代奏事,非表非状者称札子 。宋人称札子 。[折]明清两代的上行公文 。清吴曾棋《文体刍言》:“折,叠也 。书所言于纸而叠之,取其便于上进也,故谓之折 。”明清以后,始有折 。上天子者曰奏折,上长官者曰手折 。” [片]清代奏章的附件 。清林则徐《密保永昌府知府张亮基片》:“不揣冒昧,谨合词附片密陈 。” [奏启]是一种古代公文体,晋代以后才盛行起来,既当表又当奏 。在陈述政事时启与奏的作用相同 。在让爵谢恩时,又与表的功能相同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 。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 。” [驳议]奏疏体之一 。汉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尚书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意者曰驳议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驳议者,立议求是,斥人议之不纯也 。李善曰:推覆平论有异事,进之曰驳 。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赣议异 。李充曰:驳不以华藻为先 。主于进言指误,胜以纯正 。”清吴曾棋《文体刍言》:“驳议,理之是非,不能以一人之言为定,于是有驳 。驳之云者,去其不当,以归于当也 。主于反复诘难,曲尽事理为要 。汉世始立驳议之法,唐以来中书之官兼以主封驳为职责 。” [章奏]上奏天子文书的总称 。亦称“奏章”、“笺奏”、“章表” 。汉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前汉表谢,遗篇寡存 。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 。”宋欧阳修《太尉文正公神道碑铭》:“其后公薨,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荐者 。” [奏议]上天子之文的通称 。包括疏、奏、表、上书、封事、札子、对策、弹章、启、笺等 。梁任昉《王文宪集序》:“奏议符策,文辞表记 。”清《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涵芬楼古今文钞》均立“奏议类” 。7,古代对公文的格式要求中国古代上行公文常识[上书]奏议体之一 。亦称“上言”、“上疏”、“上奏”、“奏书”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王,皆称上书,秦汉以下,虽代有更革,而古制犹存,故往往见于诸集之中 。萧统《文选》欲其别于臣下之书也,故自为一类,而以上书称之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上书者,上高也,奏上也,书而高进也 。亦谓之献书,献馈食进也,以书奏上若进馈也 。主于进达情事,忠言献替 。”梁任昉《文章缘起》:“上书,秦丞相李斯《上始皇书》 。”自汉以后,渐不多见,宋以下上书、上言皆不用,今惟致之尊长者用之 。[疏]向天子陈事的文书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疏,陈言而条析疏通,奏书之属也 。汉兼施于王侯,魏晋六朝专上王侯,后世专上天子 。今制,陈事曰疏 。主于陈事通彻,条理明序 。源出汉韩信《上尊号疏》 。”[奏疏]上天子之文的通称 。亦称奏议、奏书、奏对、奏启、奏状、奏札、奏折、奏策、上书、奏章等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奏疏者,群臣论谏之总名也 。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 。七国以前,皆称上书 。秦初,改书曰奏 。至于疏、对、启、状、札五者,又皆以奏字冠之,以别于臣下私相对答往来之称 。”[奏策]献计进策的奏疏 。清王兆芒《文体通释》:“奏策者,策,马棰也,筹策也,谋也 。谋若运筹亦如运用棰策而奏进之者也 。主于筹算精谋,别中下而要其上 。源出汉贾让《奏治河策》,流有隋文中子《奏太平十二策》、唐王忠嗣《上平戒十八策》,宋张齐贤《献开宝十策》 。”[谏书]臣下向天子进谏的奏章 。《汉书·王式传》:“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 。”唐岑参《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直,谏书人莫窥 。”又《寄左省杜拾遗》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奏]达天子之文,汉蔡邕《独断》:“奏者……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公卿校尉送谒者台者也 。”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 。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 。奏者,进也 。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 。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 。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古敷章以言之变也 。李善曰:奏以陈情叙事 。汉上书四名,二曰奏 。主于通达国事,进言持正 。”自汉以下奏体渐繁,后世之称奏事、奏记、奏书亦有不尽达天子者 。[表]章奏体之一 。明吴讷《文章辨体》:“韵书:表,明也,标也,标著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 。三代以前,谓之敷奏 。秦改曰表 。汉因之 。汉晋皆尚散文,盖用陈达情事,若孔明《前后出师》,李令伯《陈情》之类是也 。唐宋以后,多尚四六 。其用则有庆贺、有辞免、有陈谢、有进书、有贡物,所用既殊,则其辞亦各异焉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唐门下省下通上六书五曰表 。尚书省下达上六书一曰表 。今制庆贺皇上、皇太后曰表 。主于明褐所陈,首以臣某言,终以表闻顿首等语 。”梁任昉《文章缘起》:“表,淮南王安《谏伐闽表》 。”[让表]对授官虚假谦让的章表 。清赵翼《陔余丛考》:“古人授官,例有让表 。刘实谓本唐虞禹让稷契皋陶之遗意 。《文心雕龙》曰,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 。曹操著令,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 。昔人每授官必作让表,固是难进易退之意,然沿习日久,虚伪成风,浸寻及于唐宋,益袭为故事 。在上者既授之以官,必不因其让而收回成命,在下者亦明知其辞不允,特借一辞以鸣高 。观唐宋诸人集中,内外制词,多有批答不允,及断来章不允之诏,上下相接以伪,徒货笔墨,甚可笑也 。本朝之制,凡三品以上迁官者,但有谢折,无伪为辞让之事,于以见朝廷尊严,风气敦实 。”[劝进表]劝登帝位的章表 。魏晋六朝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夺权,或皇统中断,建立新朝的统治者多托词禅让 。等让国诏一下,又故作逊让,必使朝臣上劝进表,颂赞其美德,谀之为天命所归,始允受禅 。如曹丕代汉,侍中刘昉等率君臣奉表劝进;司马炎代魏,司空郑冲率群臣劝进;东晋司马睿(元帝)逃到江南,刘琨等联名劝进,等等 。[弹事]弹劾官吏的奏疏 。亦称“弹文”、“弹章”、“弹墨”、“劾状”、“白简”等 。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奏启》:“后之弹事,迭相斟酌 。”梁任昉《文章缘起》:“弹文,晋冀州刺史王深集《杂弹文》 。”清吴曾祺《文体刍言》:“凡按劾有罪则用之 。谓之弹文者,如弹丸之加鸟也 。《文选》列弹文三篇,皆有一定体例,后亦少变,与他奏事相似矣 。”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九姓渔船曲》:“敢挈阿娇贮金屋,弹章自骇满朝惊 。”《宋史·赵鼎传》:“荐举之人,除名甫下,弹墨已行 。”《唐书·崔隐甫传》:“隐甫劾状 。”[奏状]状是封建社会的上行公文体,用于陈述事实 。冠以奏,就是向皇帝陈述事实的公文 。汉代及以后又多成诉状 。《后汉书·杨秉传》:“南阳太守张彪……以车驾当至,因傍发调,多以入私,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 。”[万言书]上天子的长篇章奏 。宋赵长《朝野类要》:“万言书,上进天子之书也 。若上公侯,则名之曰长书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 。”[奏折]奏疏体之一 。亦称“折”、“折奏” 。因用折本缮写,故名 。明制,奏折有题本和奏本之分 。题本用于公事,用印;奏本用于私事,不用印 。皆经通政司转内阁入奏 。清制,关于例行之事用题本,亦送通政司 。紧要之事用奏折,奏折初在宫门陈奏,迨军机处成立后,改送军机处转奏 。光绪庚子后,废题本概用奏折 。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 。[封事]奏疏体之一 。百官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用皂囊缄呈进,故称封事 。亦称“封奏”、“封章” 。《汉书·宣帝纪》地节二年:“而今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后汉书·光武纪》:“百僚并上封事,无有隐讳 。”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自汉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错受书,还上便宜,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封事,主于陈事机密,冀君独览 。”梁任昉《文章缘起》:“封事,汉魏相《奏霍氏专权封事》 。”元明以下封事少见 。[副封]奏章的副本 。汉代上天子的奏章有正、副二封,尚书先检查副封,不合者不奏 。自魏相为御史大夫后乃废止 。《汉书·魏相传》:“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自去副封,以防雍蔽 。”[劾}即弹事 。亦称“劾状”、“弹”、“奏弹” 。明吴讷《文章辨体》:“《汉书》云:群臣上奏,若罪法按劾,公府送御史台,卿校送谒者台 。是则按劾之名,其来久矣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劾者,法有罪也,亦谓之弹 。弹,行丸也,抨也 。以法抨有罪,若行丸也 。奏书之属也 。唐门下省六书二曰奏弹 。主于案举臣罪,议从国法 。”[奏札]古代上行皇帝的一种公文体 。札用于陈事,奏札则用于向皇帝奏事 。唐代奏事,非表非状者称札子 。宋人称札子 。[折]明清两代的上行公文 。清吴曾棋《文体刍言》:“折,叠也 。书所言于纸而叠之,取其便于上进也,故谓之折 。”明清以后,始有折 。上天子者曰奏折,上长官者曰手折 。”[片]清代奏章的附件 。清林则徐《密保永昌府知府张亮基片》:“不揣冒昧,谨合词附片密陈 。”[奏启]是一种古代公文体,晋代以后才盛行起来,既当表又当奏 。在陈述政事时启与奏的作用相同 。在让爵谢恩时,又与表的功能相同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 。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 。”[驳议]奏疏体之一 。汉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尚书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意者曰驳议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驳议者,立议求是,斥人议之不纯也 。李善曰:推覆平论有异事,进之曰驳 。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赣议异 。李充曰:驳不以华藻为先 。主于进言指误,胜以纯正 。”清吴曾棋《文体刍言》:“驳议,理之是非,不能以一人之言为定,于是有驳 。驳之云者,去其不当,以归于当也 。主于反复诘难,曲尽事理为要 。汉世始立驳议之法,唐以来中书之官兼以主封驳为职责 。”[章奏]上奏天子文书的总称 。亦称“奏章”、“笺奏”、“章表” 。汉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前汉表谢,遗篇寡存 。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 。”宋欧阳修《太尉文正公神道碑铭》:“其后公薨,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荐者 。”[奏议]上天子之文的通称 。包括疏、奏、表、上书、封事、札子、对策、弹章、启、笺等 。梁任昉《王文宪集序》:“奏议符策,文辞表记 。”清《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涵芬楼古今文钞》均立“奏议类” 。中国古代上行公文常识 [上书]奏议体之一 。亦称“上言”、“上疏”、“上奏”、“奏书”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王,皆称上书,秦汉以下,虽代有更革,而古制犹存,故往往见于诸集之中 。萧统《文选》欲其别于臣下之书也,故自为一类,而以上书称之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上书者,上高也,奏上也,书而高进也 。亦谓之献书,献馈食进也,以书奏上若进馈也 。主于进达情事,忠言献替 。”梁任昉《文章缘起》:“上书,秦丞相李斯《上始皇书》 。”自汉以后,渐不多见,宋以下上书、上言皆不用,今惟致之尊长者用之 。[疏]向天子陈事的文书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疏,陈言而条析疏通,奏书之属也 。汉兼施于王侯,魏晋六朝专上王侯,后世专上天子 。今制,陈事曰疏 。主于陈事通彻,条理明序 。源出汉韩信《上尊号疏》 。” [奏疏]上天子之文的通称 。亦称奏议、奏书、奏对、奏启、奏状、奏札、奏折、奏策、上书、奏章等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奏疏者,群臣论谏之总名也 。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 。七国以前,皆称上书 。秦初,改书曰奏 。至于疏、对、启、状、札五者,又皆以奏字冠之,以别于臣下私相对答往来之称 。” [奏策]献计进策的奏疏 。清王兆芒《文体通释》:“奏策者,策,马棰也,筹策也,谋也 。谋若运筹亦如运用棰策而奏进之者也 。主于筹算精谋,别中下而要其上 。源出汉贾让《奏治河策》,流有隋文中子《奏太平十二策》、唐王忠嗣《上平戒十八策》,宋张齐贤《献开宝十策》 。” [谏书]臣下向天子进谏的奏章 。《汉书·王式传》:“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 。”唐岑参《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直,谏书人莫窥 。”又《寄左省杜拾遗》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 [奏]达天子之文,汉蔡邕《独断》:“奏者……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公卿校尉送谒者台者也 。”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 。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 。奏者,进也 。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 。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 。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古敷章以言之变也 。李善曰:奏以陈情叙事 。汉上书四名,二曰奏 。主于通达国事,进言持正 。”自汉以下奏体渐繁,后世之称奏事、奏记、奏书亦有不尽达天子者 。[表]章奏体之一 。明吴讷《文章辨体》:“韵书:表,明也,标也,标著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 。三代以前,谓之敷奏 。秦改曰表 。汉因之 。汉晋皆尚散文,盖用陈达情事,若孔明《前后出师》,李令伯《陈情》之类是也 。唐宋以后,多尚四六 。其用则有庆贺、有辞免、有陈谢、有进书、有贡物,所用既殊,则其辞亦各异焉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唐门下省下通上六书五曰表 。尚书省下达上六书一曰表 。今制庆贺皇上、皇太后曰表 。主于明褐所陈,首以臣某言,终以表闻顿首等语 。”梁任昉《文章缘起》:“表,淮南王安《谏伐闽表》 。” [让表]对授官虚假谦让的章表 。清赵翼《陔余丛考》:“古人授官,例有让表 。刘实谓本唐虞禹让稷契皋陶之遗意 。《文心雕龙》曰,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 。曹操著令,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 。昔人每授官必作让表,固是难进易退之意,然沿习日久,虚伪成风,浸寻及于唐宋,益袭为故事 。在上者既授之以官,必不因其让而收回 成命,在下者亦明知其辞不允,特借一辞以鸣高 。观唐宋诸人集中,内外制词,多有批答不允,及断来章不允之诏,上下相接以伪,徒货笔墨,甚可笑也 。本朝之制,凡三品以上迁官者,但有谢折,无伪为辞让之事,于以见朝廷尊严,风气敦实 。” [劝进表]劝登帝位的章表 。魏晋六朝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夺权,或皇统中断,建立新朝的统治者多托词禅让 。等让国诏一下,又故作逊让,必使朝臣上劝进表,颂赞其美德,谀之为天命所归,始允受禅 。如曹丕代汉,侍中刘昉等率君臣奉表劝进;司马炎代魏,司空郑冲率群臣劝进;东晋司马睿(元帝)逃到江南,刘琨等联名劝进,等等 。[弹事]弹劾官吏的奏疏 。亦称“弹文”、“弹章”、“弹墨”、“劾状”、“白简”等 。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奏启》:“后之弹事,迭相斟酌 。”梁任昉《文章缘起》:“弹文,晋冀州刺史王深集《杂弹文》 。”清吴曾祺《文体刍言》:“凡按劾有罪则用之 。谓之弹文者,如弹丸之加鸟也 。《文选》列弹文三篇,皆有一定体例,后亦少变,与他奏事相似矣 。”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九姓渔船曲》:“敢挈阿娇贮金屋,弹章自骇满朝惊 。”《宋史·赵鼎传》:“荐举之人,除名甫下,弹墨已行 。”《唐书·崔隐甫传》:“隐甫劾状 。” [奏状]状是封建社会的上行公文体,用于陈述事实 。冠以奏,就是向皇帝陈述事实的公文 。汉代及以后又多成诉状 。《后汉书·杨秉传》:“南阳太守张彪……以车驾当至,因傍发调,多以入私,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 。” [万言书]上天子的长篇章奏 。宋赵长《朝野类要》:“万言书,上进天子之书也 。若上公侯,则名之曰长书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 。” [奏折]奏疏体之一 。亦称“折”、“折奏” 。因用折本缮写,故名 。明制,奏折有题本和奏本之分 。题本用于公事,用印;奏本用于私事,不用印 。皆经通政司转内阁入奏 。清制,关于例行之事用题本,亦送通政司 。紧要之事用奏折,奏折初在宫门陈奏,迨军机处成立后,改送军机处转奏 。光绪庚子后,废题本概用奏折 。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 。[封事]奏疏体之一 。百官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用皂囊缄呈进,故称封事 。亦称“封奏”、“封章” 。《汉书·宣帝纪》地节二年:“而今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后汉书·光武纪》:“百僚并上封事,无有隐讳 。”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自汉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错受书,还上便宜,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封事,主于陈事机密,冀君独览 。”梁任昉《文章缘起》:“封事,汉魏相《奏霍氏专权封事》 。”元明以下封事少见 。[副封]奏章的副本 。汉代上天子的奏章有正、副二封,尚书先检查副封,不合者不奏 。自魏相为御史大夫后乃废止 。《汉书·魏相传》:“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自去副封,以防雍蔽 。” [劾}即弹事 。亦称“劾状”、“弹”、“奏弹” 。明吴讷《文章辨体》:“《汉书》云:群臣上奏,若罪法按劾,公府送御史台,卿校送谒者台 。是则按劾之名,其来久矣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劾者,法有罪也,亦谓之弹 。弹,行丸也,抨也 。以法抨有罪,若行丸也 。奏书之属也 。唐门下省六书二曰奏弹 。主于案举臣罪,议从国法 。” [奏札]古代上行皇帝的一种公文体 。札用于陈事,奏札则用于向皇帝奏事 。唐代奏事,非表非状者称札子 。宋人称札子 。[折]明清两代的上行公文 。清吴曾棋《文体刍言》:“折,叠也 。书所言于纸而叠之,取其便于上进也,故谓之折 。”明清以后,始有折 。上天子者曰奏折,上长官者曰手折 。” [片]清代奏章的附件 。清林则徐《密保永昌府知府张亮基片》:“不揣冒昧,谨合词附片密陈 。” [奏启]是一种古代公文体,晋代以后才盛行起来,既当表又当奏 。在陈述政事时启与奏的作用相同 。在让爵谢恩时,又与表的功能相同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 。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 。” [驳议]奏疏体之一 。汉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尚书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意者曰驳议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驳议者,立议求是,斥人议之不纯也 。李善曰:推覆平论有异事,进之曰驳 。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赣议异 。李充曰:驳不以华藻为先 。主于进言指误,胜以纯正 。”清吴曾棋《文体刍言》:“驳议,理之是非,不能以一人之言为定,于是有驳 。驳之云者,去其不当,以归于当也 。主于反复诘难,曲尽事理为要 。汉世始立驳议之法,唐以来中书之官兼以主封驳为职责 。” [章奏]上奏天子文书的总称 。亦称“奏章”、“笺奏”、“章表” 。汉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前汉表谢,遗篇寡存 。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 。”宋欧阳修《太尉文正公神道碑铭》:“其后公薨,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荐者 。” [奏议]上天子之文的通称 。包括疏、奏、表、上书、封事、札子、对策、弹章、启、笺等 。梁任昉《王文宪集序》:“奏议符策,文辞表记 。”清《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涵芬楼古今文钞》均立“奏议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