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时代风潮的小说,为什么说伤逝是诗化小说

他们说 , “伤逝 , 一伤一逝” 。鲁迅时代 , 西方小说形式传入不久 ,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诗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直接模仿的是俄国果戈里同名小说 。这个问题提的很有趣 , 可以从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来分析;这个问题也问得很有意义 , 因为现在有的学者认为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就是散文化、诗话小说 , 那这个回答我将从以下4个方面说一下自己的理解:散文化小说概念和代表作;诗化小说概念和代表作;诗化小说和散文化小说的异同;现在的发展情况;(完全手打原创 , 如需搬运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散文化小说概念和代表作散文化其实是针对我国传统小说来来说的 , 大家应该知道我国传统小说就是章回小说 , 类似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 这些小说的共同特点是讲故事 , 专业点说就是重在叙事 。
如何评价鲁迅的文学水平?
鲁迅的作品不仅有巨大的现实主义深度 , 而且富有理想主义的光彩 , 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 , 鲁迅是用白话文写小说的第一个人 。除了《故事新编》之外 , 《呐喊》、《彷徨》两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 。他开始创作的目的非常明确 , 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 来改良社会」 。他说:「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 , 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 , 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 。
所以我的取材 ,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 意思是揭出病苦 , 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或自我表现才创作的 , 从清末他决定从事文艺活动开始 , 就是为了文艺可以改变人们的精神 , 提高人民的觉悟 , 来推动民族和社会的改革的 。经过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 他痛感到革新与守旧之间力量对比的悬殊 , 经历了「寂寞」感的痛苦和艰苦的探索 , 才在十月革命以后「五四」当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 抱着摧毁旧中国这个「铁屋」的新希望 , 开始了他的创作活动 。
他把在 1918—1922 年间写的小说集命名《呐喊》 , 意思就是用这些作品来给革命力量助威作战 , 「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他后来曾把这些作品叫作「遵命文学」 , 并且说:「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 , 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 , 决不是皇上的圣旨 , 也不是金圆和真的指挥刀 。」他的自觉地使文艺为政治服务、为人民革命服务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 , 他努力使他的作品能够「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 , 感奋起来 , 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 , 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 。
他开始创作时已接触过许多外国的进步的民主主义作品 , 使他「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 , 世界上有两种人 , 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因为他的母家是农村 , 他曾和农民有过许多亲近的机会 , 「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 , 很多痛苦」 , 所以他「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 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他的小说主要写了两类人物 , 一类是农民 , 一类是知识分子 。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 , 大约二十年之间的中国社会 。第二本小说集《彷徨》写于 1924—1925 年收小说十一篇 , 这是新文化内部发生分化 , 它的右翼投向敌人以后所写的 , 因此和《呐喊》的热情反抗有所不同 , 而更多的是冷静的剖析和刻画 , 特别是着重考察和描写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弱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