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鹧鸪意象探究,鹧鸪在中国古有什么意象( 二 )


第二、寓悲情 。因其声凄切 , 常寓艰难之处境 , 惆怅之心情 。清代尤侗《闻鹧鸪》有曰:“鹧鸪声里夕阳西 , 陌上征人首尽低 。遍地关山行不得 , 为谁辛苦尽情啼?”鹧鸪声里 , 陌上行人前路无测 , 凄苦之绝境可见一斑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 比如李白的 《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
”第三、寓爱情 。因鹧鸪喜雌雄对鸣 , 一唱一和 , 借此常喻夫唱妇随 , 男欢女爱 。此意象如同“燕子”、“鸳鸯” 。唐代刘禹锡有《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 , 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 , 红霞映树鹧鸪鸣 。”借鹧鸪之和鸣 , 衬“欢不见”之落寞 。又诸如温庭筠、李洵之《菩萨蛮》词中鹧鸪皆有此意象 , “双双金鹧鸪”、“双双飞鹧鸪”等 , 此不一而足 。
第四、寓相思 。情爱所致 , 离别之苦 , 悲情油然而生 , 为以上集大成者 。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 , 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和 , 郎从何处归?”闺中女子 , 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 , 相思之苦 , 含蓄而致韵 。当然 , 被历代所最为推崇的还是晚唐诗人郑谷创作的一首《鹧鸪》咏物诗——“暖戏烟芜锦翼齐 , 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 , 花落黄陵庙里啼 。
游子乍闻征袖湿 ,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 , 苦竹丛深日向西 。”(意译:温暖时节鹧鸪在平野嬉戏彩翼同齐 , 它品流之高形体之美可以接近山鸡 。黄昏时烟雨中从青草湖边迅疾飞过 , 落花时节躲在凄冷的黄陵庙里哭啼 。这悲鸣声游子乍听禁不住泪湿衣袖 , 佳人刚一唱起鹧鸪曲就已翠眉频低 。湘江水面广阔鹧鸪的叫声相呼相应 , 它们栖息在苦竹深处红日已经偏西 。
【古诗词中鹧鸪意象探究,鹧鸪在中国古有什么意象】)综观此诗 , 不但描绘了鹧鸪的外形和声音 , 更深切的表达了游子的凄苦和强烈思归之情 。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 , 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 , 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 , 构思精妙缜密 , 深得读者好评 , 作者也因此诗而时誉远播 , 人称“郑鹧鸪” , 后来人们更以此专门设立了一个词牌名:《鹧鸪天》!因着本人学识的浅薄与鄙陋 , 文中必存在着这种或那种的缺点和错误 , 深盼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 且留下您的宝贵意见!谢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