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学术,学术镜像( 三 )


应该不算吧 。。。首先声明,不是混科研,只是凑巧最近看了意大利采访人员访问“镜像神经元”发现者贾科莫·里佐拉蒂的书,强答一下吧,供君参考吧 。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是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神经生理学家 。他的研究小组发现了猕猴额叶和顶叶皮质的镜像神经元,并就该主题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一直有媒体预测他能凭借该项研究拿到诺贝尔医学奖 。
引用题主的图片解释一下一直以来,人类最大的谜团始终是我们自己 。从“创造论”到“二元论”,再到“进化论”,在了解自己的漫漫长道路上,我们上下求索 。进入现代科学,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让我们把关注点转向了神经系统,科学家们试图了解,大脑中的神经元是如何处理信息并做出反馈的 。里佐拉蒂的团队在实验时发现,当猴子抓取一个物体时一个神经元会被激活,与此同时,当猴子看见实验员抓取一个物体时,那个神经元同样会被激活 。
这些位于大脑前运动区和布洛卡区的神经元局被称为“镜像神经元”,她是我们产生“共情”并建立人际关系的生理基础 。有了镜像神经元我们就能通过模仿进行高效学习,并且因为能够阅读、理解他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能够构建成社会群体,拥有远超其他物种的思维和行动能力 。所以,当我们表示“感同身受”的时候,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
在里佐拉蒂发现了镜像机制后,他的研究方向继续朝着探究人体神经元活性、自闭症以及生命力形态三个方向前进 。镜像神经细胞的减少或者激活能力下降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症和神经缺陷,比如自闭症 。有一些孩子表现出对他人行为的不理解,通常因为这些孩子脑袋中负责解释相关行为的神经回路出现了问题 。里佐拉蒂发现虽然自闭症的发病基础是有遗传性的,但是早起的发现和干预还是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或改善的 。
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年是“关键期”,如果大人能够在此时给予正确的交流和情感刺激,那么即使因为遗传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也可以得到改变和促进 。所以说,发现了“镜像神经元”这一“共情”的生物学机制,科学家们在研究癫痫、自闭症、自恋症时,能得以更为准确的进行实验、分析并提出更好解决方案 。最后报备一下我看的这本书,叫做《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 。
在《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中,我们能看到采访人员尼奥利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科学家里佐拉蒂人生各个阶段重要节点的访问,试图展现出一项重大科研发现的历史背景、科研历程、学术机遇以及现实影响 。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在大脑中存在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可以让我们不必亲历曲折是非,也能感受到种种喜怒哀愁 。而“共情”这一技能,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能够相互高效学习并组建社交群体的基础 。
说实话,这本书是买错了的书 。本以为是一本心理疏导类的书,没想到却是一本严谨但不严肃的科普书 。读完给最深的感受不是学习到了什么专业知识,更多的在于开阔了视野、扩展了思路 。读着读着就发现会一个熟悉的名字,比如“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自由企业精神”的亚当·斯密以及甚至“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 科学的尽头果然是哲学,限制我们的始终是思想 。
那些重要的科学发现,不仅改造着世界,更是通过新的思考方式,拓展了新的世界 。除此之外,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采用了对话的方式,一下子就变得轻松、愉快、有人情味了 。同样是有观念有实例的尖端学术问题,通过提问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比起看论文来,更让人觉得主题明确,表述生动,容易接受 。最后给一个小Tips,最好先从第二章开始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