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行动计划》明确 , 将智能观测作为智慧气象业务发展的重点 。 中国气象局现代化办公室高级工程师裴顺强介绍 , 发展智能观测业务 , 主要是通过自动化改造与天气实况自动判识新技术研发与业务运用 , 以及推进全网设备协同智能观测和多种模式社会观测 , 实现观测“自动化、协同化、社会化” 。
“这要求我们要从大自然的各种变化特别是天气气候系统的变化中获取更多的数据 , 观测网要越来越立体化 , 包括利用地面、空间(卫星)技术 , 发展综合立体的观测 , 而且数据要能协同应用 。 ”陈振林说 。 据介绍 , 当前我国已实现了16大类地面气象要素的自动观测 , 观测数据上传频次由1小时1次提高到5分钟1次 , 天气预报的能力和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
【智解风云变幻:中国气象踏响“现代化节拍”】立体观测网的搭建离不开企业的助力 。 成立于2012年的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先后自主研发和提供了国家大气监测自动化工程、沙尘暴监测预警系统、卫星遥感应用服务等全国近六成的气象观测装备和工程 。 近年来 , 阿里云、百度云等新兴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发挥自身特长 , 赋能智慧气象 。
瞄准核心技术 强“内芯”用“外脑”
要狠抓核心技术攻关 ,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 , 完善开放融合的科技创新机制 , 确保强“内芯”用“外脑”……翻开《行动计划》 , 这些内容赫然在目 。
数值预报模式可以说是气象事业的“芯” , 因其涉及到卫星、雷达等多源大气探测、超级计算机等技术 , 是气象事业最重要的核心技术 , 也是气象现代化的“牛鼻子” 。
正因如此 , 《行动计划》强调 , 在核心技术方面 , 重点是发展数值预报模式 , 要完善高分辨率资料同化与数值天气模式 , 提升全球大气模式分辨率和集合预报能力 , 使北半球可用预报时效达到8天 , 水平分辨率达到10公里;发展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 , 有能力对外发布未来11天到年的大气、陆面、海洋和海冰格点预测产品 。
在应用技术方面 , 重点是加强观测资料和数据智能应用能力 , 要推进风云气象卫星发展及遥感应用体系建设 , 既要推动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观测升级换代 , 更要提升卫星遥感应用技术水平 , 强化卫星等先进观测资料对数值预报模式和业务服务的保障;加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转化、应用 , 为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智慧服务提供新动能 。
对此 , 陈振林表示 , 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是我们的短板 , 现在我国的全球预报模式在可预报天数、实效性、预测精度上 , 还不能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美国气象机构等比肩 。 不过在日常防灾减灾的气象预报中 , 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只是一个参考 , 在预报更小尺度天气的时候 , 往往会参照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 如针对华东地区、华北地区的区域模式 , 而我国区域模式的预报能力还是领先的 。
“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 , 也不能盲目自大 , 下一步 , 我们将按照《行动计划》 , 在气象服务、气象卫星等方面加强技术应用 ,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 , 补短板、强弱项、集中发力 。 ”陈振林说 。
推荐阅读
- 外媒:中国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居家养老服务
- 谁是孙悟空
- 谁是武曲星
- 2018中国AI计算力报告发布:杭州算力第一 北京第二
- 谁是中国古代最好的皇帝
- 谁是中国近代军阀的鼻祖
- 谁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 谁是中国羽毛球明星
- 谁是中国最高的运动员
- 谁是最先提出蓝色革命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