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来历,元宵节为啥叫元宵节( 二 )


元宵节来历,元宵节为啥叫元宵节


4,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都要150字以下 2011119前必须有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5,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 。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元夕,就是现在的元宵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也叫下元日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其名称也有很多,上元、元夕、元夜、灯夕、元宵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是我国最为传统盛大的节日,从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是各种活动庆祝节日 。那么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和汉武帝有关 。6,元宵节的来历是什么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 。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 。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7,元宵节的由来是什么一说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二说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三说源自汉明帝敬佛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 。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 。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有几种不同说法 。1、火把节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2、“三元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元宵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故上元节要燃灯 。3、明帝敬佛源于佛教说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8,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 。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风俗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风俗1、祭月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拜祭月神 。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 。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2、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3、吃月饼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4、赏桂花、饮桂花酒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9,压岁钱的来历“压岁”原为“压惊”之意,压惊则离不开爆竹 。南朝《荆梦岁时记》载:“正月—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当时的爆竹,就是专用竹子燃烧,取其竹节在燃烧时的暴裂之声,是名符其实的爆竹 。传说故事中说,太古时有—种叫“年”的怪兽,每隔365天之后,“年”就出来伤害人畜和庄稼,使儿童受惊吓 。大人们在用燃烧着的噼啪作响的竹子赶走“年”之后,还用丰美的食物来安慰孩子们,为之“压惊”,这些习俗,世代流传下来 。然而,压岁钱是在何时何地出现的呢? 据南宋专写两宋事的《程史》记载,北宋神宗时,枢密副使(副宰相)王韶的幼子南陔在元宵节观灯之时不慎被歹人背走,途中巧遇皇家的车子经过,南陔呼救,得以随车入宫,宋神宗赐予与他“压惊”金犀钱 。此事发生在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皇宫之内,但很快流传民间 。于是人们在过年之时,除了爆竹、食品之外,又多了一项给孩子们“压惊”的“压岁钱” 。以后全国仿效,年复一年,压岁钱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 。《清嘉录》载:“长幼度岁,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 。”随着时代的发展,压岁钱的意义已由“压惊”转化为节日的美好祝福了 。总之是讨吉利用的,但小孩可赚了!!!关于压岁钱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 。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 。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 。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 。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另一种说法就是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 。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 。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 。自纸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 。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 。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 。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 。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 。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