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洁小故事,找这个中国古代故事( 二 )

【古代廉洁小故事,找这个中国古代故事】

古代廉洁小故事,找这个中国古代故事


4 , 古代廉洁小故事 200字“廉洁使人坦荡 , 奢贪使人悲戚” , 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廉为荣、以奢为耻、廉洁自守、克己奉公 。以下四则小故事值得一读 。“新鞋踩泥”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 , 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 。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 , 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 , 乘轿进城 , 路遇大雨 。一轿夫脚穿新鞋 , 从灰厂到长安街 , 小心翼翼择地而行 , 生怕弄脏了新鞋 。进城后 , 路面泥泞渐多 , 轿夫一不小心 , 踩入泥水坑中 , 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 , 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 , 亦犹是耳 , 倘一失足 , 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 , “退而佩服公言 , 终生不敢忘” 。此后多年 , 他严谨从政 , 廉洁为官 , 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 , 建树颇多 , 名留青史 。“子罕辞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 , 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 , 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 。子罕不肯接受 。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 , 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 , 因此我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 , 你把玉石作为宝物 。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 , 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 。”故事中 , 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 , 巧妙拒玉 , 寓意深刻 , 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公仪休拒鱼” 。《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 , 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 , 公仪休不收 。问其原因 , 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 , 所以不能接受 , 现在我作为国相 , 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 , 如果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 , 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 。”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 , 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 , 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灭官烛看家书” 。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 , 为人极其廉洁 。一天晚上 , 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 。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 , 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 。谁知读了一半 , 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 , 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 , 继续往下看 。公差很纳闷 , 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 , 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 , 他认为这是私事 , 不能点官家的蜡烛 。在有些人看来 , 为了半封家书 , 竟然换烛再读 , 实在有点“小题大做” 。但正是这样的小事 , 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 , 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5 , 关于不劳而获的古代寓言故事的题目 关于不劳而获的古代寓言故事的题目 守株待兔寓言小故事:不劳而获的农夫春秋时期 , 宋国有一个农夫 , 他每天早出晚归 , 辛勤地耕耘种着自己的土地 。一天中午 , 农夫正坐在田间地头的一棵大树下休息 。突然 , 一只野兔没头没脑的冲过来 , 一头撞在了一截树桩上 , 顿时就昏死过去了 。农夫一看 , 连忙高兴地跑了过去 。他捡起兔子 , 心里琢磨着:“想不到毫不费力就捡到了一只兔子 , 以后我要是天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 , 就不用每天这么辛苦的种地了 , 那该有多好啊!”从这以后 , 农夫也不下地干活了 , 只管每天守在树桩旁 , 希望有兔子再撞过来 。可是 , 好长时间过去了 , 他却再也没有等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 , 田里的庄稼也因为他长时间不锄草而荒废了 。故事小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任何成就都是用辛勤地劳动换来的 。所以 , 要想获得成功 , 必须依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奋斗 。6 , 中国古代外交小故事《战国策》中记录了不少如《燕策二 。第十二章》说 , 赵且伐燕 , 策士苏代为燕昭王去劝止赵惠文王 。他见了赵王并不正面提出意见 , 却讲了一个故事:“今者臣来 , 过易水 , 蚌方出曝 , 而鹬啄其肉 , 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 , 明日不雨 , 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 , 明日不出 , 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 , 渔夫得而并禽之 。”经过这样一番生动地描绘 , 然后说明 , 如果赵、燕相攻 , 则“强秦之为渔夫也 。”赵王听了立即停止攻燕 。二、 权之难燕再战不胜章权之难 , 燕再战不胜 , 赵弗救 。哙子谓文公曰:“不如以埊请合于齐 , 赵必救我 。若不吾救 , 不得不事 。”文公曰:“善 。”令郭任以埊请讲于齐 。赵闻之 , 遂出兵救燕 。三、 秦并赵北向迎燕章秦并赵 , 北向迎燕 。燕王闻之 , 使人贺秦王 。使者过赵 , 赵王系之 。使者曰:“秦、赵为一 , 而天下服矣 。兹之所以受命于赵者 , 为秦也 。今臣使秦 , 而赵系之 , 是秦、赵有郄 。秦、赵有郄 , 天下必不服 , 而燕不受命矣 。且臣之使秦 , 无妨赵之伐燕也 。”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 , 燕王使使者贺千金 。”秦王曰:“夫燕无道 , 吾使赵有之 , 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 , 南邻为秦 , 北下曲阳为燕 , 赵广三百里 , 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 , 所以不能反胜秦者 , 国小而地无所取 。今王使赵北并燕 , 燕、赵同力 , 必不复受于秦矣 。臣切为王患之 。”秦王以为然 , 起兵而救燕 。战国时期 , 苏秦 , 张仪可以说是最为出色的外交家 , 连横合纵 。你要的是关于弱国取胜的 , 战国策所载弱国的胜利无非是暂缓了被灭的时间 , 或者取得他国的支持 , 但其中所做的努力也不失为外交史上令人称道的故事 。《战国策》记载的此类事情很多 , 建议你可以把电子书下下来 , 用一个多小时时间大致可以浏览完 。另外提一下 , “毛遂自荐”的后续故事也可以说在这个范围内 。7 , 公正廉洁的故事古代海瑞没有儿子 。去世时 , 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顾海瑞 , 只见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 , 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 , 因而禁不住哭起来 , 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 。海瑞的死讯传出 , 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 。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 , 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 , 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 , 谥号忠介 。孙叔敖 , 战国时候楚国宰相 , 在职辅佐楚庄王 。孙叔敖生活节俭 , 身为宰辅 , 不骄不傲 , 在孙叔敖的精心治理下 , 楚国成为了当时的强国 , 孙叔敖临死之时对自己的儿子说:我死后 , 你肯定十分穷困 , 万一到了这一步 , 你要去找优孟 , 就说你是孙叔敖的子孙 。果然 , 在孙叔敖死后孙叔敖的儿子十分的凄苦 , 所以找到了优孟并且说明了自己的生世 , 优孟叫孙叔敖的儿子穿上孙叔敖的衣服站在楚庄王面前 , 楚庄王一看觉得是孙叔敖复活了 , 然后优孟说了:孙叔敖贵为宰相 , 一身节俭 , 楚国今天之所以强大 , 孙叔敖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 , 而如今 , 他的后代竟然穷困如此 , 实在叫人寒心 , 庄王一听 , 采用了怃恤的措施厚待孙叔敖的儿子 。四知堂 杨姓堂号,出自东汉名士杨震,公元 108 年(东汉永初二年)春 , 他调任东莱太守的时候 , 路过昌邑,身为命官的杨震 , 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 , 听得杨震到来 , 晚上悄悄去拜访 , 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虽然东汉时的一斤只相当于今天的250克左右 , 但金十斤也相当于今天的五斤金 , 等于好几根金条了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 , 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 , 二是想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 。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 , 说:“故人知君 , 君不知故人 , 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 , 便道:“幕夜无知者 。”杨震立即生气了 , 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 何谓无知?”王密十分羞愧 , 只得带着礼物 , 狼狈而回 。“四知”乃成为千古美谈 , 其后人以此为堂号 。8 , 古人嗜学的事例有哪些 凿壁偷光——梁朝彭 城的刘绮 , 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 , 幼年丧父 , 家境贫苦 , 买不起蜡烛 , 夜读时 , 常将买来的狄草斩断燃烧 , 用来照明 。苏秦读书时用锥子刺腿以驱赶睡意; 文光投斧挂树 , 毅然前往长安求学; 孙康在夜里靠雪地的反光看书; 车武子收集颖获虫照明读书; 儿宽、常林耕地时也常带着经书,抽空背诵; 温舒一边放牧一边在蒲草上写字 。匡衡 有个叫匡衡的人 , 非常喜欢读书 。但是家里贫穷 , 买不起蜡烛 , 夜间无法照明读书 。匡衡邻居家日子过的挺好 , 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 , 屋里得很亮 。他想到邻居家去读书 , 可是遭到拒绝 。后来 , 匡衡想出一个好办法 , 他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 , 邻居家里的光就透过来了 , 他把书对着光 , 读起挺方便 。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 , 可是他没钱买书怎么办呢?有一天 , 他发现一个才主家 , 家里堆了很多书 , 他就去帮才主家干活 , 不要钱 , 才主很奇怪 , 问他:“小伙子 , 你为什么白白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 , 就说:“我帮你干活 , 不想得到工钱 , 只想借你家的书看看 , 不知你答应不?”才主非常高兴 , 就把家里的书借给他看 , 后来 , 匡衡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人要刻苦好学 。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 , 小时候 , 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 , 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 , 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 , 常常背着柴一边走 , 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 , 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 , 趁牛吃草的时候 , 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 , 有个人名叫孙敬 , 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 , 经常关起门 , 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 , 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 , 劳累了 , 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 , 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 , 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 , 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 ,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 , 头一低 , 绳子就会牵住头发 , 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  马上就清醒了 , 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 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 , 有一个人名叫苏秦 , 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 , 由于学问不多不深 , 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  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 , 家人对他也很冷淡 , 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 , 他下定决心 , 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 , 很疲倦 , 常打盹 , 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 , 准备一把锥子 , 一打瞌睡 ,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 , 猛然间感到疼痛 , 使自己清醒起来 , 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孟轲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时候 , 有个学问家叫孟轲 。他刚上学的时候 , 很用心 , 写字一笔一划 , 很工整 。不久 , 他觉得学习太辛苦 , 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 , 他逃学了 , 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 , 好开心啊! 一天 , 他回到家里 , 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 , 你却逃学 , 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 , 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 , 说着:“你不好好读书 , 就像这剪断的布 , 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 , 小孟轲勤奋学习 , 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张衡 张衡(78~139) , 字平子 , 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 , 他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 。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 , 为官清廉 。父亲早逝 , 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 。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 , 加上天资聪颖 , 很早就闻名乡里 。据史书记载 , 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 , 过目成诵 。他兴趣很广泛 , 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 , 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 , 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 , 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 , 天下皆春;斗柄指南 , 天下皆夏;斗柄指西 , 天下皆秋;斗柄指北 , 天下皆冬 。”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 。天上的繁星闪烁 , 有的像箕 , 有的像斗 , 有的像狗 , 又有的像熊 , 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 。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 , 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 , 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 。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 , 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 , 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 , 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 。后来 , 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 , 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 , 暮春却指东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