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据说甲午战争时清朝GDP世界第一那应该国强民富呀怎么还失败了呢我认为失败的根源不是慈禧,而是光绪和翁同龢 。当时光绪主政,慈禧几乎是没有干预,主战派并不是慈禧而是他和保守派 。光绪只有野心却无能,他的戊戌变法过于激进,没有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这也是他被慈禧拿下的原因之一 。这就和一个公司的领导艺术一样,公司是要业绩但是不是只有996、007把你搞得一点生活时间都没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时间你在摸鱼,最后公司整体也没有出业绩 。其实战争结果早已经被李鸿章成功预测,简直是比现在的大数据还准,他对自己的军队了如指掌:十年未更新装备的海军,此战必败,所以一开始就采取了避战求和保船的策略 。个人认为李鸿章是比较务实的,可是在政治上他却输给了保守派,毕竟在清国这种非黑即白的国家,你不跟小日本干就是贪生怕死,汉奸走狗 。保守派才不会管你怎么决策,以及why?就像一个坏领导不给你任何资源甚至随便找个理由底薪都要克扣还要叫你出业绩 。北洋水师是一个吃喝都不饱的人(不拨给北洋水师必要的武备军费),还要叫他出去揍一个比自己强壮很多且营养充分的人,这不是找死是什么?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1:受到当时中国的普遍社会风气,环境的局限,除李鸿章北洋水师等少部分人,大部分人对于近代战争没有深刻认识,以至于没有提前布局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 。2:朝廷内部保守派没有大局观,影响光绪做出正确的决策 。3、传统文化的糟粕造成当时的中国 夜郎自大 不能正确面对国家在各个方面已经全面落后世界的事实 。我认为失败的根源不是慈禧,而是光绪和翁同龢 。当时光绪主政,慈禧几乎是没有干预,主战派并不是慈禧而是他和保守派 。光绪只有野心却无能,他的戊戌变法过于激进,没有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这也是他被慈禧拿下的原因之一 。这就和一个公司的领导艺术一样,公司是要业绩但是不是只有996、007把你搞得一点生活时间都没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时间你在摸鱼,最后公司整体也没有出业绩 。其实战争结果早已经被李鸿章成功预测,简直是比现在的大数据还准,他对自己的军队了如指掌:十年未更新装备的海军,此战必败,所以一开始就采取了避战求和保船的策略 。个人认为李鸿章是比较务实的,可是在政治上他却输给了保守派,毕竟在清国这种非黑即白的国家,你不跟小日本干就是贪生怕死,汉奸走狗 。保守派才不会管你怎么决策,以及why?就像一个坏领导不给你任何资源甚至随便找个理由底薪都要克扣还要叫你出业绩 。北洋水师是一个吃喝都不饱的人(不拨给北洋水师必要的武备军费),还要叫他出去揍一个比自己强壮很多且营养充分的人,这不是找死是什么?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1:受到当时中国的普遍社会风气,环境的局限,除李鸿章北洋水师等少部分人,大部分人对于近代战争没有深刻认识,以至于没有提前布局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 。2:朝廷内部保守派没有大局观,影响光绪做出正确的决策 。3、传统文化的糟粕造成当时的中国 夜郎自大 不能正确面对国家在各个方面已经全面落后世界的事实 。甲午战败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要一一分析就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涵盖的了,完全可以写一本书专门讲这个问题,所以我只能择其要点与大家探讨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曾被《美国海军年鉴》认为是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舰队——共有主力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相比之下作为弹丸岛国的日本为建设海军已发展到连天皇、皇后都变卖家产带头捐款的地步,甚至一些日本女子用卖身的钱去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固然是一种毫无人性的疯狂之举,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力量 。事实上日本政府极其高效地充分彻底地发动国民踊跃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种国民大规模的捐款浪潮一直延续到甲午战争爆发 。即使不考虑在甲午战前日本国民为支持海军建设的捐款,仅仅只统计战争期间的捐款就有2164686日本人捐款220.977万日元又70钱9厘,人均捐款一日元多一点 。这还只是现金捐款,此外还有949128人捐出折合70.8634万日元又33钱6厘的物品 。这在当时只有4181万人口的日本相当于占国民总人口7.4%的人都参与了捐款 。事实上日本筹措军费的方式除了发动国民捐款之外,还采用了发行国债这样的新式金融方式: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一共发行过4次军事公债,发行额1.249275亿日元,收入额1.22445亿日元 。相比之下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完全依赖于海关和农业税,以致于整个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筹措到的军费只有日本的一半还不到,但已在增收各种苛捐杂税后还举借了58%的外债 。北洋海军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在一片反对声中艰难地走过来的: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对这一从外洋传来的新兵种从一开始就多方掣肘,以致于在1890年户部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购买军火 。此后北洋海军的发展就进入了停滞时期,而恰恰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海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式的速射炮和纵队机动战术诞生,日本海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一时期的北洋海军却没添购一艘战舰 。当战争爆发后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实际上在军舰航速、射程以及速射炮数量上其实都已被日军反超,实际上日军的火力已达到北海海军的6倍 。在火力本身就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北洋海军的炮弹即使命中敌舰所造成的破坏力也是远远不及日军的——这时北洋海军还沿用的是老式的实心弹,所谓实心弹是指内部填充泥土沙石,靠自身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的炮弹 。这种炮弹更适合于木制风帆舰船时代的海战,而对甲午战争这种铁甲巨舰对决几乎作用不大;相比之外日本在1891年配制成功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下濑火药”,其巨大的破坏力使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水师深受其害:在黄海大海战中北洋水师在开战后的一个半小时内就打光了会爆炸的填充炸药的开花弹,剩下的时间内定远舰的巨炮发射的都是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1894年12月时任日军大本营野战卫生长官的石黑忠惪根据14218名服役满一年的日军士兵与77名清军战俘的体格数据撰写了一篇名为《日清兵体格比较》的文章——其中的统计数据如下:日军平均年龄21岁5个月,清军29岁10个月,清军年长8岁5个月;日军平均身高164.83厘米,清军166.65厘米,清军高1.82厘米;日军平均体重60.90公斤,清军54.75公斤,清军轻5.15公斤;日军平均胸围85.14厘米,清军89.69厘米,清军大4.55厘米;日军平均呼吸差平均7.03厘米,清军6.70厘米,清军小0.33厘米;日军平均肺活量3631毫升,清军3029毫升,清军少602毫升;日军手部握力平均41公斤,清军31公斤,清军少10公斤 。从统计数据来看:清军除了在身高与胸围两项指标上占优势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弱于日军,即使抛开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不谈,单纯以白刃肉搏而言:清军也不占优势 。更糟的是清政府上上下下早已腐败不堪,反映在军队上就是长期的吃空额现象——很多部队空有名额番号,但登记在册的士兵从没服过一天役 。再要不就是为了吃一份粮饷从16岁到60岁祖孙三代全在服役,其实祖父和父亲早就打不了仗了 。这样的军队战斗意志极其低下,很多人拿着枪却不知道怎么用,一碰到敌人就作鸟兽散 。清军忽视了武器装备的标准化:长期以来清军的武器装备一直主要依赖于采购,而没掌握自主标准化生产的核心技术 。战后日军曾对日军伤兵的伤口进行过仔细分析,结果发现造成日军士兵伤口的武器有德制毛瑟单发枪、毛瑟连发枪、英制施耐德步枪、恩菲尔德步枪、马提尼-亨利步枪、美制温彻斯特步枪、雷明顿步枪、斯宾塞步枪、法制米涅步枪、夏斯波步枪、仿制毛瑟枪以及清军自制的土式抬枪等二十余种枪械,几乎就是国际枪械博览会 。由于武器装备未能实现标准化,清军在战场上时常出现子弹装不进膛的现象,五花八门的武器装备的保养维护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相比之下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初创近代化海陆军时也曾大量混用外购武器和国产武器,但从1889年起明治十八年式村田步枪和明治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枪就成为日军中的标配武器,日本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军事工业体系以支撑国产标准化武器的生产制造 。甲午战争是由老式的古代战争向新式的近代化战争转型的一场标志性战争,而近现代战争同古代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战争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在正面战场之外双方都会普遍使用经济战、外交战、情报战等各种手段打击削弱对手的实力 。清政府并没清醒意识到这点,所以在战前既没就日本的国情、军情搜集情报,也没在国际上进行舆论公关;相比之下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在中国境内成立了汉口乐善堂和日清贸易研究所两大情报机构,向中国派遣了大量间谍刺探各种情报,他们绘制的地图可以详细到最偏僻的村庄的任何一口水井的具体位置,他们给他们重视的中国将领编制了详细的档案资料,甚至连这些将领的家庭生活他们也能了如指掌 。相比之下北洋海军却在1886年的长崎事件中丢失了密电码,以致于日方对中国军队的部署总是能提前预知 。这件事甚至直到战后清政府都完全蒙在鼓里,以致于当李鸿章赴马关谈判时日方对中方的谈判底线一清二楚,所以清政府不仅输掉了战争,即使想要在谈判桌上尽力争取少赔一点都是不可能的 。清军对新时代战争的不适应性还表现在战术思想上:事实上近现代海军本身是诞生于资本主义大航海时代的一个进攻性兵种,尽管我国热爱和平,不搞帝国主义列强那套侵略殖民政策,但我们也必须争夺世界范围内的制海权以守护自己的海外利益——我所谓的海外利益包括但不局限于能源安全、贸易安全以及海外侨民的安全 。然而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却死抱着固守渤海门户的理念不放,拱手将制海权让给日本,以致于日军在攻占清军岸防炮台后利用清军炮台和海上的战舰对北洋水师进行前后夹击 。这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一支不立足于能和敌人争雄于海上从而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仅仅只立足于近海防守的海军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注定要打败仗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高层而言:赢不赢日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权力不能受损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清政府洋务运动打造的新式陆海军本来就不是主要针对西洋人、东洋人,而是用于镇压国内百姓起义的 。加之清军入关时屠杀汉人引起的民族仇恨以及贪腐横行引起的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老百姓无法感知到这个国家是属于自己的,在他们眼中当兵吃粮保卫的是朝廷是皇上,既然皇家自己都不愿意打下去还打什么?相比之下日本对民意的煽动能力是极强的:战前和战争期间日本民众自发捐款捐物,日军每攻占一地日本民众都会欢呼雀跃 。事实上日本不仅充分发动了国内民众,对国际舆论也进行了充分的公关,以致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在国际上却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而作为被侵略方的中国却没能发出任何声音 。我认为失败的根源不是慈禧,而是光绪和翁同龢 。当时光绪主政,慈禧几乎是没有干预,主战派并不是慈禧而是他和保守派 。光绪只有野心却无能,他的戊戌变法过于激进,没有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这也是他被慈禧拿下的原因之一 。这就和一个公司的领导艺术一样,公司是要业绩但是不是只有996、007把你搞得一点生活时间都没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时间你在摸鱼,最后公司整体也没有出业绩 。其实战争结果早已经被李鸿章成功预测,简直是比现在的大数据还准,他对自己的军队了如指掌:十年未更新装备的海军,此战必败,所以一开始就采取了避战求和保船的策略 。个人认为李鸿章是比较务实的,可是在政治上他却输给了保守派,毕竟在清国这种非黑即白的国家,你不跟小日本干就是贪生怕死,汉奸走狗 。保守派才不会管你怎么决策,以及why?就像一个坏领导不给你任何资源甚至随便找个理由底薪都要克扣还要叫你出业绩 。北洋水师是一个吃喝都不饱的人(不拨给北洋水师必要的武备军费),还要叫他出去揍一个比自己强壮很多且营养充分的人,这不是找死是什么?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1:受到当时中国的普遍社会风气,环境的局限,除李鸿章北洋水师等少部分人,大部分人对于近代战争没有深刻认识,以至于没有提前布局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 。2:朝廷内部保守派没有大局观,影响光绪做出正确的决策 。3、传统文化的糟粕造成当时的中国 夜郎自大 不能正确面对国家在各个方面已经全面落后世界的事实 。甲午战败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要一一分析就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涵盖的了,完全可以写一本书专门讲这个问题,所以我只能择其要点与大家探讨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曾被《美国海军年鉴》认为是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舰队——共有主力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相比之下作为弹丸岛国的日本为建设海军已发展到连天皇、皇后都变卖家产带头捐款的地步,甚至一些日本女子用卖身的钱去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固然是一种毫无人性的疯狂之举,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力量 。事实上日本政府极其高效地充分彻底地发动国民踊跃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种国民大规模的捐款浪潮一直延续到甲午战争爆发 。即使不考虑在甲午战前日本国民为支持海军建设的捐款,仅仅只统计战争期间的捐款就有2164686日本人捐款220.977万日元又70钱9厘,人均捐款一日元多一点 。这还只是现金捐款,此外还有949128人捐出折合70.8634万日元又33钱6厘的物品 。这在当时只有4181万人口的日本相当于占国民总人口7.4%的人都参与了捐款 。事实上日本筹措军费的方式除了发动国民捐款之外,还采用了发行国债这样的新式金融方式: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一共发行过4次军事公债,发行额1.249275亿日元,收入额1.22445亿日元 。相比之下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完全依赖于海关和农业税,以致于整个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筹措到的军费只有日本的一半还不到,但已在增收各种苛捐杂税后还举借了58%的外债 。北洋海军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在一片反对声中艰难地走过来的: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对这一从外洋传来的新兵种从一开始就多方掣肘,以致于在1890年户部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购买军火 。此后北洋海军的发展就进入了停滞时期,而恰恰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海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式的速射炮和纵队机动战术诞生,日本海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一时期的北洋海军却没添购一艘战舰 。当战争爆发后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实际上在军舰航速、射程以及速射炮数量上其实都已被日军反超,实际上日军的火力已达到北海海军的6倍 。在火力本身就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北洋海军的炮弹即使命中敌舰所造成的破坏力也是远远不及日军的——这时北洋海军还沿用的是老式的实心弹,所谓实心弹是指内部填充泥土沙石,靠自身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的炮弹 。这种炮弹更适合于木制风帆舰船时代的海战,而对甲午战争这种铁甲巨舰对决几乎作用不大;相比之外日本在1891年配制成功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下濑火药”,其巨大的破坏力使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水师深受其害:在黄海大海战中北洋水师在开战后的一个半小时内就打光了会爆炸的填充炸药的开花弹,剩下的时间内定远舰的巨炮发射的都是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1894年12月时任日军大本营野战卫生长官的石黑忠惪根据14218名服役满一年的日军士兵与77名清军战俘的体格数据撰写了一篇名为《日清兵体格比较》的文章——其中的统计数据如下:日军平均年龄21岁5个月,清军29岁10个月,清军年长8岁5个月;日军平均身高164.83厘米,清军166.65厘米,清军高1.82厘米;日军平均体重60.90公斤,清军54.75公斤,清军轻5.15公斤;日军平均胸围85.14厘米,清军89.69厘米,清军大4.55厘米;日军平均呼吸差平均7.03厘米,清军6.70厘米,清军小0.33厘米;日军平均肺活量3631毫升,清军3029毫升,清军少602毫升;日军手部握力平均41公斤,清军31公斤,清军少10公斤 。从统计数据来看:清军除了在身高与胸围两项指标上占优势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弱于日军,即使抛开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不谈,单纯以白刃肉搏而言:清军也不占优势 。更糟的是清政府上上下下早已腐败不堪,反映在军队上就是长期的吃空额现象——很多部队空有名额番号,但登记在册的士兵从没服过一天役 。再要不就是为了吃一份粮饷从16岁到60岁祖孙三代全在服役,其实祖父和父亲早就打不了仗了 。这样的军队战斗意志极其低下,很多人拿着枪却不知道怎么用,一碰到敌人就作鸟兽散 。清军忽视了武器装备的标准化:长期以来清军的武器装备一直主要依赖于采购,而没掌握自主标准化生产的核心技术 。战后日军曾对日军伤兵的伤口进行过仔细分析,结果发现造成日军士兵伤口的武器有德制毛瑟单发枪、毛瑟连发枪、英制施耐德步枪、恩菲尔德步枪、马提尼-亨利步枪、美制温彻斯特步枪、雷明顿步枪、斯宾塞步枪、法制米涅步枪、夏斯波步枪、仿制毛瑟枪以及清军自制的土式抬枪等二十余种枪械,几乎就是国际枪械博览会 。由于武器装备未能实现标准化,清军在战场上时常出现子弹装不进膛的现象,五花八门的武器装备的保养维护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相比之下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初创近代化海陆军时也曾大量混用外购武器和国产武器,但从1889年起明治十八年式村田步枪和明治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枪就成为日军中的标配武器,日本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军事工业体系以支撑国产标准化武器的生产制造 。甲午战争是由老式的古代战争向新式的近代化战争转型的一场标志性战争,而近现代战争同古代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战争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在正面战场之外双方都会普遍使用经济战、外交战、情报战等各种手段打击削弱对手的实力 。清政府并没清醒意识到这点,所以在战前既没就日本的国情、军情搜集情报,也没在国际上进行舆论公关;相比之下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在中国境内成立了汉口乐善堂和日清贸易研究所两大情报机构,向中国派遣了大量间谍刺探各种情报,他们绘制的地图可以详细到最偏僻的村庄的任何一口水井的具体位置,他们给他们重视的中国将领编制了详细的档案资料,甚至连这些将领的家庭生活他们也能了如指掌 。相比之下北洋海军却在1886年的长崎事件中丢失了密电码,以致于日方对中国军队的部署总是能提前预知 。这件事甚至直到战后清政府都完全蒙在鼓里,以致于当李鸿章赴马关谈判时日方对中方的谈判底线一清二楚,所以清政府不仅输掉了战争,即使想要在谈判桌上尽力争取少赔一点都是不可能的 。清军对新时代战争的不适应性还表现在战术思想上:事实上近现代海军本身是诞生于资本主义大航海时代的一个进攻性兵种,尽管我国热爱和平,不搞帝国主义列强那套侵略殖民政策,但我们也必须争夺世界范围内的制海权以守护自己的海外利益——我所谓的海外利益包括但不局限于能源安全、贸易安全以及海外侨民的安全 。然而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却死抱着固守渤海门户的理念不放,拱手将制海权让给日本,以致于日军在攻占清军岸防炮台后利用清军炮台和海上的战舰对北洋水师进行前后夹击 。这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一支不立足于能和敌人争雄于海上从而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仅仅只立足于近海防守的海军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注定要打败仗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高层而言:赢不赢日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权力不能受损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清政府洋务运动打造的新式陆海军本来就不是主要针对西洋人、东洋人,而是用于镇压国内百姓起义的 。加之清军入关时屠杀汉人引起的民族仇恨以及贪腐横行引起的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老百姓无法感知到这个国家是属于自己的,在他们眼中当兵吃粮保卫的是朝廷是皇上,既然皇家自己都不愿意打下去还打什么?相比之下日本对民意的煽动能力是极强的:战前和战争期间日本民众自发捐款捐物,日军每攻占一地日本民众都会欢呼雀跃 。事实上日本不仅充分发动了国内民众,对国际舆论也进行了充分的公关,以致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在国际上却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而作为被侵略方的中国却没能发出任何声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言概之,日本的军事实力大大强于清军 。以北洋水师为例,在甲午海战之前,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大大占据上风 。北洋水师强于联合舰队的,只有2艘铁甲舰 。铁甲舰具有极强的防御力,这是日本联合舰队不具备的 。但也就仅此而已 。除了这两艘铁甲舰的防御力以外,联合舰队在各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 。联合舰队的主力舰,排水量都在4000吨左右 。而北洋水师除了2艘铁甲舰外,其余军舰都是一二千吨排水量,双方实力相差巨大 。排水量的差距说明什么?其一就是火炮差距大 。比如4000多吨的吉野号,配有203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2门、152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0门,一共12门 。而北洋水师仅次于铁甲舰的经远舰,有210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主炮2门,一共才4门 。也就是说,吉野号的火炮是经远舰的三倍 。同时吉野号是速射炮,而经远舰 不是,双方实际火力差了七八倍之多 。也就是说,吉野号可以同时对付二到三艘经远舰,双方实力相差巨大 。以联合舰队的强大,轻松打垮了北洋水师除了2艘铁甲舰以外,其他所有军舰 。对于2艘铁甲舰,联合舰队虽然不能将它们击沉,但已经几乎失去战斗力 。定远中弹多达159发,舰上17人死38人受伤,前甲板更曾发生大火,左炮台一门305mm主炮被击毁 。镇远中弹更多达220发,舰上13人死28人受伤 。没有战斗力的军舰,即便不沉也没有太大意义了 。所以,甲午海战,日军是必胜的 。至于陆战还没有海战打得好 。在明知道日军大举进攻朝鲜的情况下,清军迟迟不在朝鲜部署军队,导致日军先发制人 。清军仓促赶到以后,只能固守平壤 。然而,在日军围攻下,外面强悍的清军其实战斗力和作战意志都不高 。日军参战部队共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约为13000人,似乎差不多 。但清军虽有先进武器但不太会使用,士兵没有受过正规的西式训练,军官不懂西式指挥,结果就是连续被日军击溃 。日军发动了1日猛攻以后,就占领了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 。此时清军开始丢弃辎重,胡乱撤退,连最基本的殿后和接替撤退也不懂 。结果,清军连续遭遇日军伏击,阵亡约2,000、负伤约4,000 。而其中正面作战的清军仅仅死伤2000人,大部分伤亡都是撤退时候被伏击 。而日军仅仅阵亡189人,负伤约516人,共伤亡705人 。此次清军明明还有7000多人,完全可以退到朝鲜北部山区继续防御 。然而,清军却一溃千里,主帅首先逃走,余部连续溃逃500多公里逃回国内 。我认为失败的根源不是慈禧,而是光绪和翁同龢 。当时光绪主政,慈禧几乎是没有干预,主战派并不是慈禧而是他和保守派 。光绪只有野心却无能,他的戊戌变法过于激进,没有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这也是他被慈禧拿下的原因之一 。这就和一个公司的领导艺术一样,公司是要业绩但是不是只有996、007把你搞得一点生活时间都没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时间你在摸鱼,最后公司整体也没有出业绩 。其实战争结果早已经被李鸿章成功预测,简直是比现在的大数据还准,他对自己的军队了如指掌:十年未更新装备的海军,此战必败,所以一开始就采取了避战求和保船的策略 。个人认为李鸿章是比较务实的,可是在政治上他却输给了保守派,毕竟在清国这种非黑即白的国家,你不跟小日本干就是贪生怕死,汉奸走狗 。保守派才不会管你怎么决策,以及why?就像一个坏领导不给你任何资源甚至随便找个理由底薪都要克扣还要叫你出业绩 。北洋水师是一个吃喝都不饱的人(不拨给北洋水师必要的武备军费),还要叫他出去揍一个比自己强壮很多且营养充分的人,这不是找死是什么?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1:受到当时中国的普遍社会风气,环境的局限,除李鸿章北洋水师等少部分人,大部分人对于近代战争没有深刻认识,以至于没有提前布局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 。2:朝廷内部保守派没有大局观,影响光绪做出正确的决策 。3、传统文化的糟粕造成当时的中国 夜郎自大 不能正确面对国家在各个方面已经全面落后世界的事实 。甲午战败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要一一分析就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涵盖的了,完全可以写一本书专门讲这个问题,所以我只能择其要点与大家探讨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曾被《美国海军年鉴》认为是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舰队——共有主力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相比之下作为弹丸岛国的日本为建设海军已发展到连天皇、皇后都变卖家产带头捐款的地步,甚至一些日本女子用卖身的钱去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固然是一种毫无人性的疯狂之举,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力量 。事实上日本政府极其高效地充分彻底地发动国民踊跃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种国民大规模的捐款浪潮一直延续到甲午战争爆发 。即使不考虑在甲午战前日本国民为支持海军建设的捐款,仅仅只统计战争期间的捐款就有2164686日本人捐款220.977万日元又70钱9厘,人均捐款一日元多一点 。这还只是现金捐款,此外还有949128人捐出折合70.8634万日元又33钱6厘的物品 。这在当时只有4181万人口的日本相当于占国民总人口7.4%的人都参与了捐款 。事实上日本筹措军费的方式除了发动国民捐款之外,还采用了发行国债这样的新式金融方式: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一共发行过4次军事公债,发行额1.249275亿日元,收入额1.22445亿日元 。相比之下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完全依赖于海关和农业税,以致于整个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筹措到的军费只有日本的一半还不到,但已在增收各种苛捐杂税后还举借了58%的外债 。北洋海军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在一片反对声中艰难地走过来的: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对这一从外洋传来的新兵种从一开始就多方掣肘,以致于在1890年户部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购买军火 。此后北洋海军的发展就进入了停滞时期,而恰恰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海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式的速射炮和纵队机动战术诞生,日本海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一时期的北洋海军却没添购一艘战舰 。当战争爆发后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实际上在军舰航速、射程以及速射炮数量上其实都已被日军反超,实际上日军的火力已达到北海海军的6倍 。在火力本身就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北洋海军的炮弹即使命中敌舰所造成的破坏力也是远远不及日军的——这时北洋海军还沿用的是老式的实心弹,所谓实心弹是指内部填充泥土沙石,靠自身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的炮弹 。这种炮弹更适合于木制风帆舰船时代的海战,而对甲午战争这种铁甲巨舰对决几乎作用不大;相比之外日本在1891年配制成功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下濑火药”,其巨大的破坏力使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水师深受其害:在黄海大海战中北洋水师在开战后的一个半小时内就打光了会爆炸的填充炸药的开花弹,剩下的时间内定远舰的巨炮发射的都是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1894年12月时任日军大本营野战卫生长官的石黑忠惪根据14218名服役满一年的日军士兵与77名清军战俘的体格数据撰写了一篇名为《日清兵体格比较》的文章——其中的统计数据如下:日军平均年龄21岁5个月,清军29岁10个月,清军年长8岁5个月;日军平均身高164.83厘米,清军166.65厘米,清军高1.82厘米;日军平均体重60.90公斤,清军54.75公斤,清军轻5.15公斤;日军平均胸围85.14厘米,清军89.69厘米,清军大4.55厘米;日军平均呼吸差平均7.03厘米,清军6.70厘米,清军小0.33厘米;日军平均肺活量3631毫升,清军3029毫升,清军少602毫升;日军手部握力平均41公斤,清军31公斤,清军少10公斤 。从统计数据来看:清军除了在身高与胸围两项指标上占优势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弱于日军,即使抛开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不谈,单纯以白刃肉搏而言:清军也不占优势 。更糟的是清政府上上下下早已腐败不堪,反映在军队上就是长期的吃空额现象——很多部队空有名额番号,但登记在册的士兵从没服过一天役 。再要不就是为了吃一份粮饷从16岁到60岁祖孙三代全在服役,其实祖父和父亲早就打不了仗了 。这样的军队战斗意志极其低下,很多人拿着枪却不知道怎么用,一碰到敌人就作鸟兽散 。清军忽视了武器装备的标准化:长期以来清军的武器装备一直主要依赖于采购,而没掌握自主标准化生产的核心技术 。战后日军曾对日军伤兵的伤口进行过仔细分析,结果发现造成日军士兵伤口的武器有德制毛瑟单发枪、毛瑟连发枪、英制施耐德步枪、恩菲尔德步枪、马提尼-亨利步枪、美制温彻斯特步枪、雷明顿步枪、斯宾塞步枪、法制米涅步枪、夏斯波步枪、仿制毛瑟枪以及清军自制的土式抬枪等二十余种枪械,几乎就是国际枪械博览会 。由于武器装备未能实现标准化,清军在战场上时常出现子弹装不进膛的现象,五花八门的武器装备的保养维护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相比之下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初创近代化海陆军时也曾大量混用外购武器和国产武器,但从1889年起明治十八年式村田步枪和明治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枪就成为日军中的标配武器,日本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军事工业体系以支撑国产标准化武器的生产制造 。甲午战争是由老式的古代战争向新式的近代化战争转型的一场标志性战争,而近现代战争同古代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战争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在正面战场之外双方都会普遍使用经济战、外交战、情报战等各种手段打击削弱对手的实力 。清政府并没清醒意识到这点,所以在战前既没就日本的国情、军情搜集情报,也没在国际上进行舆论公关;相比之下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在中国境内成立了汉口乐善堂和日清贸易研究所两大情报机构,向中国派遣了大量间谍刺探各种情报,他们绘制的地图可以详细到最偏僻的村庄的任何一口水井的具体位置,他们给他们重视的中国将领编制了详细的档案资料,甚至连这些将领的家庭生活他们也能了如指掌 。相比之下北洋海军却在1886年的长崎事件中丢失了密电码,以致于日方对中国军队的部署总是能提前预知 。这件事甚至直到战后清政府都完全蒙在鼓里,以致于当李鸿章赴马关谈判时日方对中方的谈判底线一清二楚,所以清政府不仅输掉了战争,即使想要在谈判桌上尽力争取少赔一点都是不可能的 。清军对新时代战争的不适应性还表现在战术思想上:事实上近现代海军本身是诞生于资本主义大航海时代的一个进攻性兵种,尽管我国热爱和平,不搞帝国主义列强那套侵略殖民政策,但我们也必须争夺世界范围内的制海权以守护自己的海外利益——我所谓的海外利益包括但不局限于能源安全、贸易安全以及海外侨民的安全 。然而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却死抱着固守渤海门户的理念不放,拱手将制海权让给日本,以致于日军在攻占清军岸防炮台后利用清军炮台和海上的战舰对北洋水师进行前后夹击 。这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一支不立足于能和敌人争雄于海上从而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仅仅只立足于近海防守的海军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注定要打败仗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高层而言:赢不赢日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权力不能受损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清政府洋务运动打造的新式陆海军本来就不是主要针对西洋人、东洋人,而是用于镇压国内百姓起义的 。加之清军入关时屠杀汉人引起的民族仇恨以及贪腐横行引起的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老百姓无法感知到这个国家是属于自己的,在他们眼中当兵吃粮保卫的是朝廷是皇上,既然皇家自己都不愿意打下去还打什么?相比之下日本对民意的煽动能力是极强的:战前和战争期间日本民众自发捐款捐物,日军每攻占一地日本民众都会欢呼雀跃 。事实上日本不仅充分发动了国内民众,对国际舆论也进行了充分的公关,以致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在国际上却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而作为被侵略方的中国却没能发出任何声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言概之,日本的军事实力大大强于清军 。以北洋水师为例,在甲午海战之前,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大大占据上风 。北洋水师强于联合舰队的,只有2艘铁甲舰 。铁甲舰具有极强的防御力,这是日本联合舰队不具备的 。但也就仅此而已 。除了这两艘铁甲舰的防御力以外,联合舰队在各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 。联合舰队的主力舰,排水量都在4000吨左右 。而北洋水师除了2艘铁甲舰外,其余军舰都是一二千吨排水量,双方实力相差巨大 。排水量的差距说明什么?其一就是火炮差距大 。比如4000多吨的吉野号,配有203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2门、152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0门,一共12门 。而北洋水师仅次于铁甲舰的经远舰,有210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主炮2门,一共才4门 。也就是说,吉野号的火炮是经远舰的三倍 。同时吉野号是速射炮,而经远舰 不是,双方实际火力差了七八倍之多 。也就是说,吉野号可以同时对付二到三艘经远舰,双方实力相差巨大 。以联合舰队的强大,轻松打垮了北洋水师除了2艘铁甲舰以外,其他所有军舰 。对于2艘铁甲舰,联合舰队虽然不能将它们击沉,但已经几乎失去战斗力 。定远中弹多达159发,舰上17人死38人受伤,前甲板更曾发生大火,左炮台一门305mm主炮被击毁 。镇远中弹更多达220发,舰上13人死28人受伤 。没有战斗力的军舰,即便不沉也没有太大意义了 。所以,甲午海战,日军是必胜的 。至于陆战还没有海战打得好 。在明知道日军大举进攻朝鲜的情况下,清军迟迟不在朝鲜部署军队,导致日军先发制人 。清军仓促赶到以后,只能固守平壤 。然而,在日军围攻下,外面强悍的清军其实战斗力和作战意志都不高 。日军参战部队共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约为13000人,似乎差不多 。但清军虽有先进武器但不太会使用,士兵没有受过正规的西式训练,军官不懂西式指挥,结果就是连续被日军击溃 。日军发动了1日猛攻以后,就占领了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 。此时清军开始丢弃辎重,胡乱撤退,连最基本的殿后和接替撤退也不懂 。结果,清军连续遭遇日军伏击,阵亡约2,000、负伤约4,000 。而其中正面作战的清军仅仅死伤2000人,大部分伤亡都是撤退时候被伏击 。而日军仅仅阵亡189人,负伤约516人,共伤亡705人 。此次清军明明还有7000多人,完全可以退到朝鲜北部山区继续防御 。然而,清军却一溃千里,主帅首先逃走,余部连续溃逃500多公里逃回国内 。甲午战争指的是1894年,中国与日本在黄海海域发生的一次海上战争,这次战争这最终结果也是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也彻底的打醒了中国人,一直以来以天朝上国自居,却被一个海岛小国,况且以前是自己的番属国而打败,这也是狠狠地打了清朝政府的脸,无法接受战败的事实 。然而这注定是一场必败的战争,因为就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而是被动的应战 。也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与世界脱节,看不到外面世界的发展,夜郎自大,政治腐败,当朝统治者只能看到歌舞升平、太平盛世 。凭借着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自我优势感自娱自乐 。殊不知世界的发展已经天翻地覆,已经不再是骑马射箭的时代,早已经听过了,工业革命,而变成了飞机大炮的热兵器时代 。由于清政府的不作为,大量应该用于国家建设的资金进入了个人的口袋,贪腐之风盛行,只顾享乐,享受荣华富贵,全然不顾国家的国防建设,将国家的安危置之脑后,这样的战争怎么能不办的一败涂地 。在当时的日本,由于跟上了第1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国家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各种先进的武器、军舰迅速装备于军队,由于引进了先进的军事管理经验,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在道路建设方面,日本于1872年就开通了新桥与横滨之间的铁路,1874年开通了大阪与神户之间的铁路,慢慢的铁路代替了之前人员和货物用船只和马匹承载的交通方式,交通体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到了1893年,日本的铁路已经达到了1万多公里,基本形成了铁路交通网,能够将作战所用的物质、军队在最短的时间内运至各个战场 。然而反观中国,在据英国首条铁路60多年后的1889年清朝政府才同意正式在全国修筑铁路,到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在全国修建的铁路,也就才400多公里,对于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来说,简直是少的可怜,实际上也没法用于军事用途,在战争中也起不到什么帮助作用,当年在日军登陆的时候,由于沿岸海滩水浅,大型的船只不能靠近 。日军的军队和物资只能是通过气艇和舢板进行转运,整整转运了15天 。然而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清政府竟然组织不起一只防御的部队 。由于要布防各个港口,清政府的部队过于分散,没有先进的铁路交通网,单单靠两条腿进行行军的话,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当时直隶、奉天形势危急无兵可调,从南方调来的大批部队,只能是依靠两条腿进行行军,赶赴威海 。然而这得什么时候才能赶到,如果从山海关出发的话,到达沈阳得需要19天的时间,那么等赶到的时候,就一切都晚了,如果从南方的徐州,淮安等地过来的话,用的时间更长 。在那个兵贵神速的年代,这样的行军速度基本上是打不了什么胜仗的 。如果在当时中国的铁路交通网发达的话,从山海关进行调兵不足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对日军进行突袭,势必会造成日军的惨重损失 。就这样日军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打开了进攻旅顺的大门 。使清政府苦心经营20多年,耗银数千万辆的重要军事基地陷于敌手 。空有数十万的陆军,却因为交通的问题无法到前线进行支援,海军又没有像样的作战舰艇进行应战,可见对于清政府来说,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我认为失败的根源不是慈禧,而是光绪和翁同龢 。当时光绪主政,慈禧几乎是没有干预,主战派并不是慈禧而是他和保守派 。光绪只有野心却无能,他的戊戌变法过于激进,没有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这也是他被慈禧拿下的原因之一 。这就和一个公司的领导艺术一样,公司是要业绩但是不是只有996、007把你搞得一点生活时间都没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时间你在摸鱼,最后公司整体也没有出业绩 。其实战争结果早已经被李鸿章成功预测,简直是比现在的大数据还准,他对自己的军队了如指掌:十年未更新装备的海军,此战必败,所以一开始就采取了避战求和保船的策略 。个人认为李鸿章是比较务实的,可是在政治上他却输给了保守派,毕竟在清国这种非黑即白的国家,你不跟小日本干就是贪生怕死,汉奸走狗 。保守派才不会管你怎么决策,以及why?就像一个坏领导不给你任何资源甚至随便找个理由底薪都要克扣还要叫你出业绩 。北洋水师是一个吃喝都不饱的人(不拨给北洋水师必要的武备军费),还要叫他出去揍一个比自己强壮很多且营养充分的人,这不是找死是什么?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1:受到当时中国的普遍社会风气,环境的局限,除李鸿章北洋水师等少部分人,大部分人对于近代战争没有深刻认识,以至于没有提前布局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 。2:朝廷内部保守派没有大局观,影响光绪做出正确的决策 。3、传统文化的糟粕造成当时的中国 夜郎自大 不能正确面对国家在各个方面已经全面落后世界的事实 。甲午战败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要一一分析就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涵盖的了,完全可以写一本书专门讲这个问题,所以我只能择其要点与大家探讨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曾被《美国海军年鉴》认为是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舰队——共有主力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相比之下作为弹丸岛国的日本为建设海军已发展到连天皇、皇后都变卖家产带头捐款的地步,甚至一些日本女子用卖身的钱去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固然是一种毫无人性的疯狂之举,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力量 。事实上日本政府极其高效地充分彻底地发动国民踊跃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种国民大规模的捐款浪潮一直延续到甲午战争爆发 。即使不考虑在甲午战前日本国民为支持海军建设的捐款,仅仅只统计战争期间的捐款就有2164686日本人捐款220.977万日元又70钱9厘,人均捐款一日元多一点 。这还只是现金捐款,此外还有949128人捐出折合70.8634万日元又33钱6厘的物品 。这在当时只有4181万人口的日本相当于占国民总人口7.4%的人都参与了捐款 。事实上日本筹措军费的方式除了发动国民捐款之外,还采用了发行国债这样的新式金融方式: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一共发行过4次军事公债,发行额1.249275亿日元,收入额1.22445亿日元 。相比之下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完全依赖于海关和农业税,以致于整个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筹措到的军费只有日本的一半还不到,但已在增收各种苛捐杂税后还举借了58%的外债 。北洋海军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在一片反对声中艰难地走过来的: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对这一从外洋传来的新兵种从一开始就多方掣肘,以致于在1890年户部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购买军火 。此后北洋海军的发展就进入了停滞时期,而恰恰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海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式的速射炮和纵队机动战术诞生,日本海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一时期的北洋海军却没添购一艘战舰 。当战争爆发后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实际上在军舰航速、射程以及速射炮数量上其实都已被日军反超,实际上日军的火力已达到北海海军的6倍 。在火力本身就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北洋海军的炮弹即使命中敌舰所造成的破坏力也是远远不及日军的——这时北洋海军还沿用的是老式的实心弹,所谓实心弹是指内部填充泥土沙石,靠自身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的炮弹 。这种炮弹更适合于木制风帆舰船时代的海战,而对甲午战争这种铁甲巨舰对决几乎作用不大;相比之外日本在1891年配制成功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下濑火药”,其巨大的破坏力使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水师深受其害:在黄海大海战中北洋水师在开战后的一个半小时内就打光了会爆炸的填充炸药的开花弹,剩下的时间内定远舰的巨炮发射的都是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1894年12月时任日军大本营野战卫生长官的石黑忠惪根据14218名服役满一年的日军士兵与77名清军战俘的体格数据撰写了一篇名为《日清兵体格比较》的文章——其中的统计数据如下:日军平均年龄21岁5个月,清军29岁10个月,清军年长8岁5个月;日军平均身高164.83厘米,清军166.65厘米,清军高1.82厘米;日军平均体重60.90公斤,清军54.75公斤,清军轻5.15公斤;日军平均胸围85.14厘米,清军89.69厘米,清军大4.55厘米;日军平均呼吸差平均7.03厘米,清军6.70厘米,清军小0.33厘米;日军平均肺活量3631毫升,清军3029毫升,清军少602毫升;日军手部握力平均41公斤,清军31公斤,清军少10公斤 。从统计数据来看:清军除了在身高与胸围两项指标上占优势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弱于日军,即使抛开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不谈,单纯以白刃肉搏而言:清军也不占优势 。更糟的是清政府上上下下早已腐败不堪,反映在军队上就是长期的吃空额现象——很多部队空有名额番号,但登记在册的士兵从没服过一天役 。再要不就是为了吃一份粮饷从16岁到60岁祖孙三代全在服役,其实祖父和父亲早就打不了仗了 。这样的军队战斗意志极其低下,很多人拿着枪却不知道怎么用,一碰到敌人就作鸟兽散 。清军忽视了武器装备的标准化:长期以来清军的武器装备一直主要依赖于采购,而没掌握自主标准化生产的核心技术 。战后日军曾对日军伤兵的伤口进行过仔细分析,结果发现造成日军士兵伤口的武器有德制毛瑟单发枪、毛瑟连发枪、英制施耐德步枪、恩菲尔德步枪、马提尼-亨利步枪、美制温彻斯特步枪、雷明顿步枪、斯宾塞步枪、法制米涅步枪、夏斯波步枪、仿制毛瑟枪以及清军自制的土式抬枪等二十余种枪械,几乎就是国际枪械博览会 。由于武器装备未能实现标准化,清军在战场上时常出现子弹装不进膛的现象,五花八门的武器装备的保养维护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相比之下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初创近代化海陆军时也曾大量混用外购武器和国产武器,但从1889年起明治十八年式村田步枪和明治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枪就成为日军中的标配武器,日本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军事工业体系以支撑国产标准化武器的生产制造 。甲午战争是由老式的古代战争向新式的近代化战争转型的一场标志性战争,而近现代战争同古代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战争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在正面战场之外双方都会普遍使用经济战、外交战、情报战等各种手段打击削弱对手的实力 。清政府并没清醒意识到这点,所以在战前既没就日本的国情、军情搜集情报,也没在国际上进行舆论公关;相比之下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在中国境内成立了汉口乐善堂和日清贸易研究所两大情报机构,向中国派遣了大量间谍刺探各种情报,他们绘制的地图可以详细到最偏僻的村庄的任何一口水井的具体位置,他们给他们重视的中国将领编制了详细的档案资料,甚至连这些将领的家庭生活他们也能了如指掌 。相比之下北洋海军却在1886年的长崎事件中丢失了密电码,以致于日方对中国军队的部署总是能提前预知 。这件事甚至直到战后清政府都完全蒙在鼓里,以致于当李鸿章赴马关谈判时日方对中方的谈判底线一清二楚,所以清政府不仅输掉了战争,即使想要在谈判桌上尽力争取少赔一点都是不可能的 。清军对新时代战争的不适应性还表现在战术思想上:事实上近现代海军本身是诞生于资本主义大航海时代的一个进攻性兵种,尽管我国热爱和平,不搞帝国主义列强那套侵略殖民政策,但我们也必须争夺世界范围内的制海权以守护自己的海外利益——我所谓的海外利益包括但不局限于能源安全、贸易安全以及海外侨民的安全 。然而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却死抱着固守渤海门户的理念不放,拱手将制海权让给日本,以致于日军在攻占清军岸防炮台后利用清军炮台和海上的战舰对北洋水师进行前后夹击 。这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一支不立足于能和敌人争雄于海上从而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仅仅只立足于近海防守的海军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注定要打败仗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高层而言:赢不赢日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权力不能受损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清政府洋务运动打造的新式陆海军本来就不是主要针对西洋人、东洋人,而是用于镇压国内百姓起义的 。加之清军入关时屠杀汉人引起的民族仇恨以及贪腐横行引起的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老百姓无法感知到这个国家是属于自己的,在他们眼中当兵吃粮保卫的是朝廷是皇上,既然皇家自己都不愿意打下去还打什么?相比之下日本对民意的煽动能力是极强的:战前和战争期间日本民众自发捐款捐物,日军每攻占一地日本民众都会欢呼雀跃 。事实上日本不仅充分发动了国内民众,对国际舆论也进行了充分的公关,以致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在国际上却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而作为被侵略方的中国却没能发出任何声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言概之,日本的军事实力大大强于清军 。以北洋水师为例,在甲午海战之前,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大大占据上风 。北洋水师强于联合舰队的,只有2艘铁甲舰 。铁甲舰具有极强的防御力,这是日本联合舰队不具备的 。但也就仅此而已 。除了这两艘铁甲舰的防御力以外,联合舰队在各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 。联合舰队的主力舰,排水量都在4000吨左右 。而北洋水师除了2艘铁甲舰外,其余军舰都是一二千吨排水量,双方实力相差巨大 。排水量的差距说明什么?其一就是火炮差距大 。比如4000多吨的吉野号,配有203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2门、152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0门,一共12门 。而北洋水师仅次于铁甲舰的经远舰,有210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主炮2门,一共才4门 。也就是说,吉野号的火炮是经远舰的三倍 。同时吉野号是速射炮,而经远舰 不是,双方实际火力差了七八倍之多 。也就是说,吉野号可以同时对付二到三艘经远舰,双方实力相差巨大 。以联合舰队的强大,轻松打垮了北洋水师除了2艘铁甲舰以外,其他所有军舰 。对于2艘铁甲舰,联合舰队虽然不能将它们击沉,但已经几乎失去战斗力 。定远中弹多达159发,舰上17人死38人受伤,前甲板更曾发生大火,左炮台一门305mm主炮被击毁 。镇远中弹更多达220发,舰上13人死28人受伤 。没有战斗力的军舰,即便不沉也没有太大意义了 。所以,甲午海战,日军是必胜的 。至于陆战还没有海战打得好 。在明知道日军大举进攻朝鲜的情况下,清军迟迟不在朝鲜部署军队,导致日军先发制人 。清军仓促赶到以后,只能固守平壤 。然而,在日军围攻下,外面强悍的清军其实战斗力和作战意志都不高 。日军参战部队共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约为13000人,似乎差不多 。但清军虽有先进武器但不太会使用,士兵没有受过正规的西式训练,军官不懂西式指挥,结果就是连续被日军击溃 。日军发动了1日猛攻以后,就占领了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 。此时清军开始丢弃辎重,胡乱撤退,连最基本的殿后和接替撤退也不懂 。结果,清军连续遭遇日军伏击,阵亡约2,000、负伤约4,000 。而其中正面作战的清军仅仅死伤2000人,大部分伤亡都是撤退时候被伏击 。而日军仅仅阵亡189人,负伤约516人,共伤亡705人 。此次清军明明还有7000多人,完全可以退到朝鲜北部山区继续防御 。然而,清军却一溃千里,主帅首先逃走,余部连续溃逃500多公里逃回国内 。甲午战争指的是1894年,中国与日本在黄海海域发生的一次海上战争,这次战争这最终结果也是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也彻底的打醒了中国人,一直以来以天朝上国自居,却被一个海岛小国,况且以前是自己的番属国而打败,这也是狠狠地打了清朝政府的脸,无法接受战败的事实 。然而这注定是一场必败的战争,因为就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而是被动的应战 。也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与世界脱节,看不到外面世界的发展,夜郎自大,政治腐败,当朝统治者只能看到歌舞升平、太平盛世 。凭借着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自我优势感自娱自乐 。殊不知世界的发展已经天翻地覆,已经不再是骑马射箭的时代,早已经听过了,工业革命,而变成了飞机大炮的热兵器时代 。由于清政府的不作为,大量应该用于国家建设的资金进入了个人的口袋,贪腐之风盛行,只顾享乐,享受荣华富贵,全然不顾国家的国防建设,将国家的安危置之脑后,这样的战争怎么能不办的一败涂地 。在当时的日本,由于跟上了第1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国家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各种先进的武器、军舰迅速装备于军队,由于引进了先进的军事管理经验,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在道路建设方面,日本于1872年就开通了新桥与横滨之间的铁路,1874年开通了大阪与神户之间的铁路,慢慢的铁路代替了之前人员和货物用船只和马匹承载的交通方式,交通体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到了1893年,日本的铁路已经达到了1万多公里,基本形成了铁路交通网,能够将作战所用的物质、军队在最短的时间内运至各个战场 。然而反观中国,在据英国首条铁路60多年后的1889年清朝政府才同意正式在全国修筑铁路,到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在全国修建的铁路,也就才400多公里,对于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来说,简直是少的可怜,实际上也没法用于军事用途,在战争中也起不到什么帮助作用,当年在日军登陆的时候,由于沿岸海滩水浅,大型的船只不能靠近 。日军的军队和物资只能是通过气艇和舢板进行转运,整整转运了15天 。然而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清政府竟然组织不起一只防御的部队 。由于要布防各个港口,清政府的部队过于分散,没有先进的铁路交通网,单单靠两条腿进行行军的话,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当时直隶、奉天形势危急无兵可调,从南方调来的大批部队,只能是依靠两条腿进行行军,赶赴威海 。然而这得什么时候才能赶到,如果从山海关出发的话,到达沈阳得需要19天的时间,那么等赶到的时候,就一切都晚了,如果从南方的徐州,淮安等地过来的话,用的时间更长 。在那个兵贵神速的年代,这样的行军速度基本上是打不了什么胜仗的 。如果在当时中国的铁路交通网发达的话,从山海关进行调兵不足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对日军进行突袭,势必会造成日军的惨重损失 。就这样日军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打开了进攻旅顺的大门 。使清政府苦心经营20多年,耗银数千万辆的重要军事基地陷于敌手 。空有数十万的陆军,却因为交通的问题无法到前线进行支援,海军又没有像样的作战舰艇进行应战,可见对于清政府来说,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当然有人物的原因了,也有其他的原因,我们只说人的方面:不管是慈禧太后,还是当朝所有官员,包括李鸿章本人,也会认为北洋水师就是自己的私人武装 。所以整场战争,是李鸿章为首的北洋水师对阵日本的联合舰队的战争,当然还有陆军这边 。北洋水师一开始的创建就犯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关于用人方面:首先,李鸿章本人就是陆军出身,是以门外汉的身份去组建北洋水师,其套路完全就是淮军那一套 。在北洋水师内,也是自己这一支的重用,不是自己这一支的排挤 。李鸿章不懂海军还无伤大雅,但水师提督丁汝昌也不懂海军,就说不过去了,无外乎丁汝昌是李鸿章的自己人罢了 。一个懂军事,有魄力的将领,会把战争胜负放到第一位,而丁汝昌面对光绪帝远程下达的指令,完全可以不予理会,毕竟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可惜他为了不担责,或者少担责,或者只是盲目听从指挥,导致战争起来之后,缺乏灵动性 。大家都清楚,决定海战胜负最重要的还是各舰的管带,以及那些水兵 。所以,目睹西方列强军舰的威武强大之后,清廷和日本都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去学习,以培养各国的海军人才 。当时,英国是大力扶持清朝的,毕竟跟自己的利益相关,维护清廷,就是维护英国自己的利益 。留学生主要进入格林威治皇家学院学习,不过,想进这所学院,也是需要考试的 。这十二名留学生中,严复、方伯谦等六人顺利考上了,黄建勋等三人落榜,而刘步蟾等三人连考都没敢考 。于是六名落榜和没考的留学生是以实习生的身份,在英军舰上实习 。在《走向共和》中,李鸿章为什么对刘步蟾那么苦口婆心劝导,其实就在于他是嫡系 。因为当时这批毕业生,成绩最好的严复去了福建船政学堂当教习,而连考试都没考的刘步蟾却出任了定远舰的管带 。当然,不是讲刘步蟾能力不行,也不是说他不够勇猛,只是北洋水师这种提拔人的方式,与日本是完全不同的 。日本留学归来的人员,不管你有没有靠山,或者学业能力强不强,一概从基层做起 。且要到不同的战舰轮流服役,一步步走上指挥岗位,既有作战经验,又有实战理论,日本舰队的指挥官自然也就优于清军 。而刘步蟾仗着自己的身份,不走寻常路,不仅瞧不上丁汝昌,连高级顾问琅威理也不放在眼中 。琅威理是北洋水师成军时,英国派来的海军军官,负责培训北洋海军 。当时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少量海军出巡,刘步蟾见提督走了,于是把提督旗降下来,升上了自己的总兵旗,宣示代行指挥舰队 。这让时任副提督的琅威理不满,让他继续挂提督旗,但被刘步蟾拒绝 。这事后来闹到李鸿章那里,李鸿章当然支持自己的嫡系啊,于是琅威理愤而辞职 。因此,李鸿章也跟英国闹掰了,英国不仅撤回了在华其他人员,还宣布不再接受中国留学生 。后来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什么先找俄国人调停,而不先找英国人,原因就在于此 。琅威理治军相当严厉,他走后,刘步蟾为首的北洋水师更加肆无忌惮,舰队训练日益松弛,军纪每况愈下 。甲午战争失败后,北洋水师一把手丁汝昌,二把手刘步蟾,也深知自己愧对水师,愧对朝廷,自杀身亡 。可是他们选择自杀的方式也很特别,既没有随军舰葬身大海,也没有举枪自杀,而是吞食鸦片而亡 。至于刘步蟾是不是瘾君子,至今还在争论不休,我们也就没必要去查实了 。其实《走向共和》这部剧就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虽然是一部电视剧,但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归纳出这么几点:一是挪用军费,按照剧中的理论,慈禧太后为了过六十大寿,掏空了户部,导致北洋水师建设的军费没有着落 。同时,翁同龢任户部尚书,千方百计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导致海军建设跟不上日本的步伐 。二是北洋水师非常腐败,在醇亲王奉命视察北洋水师之前,李鸿章曾经暗访旅顺港和刘公岛 。结果小兰子吃私贪污,克扣弹药库,整个弹药库中竟然有大半箱子装的是石头 。而刘公岛上,嫖娼的嫖娼,赌博的赌博,抽大烟的抽大烟,根本就不是一个强战斗力的军队 。三是光绪帝的瞎指挥,本来按照李鸿章的建议,坐等敌军来袭,以逸待劳 。但光绪帝给丁汝昌下了命令,让他速速跟日本海军决战,结果清军仓促应战,大败而归 。除此之外,日本方面的情况也要考虑:整个日本全国发动捐款,连本剧的颜值担当爱子小姐也卖身给日本联合海军买军舰 。日本天皇更是决定一天只吃一顿饭,务必拿下大清朝 。打仗之前的几年,日本就已经把北洋舰队研究个透彻,且制定了详细的作战策略 。反观大清,所有人都没把日本人放在眼中,根本就没意识到危机来临,结果导致了大败 。当然,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以上仅供参考,还有舰队本身实力就不行,国家实力也不同,军费也不一样等等 。我认为失败的根源不是慈禧,而是光绪和翁同龢 。当时光绪主政,慈禧几乎是没有干预,主战派并不是慈禧而是他和保守派 。光绪只有野心却无能,他的戊戌变法过于激进,没有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这也是他被慈禧拿下的原因之一 。这就和一个公司的领导艺术一样,公司是要业绩但是不是只有996、007把你搞得一点生活时间都没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时间你在摸鱼,最后公司整体也没有出业绩 。其实战争结果早已经被李鸿章成功预测,简直是比现在的大数据还准,他对自己的军队了如指掌:十年未更新装备的海军,此战必败,所以一开始就采取了避战求和保船的策略 。个人认为李鸿章是比较务实的,可是在政治上他却输给了保守派,毕竟在清国这种非黑即白的国家,你不跟小日本干就是贪生怕死,汉奸走狗 。保守派才不会管你怎么决策,以及why?就像一个坏领导不给你任何资源甚至随便找个理由底薪都要克扣还要叫你出业绩 。北洋水师是一个吃喝都不饱的人(不拨给北洋水师必要的武备军费),还要叫他出去揍一个比自己强壮很多且营养充分的人,这不是找死是什么?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1:受到当时中国的普遍社会风气,环境的局限,除李鸿章北洋水师等少部分人,大部分人对于近代战争没有深刻认识,以至于没有提前布局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 。2:朝廷内部保守派没有大局观,影响光绪做出正确的决策 。3、传统文化的糟粕造成当时的中国 夜郎自大 不能正确面对国家在各个方面已经全面落后世界的事实 。甲午战败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要一一分析就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涵盖的了,完全可以写一本书专门讲这个问题,所以我只能择其要点与大家探讨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曾被《美国海军年鉴》认为是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舰队——共有主力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相比之下作为弹丸岛国的日本为建设海军已发展到连天皇、皇后都变卖家产带头捐款的地步,甚至一些日本女子用卖身的钱去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固然是一种毫无人性的疯狂之举,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力量 。事实上日本政府极其高效地充分彻底地发动国民踊跃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种国民大规模的捐款浪潮一直延续到甲午战争爆发 。即使不考虑在甲午战前日本国民为支持海军建设的捐款,仅仅只统计战争期间的捐款就有2164686日本人捐款220.977万日元又70钱9厘,人均捐款一日元多一点 。这还只是现金捐款,此外还有949128人捐出折合70.8634万日元又33钱6厘的物品 。这在当时只有4181万人口的日本相当于占国民总人口7.4%的人都参与了捐款 。事实上日本筹措军费的方式除了发动国民捐款之外,还采用了发行国债这样的新式金融方式: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一共发行过4次军事公债,发行额1.249275亿日元,收入额1.22445亿日元 。相比之下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完全依赖于海关和农业税,以致于整个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筹措到的军费只有日本的一半还不到,但已在增收各种苛捐杂税后还举借了58%的外债 。北洋海军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在一片反对声中艰难地走过来的: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对这一从外洋传来的新兵种从一开始就多方掣肘,以致于在1890年户部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购买军火 。此后北洋海军的发展就进入了停滞时期,而恰恰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海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式的速射炮和纵队机动战术诞生,日本海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一时期的北洋海军却没添购一艘战舰 。当战争爆发后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实际上在军舰航速、射程以及速射炮数量上其实都已被日军反超,实际上日军的火力已达到北海海军的6倍 。在火力本身就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北洋海军的炮弹即使命中敌舰所造成的破坏力也是远远不及日军的——这时北洋海军还沿用的是老式的实心弹,所谓实心弹是指内部填充泥土沙石,靠自身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的炮弹 。这种炮弹更适合于木制风帆舰船时代的海战,而对甲午战争这种铁甲巨舰对决几乎作用不大;相比之外日本在1891年配制成功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下濑火药”,其巨大的破坏力使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水师深受其害:在黄海大海战中北洋水师在开战后的一个半小时内就打光了会爆炸的填充炸药的开花弹,剩下的时间内定远舰的巨炮发射的都是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1894年12月时任日军大本营野战卫生长官的石黑忠惪根据14218名服役满一年的日军士兵与77名清军战俘的体格数据撰写了一篇名为《日清兵体格比较》的文章——其中的统计数据如下:日军平均年龄21岁5个月,清军29岁10个月,清军年长8岁5个月;日军平均身高164.83厘米,清军166.65厘米,清军高1.82厘米;日军平均体重60.90公斤,清军54.75公斤,清军轻5.15公斤;日军平均胸围85.14厘米,清军89.69厘米,清军大4.55厘米;日军平均呼吸差平均7.03厘米,清军6.70厘米,清军小0.33厘米;日军平均肺活量3631毫升,清军3029毫升,清军少602毫升;日军手部握力平均41公斤,清军31公斤,清军少10公斤 。从统计数据来看:清军除了在身高与胸围两项指标上占优势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弱于日军,即使抛开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不谈,单纯以白刃肉搏而言:清军也不占优势 。更糟的是清政府上上下下早已腐败不堪,反映在军队上就是长期的吃空额现象——很多部队空有名额番号,但登记在册的士兵从没服过一天役 。再要不就是为了吃一份粮饷从16岁到60岁祖孙三代全在服役,其实祖父和父亲早就打不了仗了 。这样的军队战斗意志极其低下,很多人拿着枪却不知道怎么用,一碰到敌人就作鸟兽散 。清军忽视了武器装备的标准化:长期以来清军的武器装备一直主要依赖于采购,而没掌握自主标准化生产的核心技术 。战后日军曾对日军伤兵的伤口进行过仔细分析,结果发现造成日军士兵伤口的武器有德制毛瑟单发枪、毛瑟连发枪、英制施耐德步枪、恩菲尔德步枪、马提尼-亨利步枪、美制温彻斯特步枪、雷明顿步枪、斯宾塞步枪、法制米涅步枪、夏斯波步枪、仿制毛瑟枪以及清军自制的土式抬枪等二十余种枪械,几乎就是国际枪械博览会 。由于武器装备未能实现标准化,清军在战场上时常出现子弹装不进膛的现象,五花八门的武器装备的保养维护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相比之下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初创近代化海陆军时也曾大量混用外购武器和国产武器,但从1889年起明治十八年式村田步枪和明治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枪就成为日军中的标配武器,日本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军事工业体系以支撑国产标准化武器的生产制造 。甲午战争是由老式的古代战争向新式的近代化战争转型的一场标志性战争,而近现代战争同古代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战争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在正面战场之外双方都会普遍使用经济战、外交战、情报战等各种手段打击削弱对手的实力 。清政府并没清醒意识到这点,所以在战前既没就日本的国情、军情搜集情报,也没在国际上进行舆论公关;相比之下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在中国境内成立了汉口乐善堂和日清贸易研究所两大情报机构,向中国派遣了大量间谍刺探各种情报,他们绘制的地图可以详细到最偏僻的村庄的任何一口水井的具体位置,他们给他们重视的中国将领编制了详细的档案资料,甚至连这些将领的家庭生活他们也能了如指掌 。相比之下北洋海军却在1886年的长崎事件中丢失了密电码,以致于日方对中国军队的部署总是能提前预知 。这件事甚至直到战后清政府都完全蒙在鼓里,以致于当李鸿章赴马关谈判时日方对中方的谈判底线一清二楚,所以清政府不仅输掉了战争,即使想要在谈判桌上尽力争取少赔一点都是不可能的 。清军对新时代战争的不适应性还表现在战术思想上:事实上近现代海军本身是诞生于资本主义大航海时代的一个进攻性兵种,尽管我国热爱和平,不搞帝国主义列强那套侵略殖民政策,但我们也必须争夺世界范围内的制海权以守护自己的海外利益——我所谓的海外利益包括但不局限于能源安全、贸易安全以及海外侨民的安全 。然而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却死抱着固守渤海门户的理念不放,拱手将制海权让给日本,以致于日军在攻占清军岸防炮台后利用清军炮台和海上的战舰对北洋水师进行前后夹击 。这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一支不立足于能和敌人争雄于海上从而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仅仅只立足于近海防守的海军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注定要打败仗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高层而言:赢不赢日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权力不能受损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清政府洋务运动打造的新式陆海军本来就不是主要针对西洋人、东洋人,而是用于镇压国内百姓起义的 。加之清军入关时屠杀汉人引起的民族仇恨以及贪腐横行引起的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老百姓无法感知到这个国家是属于自己的,在他们眼中当兵吃粮保卫的是朝廷是皇上,既然皇家自己都不愿意打下去还打什么?相比之下日本对民意的煽动能力是极强的:战前和战争期间日本民众自发捐款捐物,日军每攻占一地日本民众都会欢呼雀跃 。事实上日本不仅充分发动了国内民众,对国际舆论也进行了充分的公关,以致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在国际上却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而作为被侵略方的中国却没能发出任何声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言概之,日本的军事实力大大强于清军 。以北洋水师为例,在甲午海战之前,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大大占据上风 。北洋水师强于联合舰队的,只有2艘铁甲舰 。铁甲舰具有极强的防御力,这是日本联合舰队不具备的 。但也就仅此而已 。除了这两艘铁甲舰的防御力以外,联合舰队在各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 。联合舰队的主力舰,排水量都在4000吨左右 。而北洋水师除了2艘铁甲舰外,其余军舰都是一二千吨排水量,双方实力相差巨大 。排水量的差距说明什么?其一就是火炮差距大 。比如4000多吨的吉野号,配有203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2门、152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0门,一共12门 。而北洋水师仅次于铁甲舰的经远舰,有210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主炮2门,一共才4门 。也就是说,吉野号的火炮是经远舰的三倍 。同时吉野号是速射炮,而经远舰 不是,双方实际火力差了七八倍之多 。也就是说,吉野号可以同时对付二到三艘经远舰,双方实力相差巨大 。以联合舰队的强大,轻松打垮了北洋水师除了2艘铁甲舰以外,其他所有军舰 。对于2艘铁甲舰,联合舰队虽然不能将它们击沉,但已经几乎失去战斗力 。定远中弹多达159发,舰上17人死38人受伤,前甲板更曾发生大火,左炮台一门305mm主炮被击毁 。镇远中弹更多达220发,舰上13人死28人受伤 。没有战斗力的军舰,即便不沉也没有太大意义了 。所以,甲午海战,日军是必胜的 。至于陆战还没有海战打得好 。在明知道日军大举进攻朝鲜的情况下,清军迟迟不在朝鲜部署军队,导致日军先发制人 。清军仓促赶到以后,只能固守平壤 。然而,在日军围攻下,外面强悍的清军其实战斗力和作战意志都不高 。日军参战部队共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约为13000人,似乎差不多 。但清军虽有先进武器但不太会使用,士兵没有受过正规的西式训练,军官不懂西式指挥,结果就是连续被日军击溃 。日军发动了1日猛攻以后,就占领了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 。此时清军开始丢弃辎重,胡乱撤退,连最基本的殿后和接替撤退也不懂 。结果,清军连续遭遇日军伏击,阵亡约2,000、负伤约4,000 。而其中正面作战的清军仅仅死伤2000人,大部分伤亡都是撤退时候被伏击 。而日军仅仅阵亡189人,负伤约516人,共伤亡705人 。此次清军明明还有7000多人,完全可以退到朝鲜北部山区继续防御 。然而,清军却一溃千里,主帅首先逃走,余部连续溃逃500多公里逃回国内 。甲午战争指的是1894年,中国与日本在黄海海域发生的一次海上战争,这次战争这最终结果也是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也彻底的打醒了中国人,一直以来以天朝上国自居,却被一个海岛小国,况且以前是自己的番属国而打败,这也是狠狠地打了清朝政府的脸,无法接受战败的事实 。然而这注定是一场必败的战争,因为就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而是被动的应战 。也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与世界脱节,看不到外面世界的发展,夜郎自大,政治腐败,当朝统治者只能看到歌舞升平、太平盛世 。凭借着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自我优势感自娱自乐 。殊不知世界的发展已经天翻地覆,已经不再是骑马射箭的时代,早已经听过了,工业革命,而变成了飞机大炮的热兵器时代 。由于清政府的不作为,大量应该用于国家建设的资金进入了个人的口袋,贪腐之风盛行,只顾享乐,享受荣华富贵,全然不顾国家的国防建设,将国家的安危置之脑后,这样的战争怎么能不办的一败涂地 。在当时的日本,由于跟上了第1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国家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各种先进的武器、军舰迅速装备于军队,由于引进了先进的军事管理经验,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在道路建设方面,日本于1872年就开通了新桥与横滨之间的铁路,1874年开通了大阪与神户之间的铁路,慢慢的铁路代替了之前人员和货物用船只和马匹承载的交通方式,交通体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到了1893年,日本的铁路已经达到了1万多公里,基本形成了铁路交通网,能够将作战所用的物质、军队在最短的时间内运至各个战场 。然而反观中国,在据英国首条铁路60多年后的1889年清朝政府才同意正式在全国修筑铁路,到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在全国修建的铁路,也就才400多公里,对于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来说,简直是少的可怜,实际上也没法用于军事用途,在战争中也起不到什么帮助作用,当年在日军登陆的时候,由于沿岸海滩水浅,大型的船只不能靠近 。日军的军队和物资只能是通过气艇和舢板进行转运,整整转运了15天 。然而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清政府竟然组织不起一只防御的部队 。由于要布防各个港口,清政府的部队过于分散,没有先进的铁路交通网,单单靠两条腿进行行军的话,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当时直隶、奉天形势危急无兵可调,从南方调来的大批部队,只能是依靠两条腿进行行军,赶赴威海 。然而这得什么时候才能赶到,如果从山海关出发的话,到达沈阳得需要19天的时间,那么等赶到的时候,就一切都晚了,如果从南方的徐州,淮安等地过来的话,用的时间更长 。在那个兵贵神速的年代,这样的行军速度基本上是打不了什么胜仗的 。如果在当时中国的铁路交通网发达的话,从山海关进行调兵不足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对日军进行突袭,势必会造成日军的惨重损失 。就这样日军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打开了进攻旅顺的大门 。使清政府苦心经营20多年,耗银数千万辆的重要军事基地陷于敌手 。空有数十万的陆军,却因为交通的问题无法到前线进行支援,海军又没有像样的作战舰艇进行应战,可见对于清政府来说,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当然有人物的原因了,也有其他的原因,我们只说人的方面:不管是慈禧太后,还是当朝所有官员,包括李鸿章本人,也会认为北洋水师就是自己的私人武装 。所以整场战争,是李鸿章为首的北洋水师对阵日本的联合舰队的战争,当然还有陆军这边 。北洋水师一开始的创建就犯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关于用人方面:首先,李鸿章本人就是陆军出身,是以门外汉的身份去组建北洋水师,其套路完全就是淮军那一套 。在北洋水师内,也是自己这一支的重用,不是自己这一支的排挤 。李鸿章不懂海军还无伤大雅,但水师提督丁汝昌也不懂海军,就说不过去了,无外乎丁汝昌是李鸿章的自己人罢了 。一个懂军事,有魄力的将领,会把战争胜负放到第一位,而丁汝昌面对光绪帝远程下达的指令,完全可以不予理会,毕竟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可惜他为了不担责,或者少担责,或者只是盲目听从指挥,导致战争起来之后,缺乏灵动性 。大家都清楚,决定海战胜负最重要的还是各舰的管带,以及那些水兵 。所以,目睹西方列强军舰的威武强大之后,清廷和日本都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去学习,以培养各国的海军人才 。当时,英国是大力扶持清朝的,毕竟跟自己的利益相关,维护清廷,就是维护英国自己的利益 。留学生主要进入格林威治皇家学院学习,不过,想进这所学院,也是需要考试的 。这十二名留学生中,严复、方伯谦等六人顺利考上了,黄建勋等三人落榜,而刘步蟾等三人连考都没敢考 。于是六名落榜和没考的留学生是以实习生的身份,在英军舰上实习 。在《走向共和》中,李鸿章为什么对刘步蟾那么苦口婆心劝导,其实就在于他是嫡系 。因为当时这批毕业生,成绩最好的严复去了福建船政学堂当教习,而连考试都没考的刘步蟾却出任了定远舰的管带 。当然,不是讲刘步蟾能力不行,也不是说他不够勇猛,只是北洋水师这种提拔人的方式,与日本是完全不同的 。日本留学归来的人员,不管你有没有靠山,或者学业能力强不强,一概从基层做起 。且要到不同的战舰轮流服役,一步步走上指挥岗位,既有作战经验,又有实战理论,日本舰队的指挥官自然也就优于清军 。而刘步蟾仗着自己的身份,不走寻常路,不仅瞧不上丁汝昌,连高级顾问琅威理也不放在眼中 。琅威理是北洋水师成军时,英国派来的海军军官,负责培训北洋海军 。当时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少量海军出巡,刘步蟾见提督走了,于是把提督旗降下来,升上了自己的总兵旗,宣示代行指挥舰队 。这让时任副提督的琅威理不满,让他继续挂提督旗,但被刘步蟾拒绝 。这事后来闹到李鸿章那里,李鸿章当然支持自己的嫡系啊,于是琅威理愤而辞职 。因此,李鸿章也跟英国闹掰了,英国不仅撤回了在华其他人员,还宣布不再接受中国留学生 。后来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什么先找俄国人调停,而不先找英国人,原因就在于此 。琅威理治军相当严厉,他走后,刘步蟾为首的北洋水师更加肆无忌惮,舰队训练日益松弛,军纪每况愈下 。甲午战争失败后,北洋水师一把手丁汝昌,二把手刘步蟾,也深知自己愧对水师,愧对朝廷,自杀身亡 。可是他们选择自杀的方式也很特别,既没有随军舰葬身大海,也没有举枪自杀,而是吞食鸦片而亡 。至于刘步蟾是不是瘾君子,至今还在争论不休,我们也就没必要去查实了 。其实《走向共和》这部剧就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虽然是一部电视剧,但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归纳出这么几点:一是挪用军费,按照剧中的理论,慈禧太后为了过六十大寿,掏空了户部,导致北洋水师建设的军费没有着落 。同时,翁同龢任户部尚书,千方百计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导致海军建设跟不上日本的步伐 。二是北洋水师非常腐败,在醇亲王奉命视察北洋水师之前,李鸿章曾经暗访旅顺港和刘公岛 。结果小兰子吃私贪污,克扣弹药库,整个弹药库中竟然有大半箱子装的是石头 。而刘公岛上,嫖娼的嫖娼,赌博的赌博,抽大烟的抽大烟,根本就不是一个强战斗力的军队 。三是光绪帝的瞎指挥,本来按照李鸿章的建议,坐等敌军来袭,以逸待劳 。但光绪帝给丁汝昌下了命令,让他速速跟日本海军决战,结果清军仓促应战,大败而归 。除此之外,日本方面的情况也要考虑:整个日本全国发动捐款,连本剧的颜值担当爱子小姐也卖身给日本联合海军买军舰 。日本天皇更是决定一天只吃一顿饭,务必拿下大清朝 。打仗之前的几年,日本就已经把北洋舰队研究个透彻,且制定了详细的作战策略 。反观大清,所有人都没把日本人放在眼中,根本就没意识到危机来临,结果导致了大败 。当然,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以上仅供参考,还有舰队本身实力就不行,国家实力也不同,军费也不一样等等 。谢邀请 。李鸿章晚年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吴永 《庚子西狩丛谈》很显然,李鸿章在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大家知道,李鸿章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办洋务,而他最大的洋务却是购买洋舰,组建北洋舰队 。为了这支舰队,清政府没少花银子,舰队装备了当时亚洲吨位最大的铁甲舰 。以当时北洋水师的整体实力,中国并不输给日本 。北洋海军有些先进的铁甲舰还显示了优异的防御能力,黄海海战后,其厚厚的装甲无一处被击穿,而结果却一败涂地 。李鸿章的这个自我评价,从侧面证明了他的内心是空虚的,不是一个敢于担当的正人君子 。李鸿章对甲午之败如是说:“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 。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糜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县为厉禁 。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复收 。战拙而后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机万紧,更非寻常交际可比 。兵事甫解,谤书又腾,知我罪我,付之千载……”显然,李鸿章又在推卸责任,其人格实在不敢恭维 。殊不知,李鸿章曾几何时怎样炫耀自己的北洋水师?“攻守多方,备极奇奥”、“发十六炮,中至十五”,而在甲午海战中表现如何呢?据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北洋水师火炮命中率低的可怜,还不及日本联合舰队的1/9 。北洋水师之惨败,除了训练无素、实战能力差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李鸿章的“避战保船”策略 。李鸿章一向把淮军和北洋水师视为自己的“私人武装”,正是他自私而愚蠢的“避战保船”非但未能保住北洋水师,反而使北洋水师置于威海卫军港内束手待毙,以致全军覆灭 。清廷大臣文廷式气愤至极:北洋水师“糜费千万却不能一战” 。实事求是地讲,甲午中日之战,中国之败虽有其必然性,但败得如此之惨,进而给中国造成的伤害如此之重,李鸿章固然难辞其咎 。有人以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弱为其辩护,但在那个时代,不也有左宗棠力挽狂澜、收复新疆的战绩吗?因此,李鸿章面对大敌当前,不做战守准备,畏敌如虎,消极避战,并不是一两句托词所能解释的了得 。后来,李鸿章对日本非常痛恨,而这种切齿的痛恨与其说是“爱国”,倒不如说是对他个人看家本钱断送于日本人之手的心痛 。李鸿章兴办洋务的功劳和他的北洋水师的毁于一旦而抵消 。李鸿章力主保船避战,而日本却一直积极备战,并且在中国建立了一个遍布主要城市的谍报网,还把触角伸展到中国广大的农村,从中国搜集了大量重要情报 。甲午战争爆发不久,从清军缴获的日军进攻山东半岛时携带的地图来看,上面村庄、道路、清军炮台、军营、山川、河流、水井都标画的十分清楚、详细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正当中日两国交战之时,仍有一些清政府的官员为谋求个人私利而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例如李鸿章的外甥、天津军械局总办张士珩为牟取暴利居然倒卖军火弹药给日军 。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通过上海候补道张鸿禄向日军出售大米等粮食 。李鸿章本人在处理日本间谍问题上,也是明显的袒护 。对清军抓获的日本间谍,李鸿章不仅不杀,还送给他们路费,遣返他们回国 。如此看来,李鸿章被称为汉奸和国贼一点也不冤枉 。李鸿章在对其淮军和北洋水师的管理上也很腐败,任人唯亲,到了几乎不加掩饰的地步 。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启用了两个同乡:一个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鼎鼎有名的“逃跑将军”——陆军统帅叶志超,另一个是不懂海军,平庸无能的水师提督丁汝昌,正是这两个人使得水陆两路一败再败,直至水路完败 。李鸿章借镇压太平天国和兴办洋务,让自己的军事实力和财富积累大大增加 。他的淮军构成了后来北洋军阀的家底 。后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为了保存实力而导致清军海上和陆上战场的完败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大量战争赔款,助力日本的崛起,其危害至今仍在显现 。我认为失败的根源不是慈禧,而是光绪和翁同龢 。当时光绪主政,慈禧几乎是没有干预,主战派并不是慈禧而是他和保守派 。光绪只有野心却无能,他的戊戌变法过于激进,没有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这也是他被慈禧拿下的原因之一 。这就和一个公司的领导艺术一样,公司是要业绩但是不是只有996、007把你搞得一点生活时间都没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时间你在摸鱼,最后公司整体也没有出业绩 。其实战争结果早已经被李鸿章成功预测,简直是比现在的大数据还准,他对自己的军队了如指掌:十年未更新装备的海军,此战必败,所以一开始就采取了避战求和保船的策略 。个人认为李鸿章是比较务实的,可是在政治上他却输给了保守派,毕竟在清国这种非黑即白的国家,你不跟小日本干就是贪生怕死,汉奸走狗 。保守派才不会管你怎么决策,以及why?就像一个坏领导不给你任何资源甚至随便找个理由底薪都要克扣还要叫你出业绩 。北洋水师是一个吃喝都不饱的人(不拨给北洋水师必要的武备军费),还要叫他出去揍一个比自己强壮很多且营养充分的人,这不是找死是什么?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1:受到当时中国的普遍社会风气,环境的局限,除李鸿章北洋水师等少部分人,大部分人对于近代战争没有深刻认识,以至于没有提前布局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 。2:朝廷内部保守派没有大局观,影响光绪做出正确的决策 。3、传统文化的糟粕造成当时的中国 夜郎自大 不能正确面对国家在各个方面已经全面落后世界的事实 。甲午战败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要一一分析就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涵盖的了,完全可以写一本书专门讲这个问题,所以我只能择其要点与大家探讨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曾被《美国海军年鉴》认为是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舰队——共有主力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相比之下作为弹丸岛国的日本为建设海军已发展到连天皇、皇后都变卖家产带头捐款的地步,甚至一些日本女子用卖身的钱去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固然是一种毫无人性的疯狂之举,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力量 。事实上日本政府极其高效地充分彻底地发动国民踊跃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种国民大规模的捐款浪潮一直延续到甲午战争爆发 。即使不考虑在甲午战前日本国民为支持海军建设的捐款,仅仅只统计战争期间的捐款就有2164686日本人捐款220.977万日元又70钱9厘,人均捐款一日元多一点 。这还只是现金捐款,此外还有949128人捐出折合70.8634万日元又33钱6厘的物品 。这在当时只有4181万人口的日本相当于占国民总人口7.4%的人都参与了捐款 。事实上日本筹措军费的方式除了发动国民捐款之外,还采用了发行国债这样的新式金融方式: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一共发行过4次军事公债,发行额1.249275亿日元,收入额1.22445亿日元 。相比之下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完全依赖于海关和农业税,以致于整个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筹措到的军费只有日本的一半还不到,但已在增收各种苛捐杂税后还举借了58%的外债 。北洋海军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在一片反对声中艰难地走过来的: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对这一从外洋传来的新兵种从一开始就多方掣肘,以致于在1890年户部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购买军火 。此后北洋海军的发展就进入了停滞时期,而恰恰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海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式的速射炮和纵队机动战术诞生,日本海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一时期的北洋海军却没添购一艘战舰 。当战争爆发后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实际上在军舰航速、射程以及速射炮数量上其实都已被日军反超,实际上日军的火力已达到北海海军的6倍 。在火力本身就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北洋海军的炮弹即使命中敌舰所造成的破坏力也是远远不及日军的——这时北洋海军还沿用的是老式的实心弹,所谓实心弹是指内部填充泥土沙石,靠自身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的炮弹 。这种炮弹更适合于木制风帆舰船时代的海战,而对甲午战争这种铁甲巨舰对决几乎作用不大;相比之外日本在1891年配制成功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下濑火药”,其巨大的破坏力使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水师深受其害:在黄海大海战中北洋水师在开战后的一个半小时内就打光了会爆炸的填充炸药的开花弹,剩下的时间内定远舰的巨炮发射的都是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1894年12月时任日军大本营野战卫生长官的石黑忠惪根据14218名服役满一年的日军士兵与77名清军战俘的体格数据撰写了一篇名为《日清兵体格比较》的文章——其中的统计数据如下:日军平均年龄21岁5个月,清军29岁10个月,清军年长8岁5个月;日军平均身高164.83厘米,清军166.65厘米,清军高1.82厘米;日军平均体重60.90公斤,清军54.75公斤,清军轻5.15公斤;日军平均胸围85.14厘米,清军89.69厘米,清军大4.55厘米;日军平均呼吸差平均7.03厘米,清军6.70厘米,清军小0.33厘米;日军平均肺活量3631毫升,清军3029毫升,清军少602毫升;日军手部握力平均41公斤,清军31公斤,清军少10公斤 。从统计数据来看:清军除了在身高与胸围两项指标上占优势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弱于日军,即使抛开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不谈,单纯以白刃肉搏而言:清军也不占优势 。更糟的是清政府上上下下早已腐败不堪,反映在军队上就是长期的吃空额现象——很多部队空有名额番号,但登记在册的士兵从没服过一天役 。再要不就是为了吃一份粮饷从16岁到60岁祖孙三代全在服役,其实祖父和父亲早就打不了仗了 。这样的军队战斗意志极其低下,很多人拿着枪却不知道怎么用,一碰到敌人就作鸟兽散 。清军忽视了武器装备的标准化:长期以来清军的武器装备一直主要依赖于采购,而没掌握自主标准化生产的核心技术 。战后日军曾对日军伤兵的伤口进行过仔细分析,结果发现造成日军士兵伤口的武器有德制毛瑟单发枪、毛瑟连发枪、英制施耐德步枪、恩菲尔德步枪、马提尼-亨利步枪、美制温彻斯特步枪、雷明顿步枪、斯宾塞步枪、法制米涅步枪、夏斯波步枪、仿制毛瑟枪以及清军自制的土式抬枪等二十余种枪械,几乎就是国际枪械博览会 。由于武器装备未能实现标准化,清军在战场上时常出现子弹装不进膛的现象,五花八门的武器装备的保养维护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相比之下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初创近代化海陆军时也曾大量混用外购武器和国产武器,但从1889年起明治十八年式村田步枪和明治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枪就成为日军中的标配武器,日本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军事工业体系以支撑国产标准化武器的生产制造 。甲午战争是由老式的古代战争向新式的近代化战争转型的一场标志性战争,而近现代战争同古代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战争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在正面战场之外双方都会普遍使用经济战、外交战、情报战等各种手段打击削弱对手的实力 。清政府并没清醒意识到这点,所以在战前既没就日本的国情、军情搜集情报,也没在国际上进行舆论公关;相比之下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在中国境内成立了汉口乐善堂和日清贸易研究所两大情报机构,向中国派遣了大量间谍刺探各种情报,他们绘制的地图可以详细到最偏僻的村庄的任何一口水井的具体位置,他们给他们重视的中国将领编制了详细的档案资料,甚至连这些将领的家庭生活他们也能了如指掌 。相比之下北洋海军却在1886年的长崎事件中丢失了密电码,以致于日方对中国军队的部署总是能提前预知 。这件事甚至直到战后清政府都完全蒙在鼓里,以致于当李鸿章赴马关谈判时日方对中方的谈判底线一清二楚,所以清政府不仅输掉了战争,即使想要在谈判桌上尽力争取少赔一点都是不可能的 。清军对新时代战争的不适应性还表现在战术思想上:事实上近现代海军本身是诞生于资本主义大航海时代的一个进攻性兵种,尽管我国热爱和平,不搞帝国主义列强那套侵略殖民政策,但我们也必须争夺世界范围内的制海权以守护自己的海外利益——我所谓的海外利益包括但不局限于能源安全、贸易安全以及海外侨民的安全 。然而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却死抱着固守渤海门户的理念不放,拱手将制海权让给日本,以致于日军在攻占清军岸防炮台后利用清军炮台和海上的战舰对北洋水师进行前后夹击 。这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一支不立足于能和敌人争雄于海上从而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仅仅只立足于近海防守的海军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注定要打败仗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高层而言:赢不赢日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权力不能受损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清政府洋务运动打造的新式陆海军本来就不是主要针对西洋人、东洋人,而是用于镇压国内百姓起义的 。加之清军入关时屠杀汉人引起的民族仇恨以及贪腐横行引起的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老百姓无法感知到这个国家是属于自己的,在他们眼中当兵吃粮保卫的是朝廷是皇上,既然皇家自己都不愿意打下去还打什么?相比之下日本对民意的煽动能力是极强的:战前和战争期间日本民众自发捐款捐物,日军每攻占一地日本民众都会欢呼雀跃 。事实上日本不仅充分发动了国内民众,对国际舆论也进行了充分的公关,以致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在国际上却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而作为被侵略方的中国却没能发出任何声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言概之,日本的军事实力大大强于清军 。以北洋水师为例,在甲午海战之前,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大大占据上风 。北洋水师强于联合舰队的,只有2艘铁甲舰 。铁甲舰具有极强的防御力,这是日本联合舰队不具备的 。但也就仅此而已 。除了这两艘铁甲舰的防御力以外,联合舰队在各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 。联合舰队的主力舰,排水量都在4000吨左右 。而北洋水师除了2艘铁甲舰外,其余军舰都是一二千吨排水量,双方实力相差巨大 。排水量的差距说明什么?其一就是火炮差距大 。比如4000多吨的吉野号,配有203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2门、152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0门,一共12门 。而北洋水师仅次于铁甲舰的经远舰,有210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主炮2门,一共才4门 。也就是说,吉野号的火炮是经远舰的三倍 。同时吉野号是速射炮,而经远舰 不是,双方实际火力差了七八倍之多 。也就是说,吉野号可以同时对付二到三艘经远舰,双方实力相差巨大 。以联合舰队的强大,轻松打垮了北洋水师除了2艘铁甲舰以外,其他所有军舰 。对于2艘铁甲舰,联合舰队虽然不能将它们击沉,但已经几乎失去战斗力 。定远中弹多达159发,舰上17人死38人受伤,前甲板更曾发生大火,左炮台一门305mm主炮被击毁 。镇远中弹更多达220发,舰上13人死28人受伤 。没有战斗力的军舰,即便不沉也没有太大意义了 。所以,甲午海战,日军是必胜的 。至于陆战还没有海战打得好 。在明知道日军大举进攻朝鲜的情况下,清军迟迟不在朝鲜部署军队,导致日军先发制人 。清军仓促赶到以后,只能固守平壤 。然而,在日军围攻下,外面强悍的清军其实战斗力和作战意志都不高 。日军参战部队共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约为13000人,似乎差不多 。但清军虽有先进武器但不太会使用,士兵没有受过正规的西式训练,军官不懂西式指挥,结果就是连续被日军击溃 。日军发动了1日猛攻以后,就占领了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 。此时清军开始丢弃辎重,胡乱撤退,连最基本的殿后和接替撤退也不懂 。结果,清军连续遭遇日军伏击,阵亡约2,000、负伤约4,000 。而其中正面作战的清军仅仅死伤2000人,大部分伤亡都是撤退时候被伏击 。而日军仅仅阵亡189人,负伤约516人,共伤亡705人 。此次清军明明还有7000多人,完全可以退到朝鲜北部山区继续防御 。然而,清军却一溃千里,主帅首先逃走,余部连续溃逃500多公里逃回国内 。甲午战争指的是1894年,中国与日本在黄海海域发生的一次海上战争,这次战争这最终结果也是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也彻底的打醒了中国人,一直以来以天朝上国自居,却被一个海岛小国,况且以前是自己的番属国而打败,这也是狠狠地打了清朝政府的脸,无法接受战败的事实 。然而这注定是一场必败的战争,因为就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而是被动的应战 。也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与世界脱节,看不到外面世界的发展,夜郎自大,政治腐败,当朝统治者只能看到歌舞升平、太平盛世 。凭借着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自我优势感自娱自乐 。殊不知世界的发展已经天翻地覆,已经不再是骑马射箭的时代,早已经听过了,工业革命,而变成了飞机大炮的热兵器时代 。由于清政府的不作为,大量应该用于国家建设的资金进入了个人的口袋,贪腐之风盛行,只顾享乐,享受荣华富贵,全然不顾国家的国防建设,将国家的安危置之脑后,这样的战争怎么能不办的一败涂地 。在当时的日本,由于跟上了第1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国家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各种先进的武器、军舰迅速装备于军队,由于引进了先进的军事管理经验,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在道路建设方面,日本于1872年就开通了新桥与横滨之间的铁路,1874年开通了大阪与神户之间的铁路,慢慢的铁路代替了之前人员和货物用船只和马匹承载的交通方式,交通体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到了1893年,日本的铁路已经达到了1万多公里,基本形成了铁路交通网,能够将作战所用的物质、军队在最短的时间内运至各个战场 。然而反观中国,在据英国首条铁路60多年后的1889年清朝政府才同意正式在全国修筑铁路,到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在全国修建的铁路,也就才400多公里,对于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来说,简直是少的可怜,实际上也没法用于军事用途,在战争中也起不到什么帮助作用,当年在日军登陆的时候,由于沿岸海滩水浅,大型的船只不能靠近 。日军的军队和物资只能是通过气艇和舢板进行转运,整整转运了15天 。然而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清政府竟然组织不起一只防御的部队 。由于要布防各个港口,清政府的部队过于分散,没有先进的铁路交通网,单单靠两条腿进行行军的话,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当时直隶、奉天形势危急无兵可调,从南方调来的大批部队,只能是依靠两条腿进行行军,赶赴威海 。然而这得什么时候才能赶到,如果从山海关出发的话,到达沈阳得需要19天的时间,那么等赶到的时候,就一切都晚了,如果从南方的徐州,淮安等地过来的话,用的时间更长 。在那个兵贵神速的年代,这样的行军速度基本上是打不了什么胜仗的 。如果在当时中国的铁路交通网发达的话,从山海关进行调兵不足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对日军进行突袭,势必会造成日军的惨重损失 。就这样日军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打开了进攻旅顺的大门 。使清政府苦心经营20多年,耗银数千万辆的重要军事基地陷于敌手 。空有数十万的陆军,却因为交通的问题无法到前线进行支援,海军又没有像样的作战舰艇进行应战,可见对于清政府来说,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当然有人物的原因了,也有其他的原因,我们只说人的方面:不管是慈禧太后,还是当朝所有官员,包括李鸿章本人,也会认为北洋水师就是自己的私人武装 。所以整场战争,是李鸿章为首的北洋水师对阵日本的联合舰队的战争,当然还有陆军这边 。北洋水师一开始的创建就犯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关于用人方面:首先,李鸿章本人就是陆军出身,是以门外汉的身份去组建北洋水师,其套路完全就是淮军那一套 。在北洋水师内,也是自己这一支的重用,不是自己这一支的排挤 。李鸿章不懂海军还无伤大雅,但水师提督丁汝昌也不懂海军,就说不过去了,无外乎丁汝昌是李鸿章的自己人罢了 。一个懂军事,有魄力的将领,会把战争胜负放到第一位,而丁汝昌面对光绪帝远程下达的指令,完全可以不予理会,毕竟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可惜他为了不担责,或者少担责,或者只是盲目听从指挥,导致战争起来之后,缺乏灵动性 。大家都清楚,决定海战胜负最重要的还是各舰的管带,以及那些水兵 。所以,目睹西方列强军舰的威武强大之后,清廷和日本都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去学习,以培养各国的海军人才 。当时,英国是大力扶持清朝的,毕竟跟自己的利益相关,维护清廷,就是维护英国自己的利益 。留学生主要进入格林威治皇家学院学习,不过,想进这所学院,也是需要考试的 。这十二名留学生中,严复、方伯谦等六人顺利考上了,黄建勋等三人落榜,而刘步蟾等三人连考都没敢考 。于是六名落榜和没考的留学生是以实习生的身份,在英军舰上实习 。在《走向共和》中,李鸿章为什么对刘步蟾那么苦口婆心劝导,其实就在于他是嫡系 。因为当时这批毕业生,成绩最好的严复去了福建船政学堂当教习,而连考试都没考的刘步蟾却出任了定远舰的管带 。当然,不是讲刘步蟾能力不行,也不是说他不够勇猛,只是北洋水师这种提拔人的方式,与日本是完全不同的 。日本留学归来的人员,不管你有没有靠山,或者学业能力强不强,一概从基层做起 。且要到不同的战舰轮流服役,一步步走上指挥岗位,既有作战经验,又有实战理论,日本舰队的指挥官自然也就优于清军 。而刘步蟾仗着自己的身份,不走寻常路,不仅瞧不上丁汝昌,连高级顾问琅威理也不放在眼中 。琅威理是北洋水师成军时,英国派来的海军军官,负责培训北洋海军 。当时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少量海军出巡,刘步蟾见提督走了,于是把提督旗降下来,升上了自己的总兵旗,宣示代行指挥舰队 。这让时任副提督的琅威理不满,让他继续挂提督旗,但被刘步蟾拒绝 。这事后来闹到李鸿章那里,李鸿章当然支持自己的嫡系啊,于是琅威理愤而辞职 。因此,李鸿章也跟英国闹掰了,英国不仅撤回了在华其他人员,还宣布不再接受中国留学生 。后来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什么先找俄国人调停,而不先找英国人,原因就在于此 。琅威理治军相当严厉,他走后,刘步蟾为首的北洋水师更加肆无忌惮,舰队训练日益松弛,军纪每况愈下 。甲午战争失败后,北洋水师一把手丁汝昌,二把手刘步蟾,也深知自己愧对水师,愧对朝廷,自杀身亡 。可是他们选择自杀的方式也很特别,既没有随军舰葬身大海,也没有举枪自杀,而是吞食鸦片而亡 。至于刘步蟾是不是瘾君子,至今还在争论不休,我们也就没必要去查实了 。其实《走向共和》这部剧就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虽然是一部电视剧,但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归纳出这么几点:一是挪用军费,按照剧中的理论,慈禧太后为了过六十大寿,掏空了户部,导致北洋水师建设的军费没有着落 。同时,翁同龢任户部尚书,千方百计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导致海军建设跟不上日本的步伐 。二是北洋水师非常腐败,在醇亲王奉命视察北洋水师之前,李鸿章曾经暗访旅顺港和刘公岛 。结果小兰子吃私贪污,克扣弹药库,整个弹药库中竟然有大半箱子装的是石头 。而刘公岛上,嫖娼的嫖娼,赌博的赌博,抽大烟的抽大烟,根本就不是一个强战斗力的军队 。三是光绪帝的瞎指挥,本来按照李鸿章的建议,坐等敌军来袭,以逸待劳 。但光绪帝给丁汝昌下了命令,让他速速跟日本海军决战,结果清军仓促应战,大败而归 。除此之外,日本方面的情况也要考虑:整个日本全国发动捐款,连本剧的颜值担当爱子小姐也卖身给日本联合海军买军舰 。日本天皇更是决定一天只吃一顿饭,务必拿下大清朝 。打仗之前的几年,日本就已经把北洋舰队研究个透彻,且制定了详细的作战策略 。反观大清,所有人都没把日本人放在眼中,根本就没意识到危机来临,结果导致了大败 。当然,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以上仅供参考,还有舰队本身实力就不行,国家实力也不同,军费也不一样等等 。谢邀请 。李鸿章晚年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吴永 《庚子西狩丛谈》很显然,李鸿章在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大家知道,李鸿章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办洋务,而他最大的洋务却是购买洋舰,组建北洋舰队 。为了这支舰队,清政府没少花银子,舰队装备了当时亚洲吨位最大的铁甲舰 。以当时北洋水师的整体实力,中国并不输给日本 。北洋海军有些先进的铁甲舰还显示了优异的防御能力,黄海海战后,其厚厚的装甲无一处被击穿,而结果却一败涂地 。李鸿章的这个自我评价,从侧面证明了他的内心是空虚的,不是一个敢于担当的正人君子 。李鸿章对甲午之败如是说:“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 。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糜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县为厉禁 。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复收 。战拙而后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机万紧,更非寻常交际可比 。兵事甫解,谤书又腾,知我罪我,付之千载……”显然,李鸿章又在推卸责任,其人格实在不敢恭维 。殊不知,李鸿章曾几何时怎样炫耀自己的北洋水师?“攻守多方,备极奇奥”、“发十六炮,中至十五”,而在甲午海战中表现如何呢?据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北洋水师火炮命中率低的可怜,还不及日本联合舰队的1/9 。北洋水师之惨败,除了训练无素、实战能力差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李鸿章的“避战保船”策略 。李鸿章一向把淮军和北洋水师视为自己的“私人武装”,正是他自私而愚蠢的“避战保船”非但未能保住北洋水师,反而使北洋水师置于威海卫军港内束手待毙,以致全军覆灭 。清廷大臣文廷式气愤至极:北洋水师“糜费千万却不能一战” 。实事求是地讲,甲午中日之战,中国之败虽有其必然性,但败得如此之惨,进而给中国造成的伤害如此之重,李鸿章固然难辞其咎 。有人以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弱为其辩护,但在那个时代,不也有左宗棠力挽狂澜、收复新疆的战绩吗?因此,李鸿章面对大敌当前,不做战守准备,畏敌如虎,消极避战,并不是一两句托词所能解释的了得 。后来,李鸿章对日本非常痛恨,而这种切齿的痛恨与其说是“爱国”,倒不如说是对他个人看家本钱断送于日本人之手的心痛 。李鸿章兴办洋务的功劳和他的北洋水师的毁于一旦而抵消 。李鸿章力主保船避战,而日本却一直积极备战,并且在中国建立了一个遍布主要城市的谍报网,还把触角伸展到中国广大的农村,从中国搜集了大量重要情报 。甲午战争爆发不久,从清军缴获的日军进攻山东半岛时携带的地图来看,上面村庄、道路、清军炮台、军营、山川、河流、水井都标画的十分清楚、详细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正当中日两国交战之时,仍有一些清政府的官员为谋求个人私利而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例如李鸿章的外甥、天津军械局总办张士珩为牟取暴利居然倒卖军火弹药给日军 。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通过上海候补道张鸿禄向日军出售大米等粮食 。李鸿章本人在处理日本间谍问题上,也是明显的袒护 。对清军抓获的日本间谍,李鸿章不仅不杀,还送给他们路费,遣返他们回国 。如此看来,李鸿章被称为汉奸和国贼一点也不冤枉 。李鸿章在对其淮军和北洋水师的管理上也很腐败,任人唯亲,到了几乎不加掩饰的地步 。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启用了两个同乡:一个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鼎鼎有名的“逃跑将军”——陆军统帅叶志超,另一个是不懂海军,平庸无能的水师提督丁汝昌,正是这两个人使得水陆两路一败再败,直至水路完败 。李鸿章借镇压太平天国和兴办洋务,让自己的军事实力和财富积累大大增加 。他的淮军构成了后来北洋军阀的家底 。后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为了保存实力而导致清军海上和陆上战场的完败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大量战争赔款,助力日本的崛起,其危害至今仍在显现 。有没有责任,看看他任命的那些下属就行了 。最典型的就是丁汝昌,此公在海军建设上,实在谈不上有什么高明的地方,相反还指挥风格呆板,做事情不细致,遇到突发情况就发懵,发布命令丢三落四,正是这种状态,使得黄海大战开打前北洋水师全体官兵在一大早海上紧张训练一个半小时后,遇到日本联合舰队又饿着肚子干捱了一个半小时,才投入到了这场国运大战,偏偏丁司令又忘了指定候补队员,导致战斗打响之后,北洋水师面临着一个很不错的战机之时,各自为战、毫无协同,白白放跑了敌人四艘弱舰,还消耗了本就不充足的炮弹 。不谈指挥打仗,单单看丁汝昌提督对部队的管理也是很失败的,日清海战中,北洋官兵无论是在操舰技术、炮战水平、编队素养,还是最重要的战斗意志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伊东祐亨的联合舰队官兵,这说明丁提督平日里对舰队的训练非常不得力,一句话,战斗是训练的镜子 。而且,北洋水师几乎什么都缺,作为一个最重要武装力量的具体负责人,如果手中物资不能支撑起一场战争,你必须要设法解决,自己解决不了,那就要向上面反映,争取上级支持,如果还是无效,就要陈说厉害,让最高决策层明白不能打,打就要打赢 。可是,他似乎只满足于担任个这在当时颇为光彩又收入丰裕的官僚而已 。同样的问题,也可以推导到他的上司李鸿章身上 。想想也是令人慨叹,甲午战争中的大清军队不外乎那些湘军系淮军系,将领也全部凭战功提拔,曾文正和李少荃的这些精英们,以前对太平天国和捻军的那种意气风发、舍生忘死的精气神,真正用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的时候,又跑哪儿去了?我认为失败的根源不是慈禧,而是光绪和翁同龢 。当时光绪主政,慈禧几乎是没有干预,主战派并不是慈禧而是他和保守派 。光绪只有野心却无能,他的戊戌变法过于激进,没有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这也是他被慈禧拿下的原因之一 。这就和一个公司的领导艺术一样,公司是要业绩但是不是只有996、007把你搞得一点生活时间都没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时间你在摸鱼,最后公司整体也没有出业绩 。其实战争结果早已经被李鸿章成功预测,简直是比现在的大数据还准,他对自己的军队了如指掌:十年未更新装备的海军,此战必败,所以一开始就采取了避战求和保船的策略 。个人认为李鸿章是比较务实的,可是在政治上他却输给了保守派,毕竟在清国这种非黑即白的国家,你不跟小日本干就是贪生怕死,汉奸走狗 。保守派才不会管你怎么决策,以及why?就像一个坏领导不给你任何资源甚至随便找个理由底薪都要克扣还要叫你出业绩 。北洋水师是一个吃喝都不饱的人(不拨给北洋水师必要的武备军费),还要叫他出去揍一个比自己强壮很多且营养充分的人,这不是找死是什么?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1:受到当时中国的普遍社会风气,环境的局限,除李鸿章北洋水师等少部分人,大部分人对于近代战争没有深刻认识,以至于没有提前布局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 。2:朝廷内部保守派没有大局观,影响光绪做出正确的决策 。3、传统文化的糟粕造成当时的中国 夜郎自大 不能正确面对国家在各个方面已经全面落后世界的事实 。甲午战败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要一一分析就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涵盖的了,完全可以写一本书专门讲这个问题,所以我只能择其要点与大家探讨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曾被《美国海军年鉴》认为是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舰队——共有主力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相比之下作为弹丸岛国的日本为建设海军已发展到连天皇、皇后都变卖家产带头捐款的地步,甚至一些日本女子用卖身的钱去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固然是一种毫无人性的疯狂之举,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力量 。事实上日本政府极其高效地充分彻底地发动国民踊跃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种国民大规模的捐款浪潮一直延续到甲午战争爆发 。即使不考虑在甲午战前日本国民为支持海军建设的捐款,仅仅只统计战争期间的捐款就有2164686日本人捐款220.977万日元又70钱9厘,人均捐款一日元多一点 。这还只是现金捐款,此外还有949128人捐出折合70.8634万日元又33钱6厘的物品 。这在当时只有4181万人口的日本相当于占国民总人口7.4%的人都参与了捐款 。事实上日本筹措军费的方式除了发动国民捐款之外,还采用了发行国债这样的新式金融方式: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一共发行过4次军事公债,发行额1.249275亿日元,收入额1.22445亿日元 。相比之下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完全依赖于海关和农业税,以致于整个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筹措到的军费只有日本的一半还不到,但已在增收各种苛捐杂税后还举借了58%的外债 。北洋海军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在一片反对声中艰难地走过来的: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对这一从外洋传来的新兵种从一开始就多方掣肘,以致于在1890年户部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购买军火 。此后北洋海军的发展就进入了停滞时期,而恰恰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海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式的速射炮和纵队机动战术诞生,日本海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一时期的北洋海军却没添购一艘战舰 。当战争爆发后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实际上在军舰航速、射程以及速射炮数量上其实都已被日军反超,实际上日军的火力已达到北海海军的6倍 。在火力本身就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北洋海军的炮弹即使命中敌舰所造成的破坏力也是远远不及日军的——这时北洋海军还沿用的是老式的实心弹,所谓实心弹是指内部填充泥土沙石,靠自身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的炮弹 。这种炮弹更适合于木制风帆舰船时代的海战,而对甲午战争这种铁甲巨舰对决几乎作用不大;相比之外日本在1891年配制成功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下濑火药”,其巨大的破坏力使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水师深受其害:在黄海大海战中北洋水师在开战后的一个半小时内就打光了会爆炸的填充炸药的开花弹,剩下的时间内定远舰的巨炮发射的都是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1894年12月时任日军大本营野战卫生长官的石黑忠惪根据14218名服役满一年的日军士兵与77名清军战俘的体格数据撰写了一篇名为《日清兵体格比较》的文章——其中的统计数据如下:日军平均年龄21岁5个月,清军29岁10个月,清军年长8岁5个月;日军平均身高164.83厘米,清军166.65厘米,清军高1.82厘米;日军平均体重60.90公斤,清军54.75公斤,清军轻5.15公斤;日军平均胸围85.14厘米,清军89.69厘米,清军大4.55厘米;日军平均呼吸差平均7.03厘米,清军6.70厘米,清军小0.33厘米;日军平均肺活量3631毫升,清军3029毫升,清军少602毫升;日军手部握力平均41公斤,清军31公斤,清军少10公斤 。从统计数据来看:清军除了在身高与胸围两项指标上占优势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弱于日军,即使抛开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不谈,单纯以白刃肉搏而言:清军也不占优势 。更糟的是清政府上上下下早已腐败不堪,反映在军队上就是长期的吃空额现象——很多部队空有名额番号,但登记在册的士兵从没服过一天役 。再要不就是为了吃一份粮饷从16岁到60岁祖孙三代全在服役,其实祖父和父亲早就打不了仗了 。这样的军队战斗意志极其低下,很多人拿着枪却不知道怎么用,一碰到敌人就作鸟兽散 。清军忽视了武器装备的标准化:长期以来清军的武器装备一直主要依赖于采购,而没掌握自主标准化生产的核心技术 。战后日军曾对日军伤兵的伤口进行过仔细分析,结果发现造成日军士兵伤口的武器有德制毛瑟单发枪、毛瑟连发枪、英制施耐德步枪、恩菲尔德步枪、马提尼-亨利步枪、美制温彻斯特步枪、雷明顿步枪、斯宾塞步枪、法制米涅步枪、夏斯波步枪、仿制毛瑟枪以及清军自制的土式抬枪等二十余种枪械,几乎就是国际枪械博览会 。由于武器装备未能实现标准化,清军在战场上时常出现子弹装不进膛的现象,五花八门的武器装备的保养维护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相比之下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初创近代化海陆军时也曾大量混用外购武器和国产武器,但从1889年起明治十八年式村田步枪和明治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枪就成为日军中的标配武器,日本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军事工业体系以支撑国产标准化武器的生产制造 。甲午战争是由老式的古代战争向新式的近代化战争转型的一场标志性战争,而近现代战争同古代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战争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在正面战场之外双方都会普遍使用经济战、外交战、情报战等各种手段打击削弱对手的实力 。清政府并没清醒意识到这点,所以在战前既没就日本的国情、军情搜集情报,也没在国际上进行舆论公关;相比之下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在中国境内成立了汉口乐善堂和日清贸易研究所两大情报机构,向中国派遣了大量间谍刺探各种情报,他们绘制的地图可以详细到最偏僻的村庄的任何一口水井的具体位置,他们给他们重视的中国将领编制了详细的档案资料,甚至连这些将领的家庭生活他们也能了如指掌 。相比之下北洋海军却在1886年的长崎事件中丢失了密电码,以致于日方对中国军队的部署总是能提前预知 。这件事甚至直到战后清政府都完全蒙在鼓里,以致于当李鸿章赴马关谈判时日方对中方的谈判底线一清二楚,所以清政府不仅输掉了战争,即使想要在谈判桌上尽力争取少赔一点都是不可能的 。清军对新时代战争的不适应性还表现在战术思想上:事实上近现代海军本身是诞生于资本主义大航海时代的一个进攻性兵种,尽管我国热爱和平,不搞帝国主义列强那套侵略殖民政策,但我们也必须争夺世界范围内的制海权以守护自己的海外利益——我所谓的海外利益包括但不局限于能源安全、贸易安全以及海外侨民的安全 。然而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却死抱着固守渤海门户的理念不放,拱手将制海权让给日本,以致于日军在攻占清军岸防炮台后利用清军炮台和海上的战舰对北洋水师进行前后夹击 。这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一支不立足于能和敌人争雄于海上从而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仅仅只立足于近海防守的海军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注定要打败仗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高层而言:赢不赢日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权力不能受损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清政府洋务运动打造的新式陆海军本来就不是主要针对西洋人、东洋人,而是用于镇压国内百姓起义的 。加之清军入关时屠杀汉人引起的民族仇恨以及贪腐横行引起的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老百姓无法感知到这个国家是属于自己的,在他们眼中当兵吃粮保卫的是朝廷是皇上,既然皇家自己都不愿意打下去还打什么?相比之下日本对民意的煽动能力是极强的:战前和战争期间日本民众自发捐款捐物,日军每攻占一地日本民众都会欢呼雀跃 。事实上日本不仅充分发动了国内民众,对国际舆论也进行了充分的公关,以致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在国际上却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而作为被侵略方的中国却没能发出任何声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言概之,日本的军事实力大大强于清军 。以北洋水师为例,在甲午海战之前,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大大占据上风 。北洋水师强于联合舰队的,只有2艘铁甲舰 。铁甲舰具有极强的防御力,这是日本联合舰队不具备的 。但也就仅此而已 。除了这两艘铁甲舰的防御力以外,联合舰队在各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 。联合舰队的主力舰,排水量都在4000吨左右 。而北洋水师除了2艘铁甲舰外,其余军舰都是一二千吨排水量,双方实力相差巨大 。排水量的差距说明什么?其一就是火炮差距大 。比如4000多吨的吉野号,配有203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2门、152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0门,一共12门 。而北洋水师仅次于铁甲舰的经远舰,有210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主炮2门,一共才4门 。也就是说,吉野号的火炮是经远舰的三倍 。同时吉野号是速射炮,而经远舰 不是,双方实际火力差了七八倍之多 。也就是说,吉野号可以同时对付二到三艘经远舰,双方实力相差巨大 。以联合舰队的强大,轻松打垮了北洋水师除了2艘铁甲舰以外,其他所有军舰 。对于2艘铁甲舰,联合舰队虽然不能将它们击沉,但已经几乎失去战斗力 。定远中弹多达159发,舰上17人死38人受伤,前甲板更曾发生大火,左炮台一门305mm主炮被击毁 。镇远中弹更多达220发,舰上13人死28人受伤 。没有战斗力的军舰,即便不沉也没有太大意义了 。所以,甲午海战,日军是必胜的 。至于陆战还没有海战打得好 。在明知道日军大举进攻朝鲜的情况下,清军迟迟不在朝鲜部署军队,导致日军先发制人 。清军仓促赶到以后,只能固守平壤 。然而,在日军围攻下,外面强悍的清军其实战斗力和作战意志都不高 。日军参战部队共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约为13000人,似乎差不多 。但清军虽有先进武器但不太会使用,士兵没有受过正规的西式训练,军官不懂西式指挥,结果就是连续被日军击溃 。日军发动了1日猛攻以后,就占领了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 。此时清军开始丢弃辎重,胡乱撤退,连最基本的殿后和接替撤退也不懂 。结果,清军连续遭遇日军伏击,阵亡约2,000、负伤约4,000 。而其中正面作战的清军仅仅死伤2000人,大部分伤亡都是撤退时候被伏击 。而日军仅仅阵亡189人,负伤约516人,共伤亡705人 。此次清军明明还有7000多人,完全可以退到朝鲜北部山区继续防御 。然而,清军却一溃千里,主帅首先逃走,余部连续溃逃500多公里逃回国内 。甲午战争指的是1894年,中国与日本在黄海海域发生的一次海上战争,这次战争这最终结果也是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也彻底的打醒了中国人,一直以来以天朝上国自居,却被一个海岛小国,况且以前是自己的番属国而打败,这也是狠狠地打了清朝政府的脸,无法接受战败的事实 。然而这注定是一场必败的战争,因为就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而是被动的应战 。也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与世界脱节,看不到外面世界的发展,夜郎自大,政治腐败,当朝统治者只能看到歌舞升平、太平盛世 。凭借着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自我优势感自娱自乐 。殊不知世界的发展已经天翻地覆,已经不再是骑马射箭的时代,早已经听过了,工业革命,而变成了飞机大炮的热兵器时代 。由于清政府的不作为,大量应该用于国家建设的资金进入了个人的口袋,贪腐之风盛行,只顾享乐,享受荣华富贵,全然不顾国家的国防建设,将国家的安危置之脑后,这样的战争怎么能不办的一败涂地 。在当时的日本,由于跟上了第1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国家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各种先进的武器、军舰迅速装备于军队,由于引进了先进的军事管理经验,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在道路建设方面,日本于1872年就开通了新桥与横滨之间的铁路,1874年开通了大阪与神户之间的铁路,慢慢的铁路代替了之前人员和货物用船只和马匹承载的交通方式,交通体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到了1893年,日本的铁路已经达到了1万多公里,基本形成了铁路交通网,能够将作战所用的物质、军队在最短的时间内运至各个战场 。然而反观中国,在据英国首条铁路60多年后的1889年清朝政府才同意正式在全国修筑铁路,到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在全国修建的铁路,也就才400多公里,对于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来说,简直是少的可怜,实际上也没法用于军事用途,在战争中也起不到什么帮助作用,当年在日军登陆的时候,由于沿岸海滩水浅,大型的船只不能靠近 。日军的军队和物资只能是通过气艇和舢板进行转运,整整转运了15天 。然而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清政府竟然组织不起一只防御的部队 。由于要布防各个港口,清政府的部队过于分散,没有先进的铁路交通网,单单靠两条腿进行行军的话,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当时直隶、奉天形势危急无兵可调,从南方调来的大批部队,只能是依靠两条腿进行行军,赶赴威海 。然而这得什么时候才能赶到,如果从山海关出发的话,到达沈阳得需要19天的时间,那么等赶到的时候,就一切都晚了,如果从南方的徐州,淮安等地过来的话,用的时间更长 。在那个兵贵神速的年代,这样的行军速度基本上是打不了什么胜仗的 。如果在当时中国的铁路交通网发达的话,从山海关进行调兵不足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对日军进行突袭,势必会造成日军的惨重损失 。就这样日军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打开了进攻旅顺的大门 。使清政府苦心经营20多年,耗银数千万辆的重要军事基地陷于敌手 。空有数十万的陆军,却因为交通的问题无法到前线进行支援,海军又没有像样的作战舰艇进行应战,可见对于清政府来说,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当然有人物的原因了,也有其他的原因,我们只说人的方面:不管是慈禧太后,还是当朝所有官员,包括李鸿章本人,也会认为北洋水师就是自己的私人武装 。所以整场战争,是李鸿章为首的北洋水师对阵日本的联合舰队的战争,当然还有陆军这边 。北洋水师一开始的创建就犯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关于用人方面:首先,李鸿章本人就是陆军出身,是以门外汉的身份去组建北洋水师,其套路完全就是淮军那一套 。在北洋水师内,也是自己这一支的重用,不是自己这一支的排挤 。李鸿章不懂海军还无伤大雅,但水师提督丁汝昌也不懂海军,就说不过去了,无外乎丁汝昌是李鸿章的自己人罢了 。一个懂军事,有魄力的将领,会把战争胜负放到第一位,而丁汝昌面对光绪帝远程下达的指令,完全可以不予理会,毕竟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可惜他为了不担责,或者少担责,或者只是盲目听从指挥,导致战争起来之后,缺乏灵动性 。大家都清楚,决定海战胜负最重要的还是各舰的管带,以及那些水兵 。所以,目睹西方列强军舰的威武强大之后,清廷和日本都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去学习,以培养各国的海军人才 。当时,英国是大力扶持清朝的,毕竟跟自己的利益相关,维护清廷,就是维护英国自己的利益 。留学生主要进入格林威治皇家学院学习,不过,想进这所学院,也是需要考试的 。这十二名留学生中,严复、方伯谦等六人顺利考上了,黄建勋等三人落榜,而刘步蟾等三人连考都没敢考 。于是六名落榜和没考的留学生是以实习生的身份,在英军舰上实习 。在《走向共和》中,李鸿章为什么对刘步蟾那么苦口婆心劝导,其实就在于他是嫡系 。因为当时这批毕业生,成绩最好的严复去了福建船政学堂当教习,而连考试都没考的刘步蟾却出任了定远舰的管带 。当然,不是讲刘步蟾能力不行,也不是说他不够勇猛,只是北洋水师这种提拔人的方式,与日本是完全不同的 。日本留学归来的人员,不管你有没有靠山,或者学业能力强不强,一概从基层做起 。且要到不同的战舰轮流服役,一步步走上指挥岗位,既有作战经验,又有实战理论,日本舰队的指挥官自然也就优于清军 。而刘步蟾仗着自己的身份,不走寻常路,不仅瞧不上丁汝昌,连高级顾问琅威理也不放在眼中 。琅威理是北洋水师成军时,英国派来的海军军官,负责培训北洋海军 。当时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少量海军出巡,刘步蟾见提督走了,于是把提督旗降下来,升上了自己的总兵旗,宣示代行指挥舰队 。这让时任副提督的琅威理不满,让他继续挂提督旗,但被刘步蟾拒绝 。这事后来闹到李鸿章那里,李鸿章当然支持自己的嫡系啊,于是琅威理愤而辞职 。因此,李鸿章也跟英国闹掰了,英国不仅撤回了在华其他人员,还宣布不再接受中国留学生 。后来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什么先找俄国人调停,而不先找英国人,原因就在于此 。琅威理治军相当严厉,他走后,刘步蟾为首的北洋水师更加肆无忌惮,舰队训练日益松弛,军纪每况愈下 。甲午战争失败后,北洋水师一把手丁汝昌,二把手刘步蟾,也深知自己愧对水师,愧对朝廷,自杀身亡 。可是他们选择自杀的方式也很特别,既没有随军舰葬身大海,也没有举枪自杀,而是吞食鸦片而亡 。至于刘步蟾是不是瘾君子,至今还在争论不休,我们也就没必要去查实了 。其实《走向共和》这部剧就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虽然是一部电视剧,但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归纳出这么几点:一是挪用军费,按照剧中的理论,慈禧太后为了过六十大寿,掏空了户部,导致北洋水师建设的军费没有着落 。同时,翁同龢任户部尚书,千方百计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导致海军建设跟不上日本的步伐 。二是北洋水师非常腐败,在醇亲王奉命视察北洋水师之前,李鸿章曾经暗访旅顺港和刘公岛 。结果小兰子吃私贪污,克扣弹药库,整个弹药库中竟然有大半箱子装的是石头 。而刘公岛上,嫖娼的嫖娼,赌博的赌博,抽大烟的抽大烟,根本就不是一个强战斗力的军队 。三是光绪帝的瞎指挥,本来按照李鸿章的建议,坐等敌军来袭,以逸待劳 。但光绪帝给丁汝昌下了命令,让他速速跟日本海军决战,结果清军仓促应战,大败而归 。除此之外,日本方面的情况也要考虑:整个日本全国发动捐款,连本剧的颜值担当爱子小姐也卖身给日本联合海军买军舰 。日本天皇更是决定一天只吃一顿饭,务必拿下大清朝 。打仗之前的几年,日本就已经把北洋舰队研究个透彻,且制定了详细的作战策略 。反观大清,所有人都没把日本人放在眼中,根本就没意识到危机来临,结果导致了大败 。当然,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以上仅供参考,还有舰队本身实力就不行,国家实力也不同,军费也不一样等等 。谢邀请 。李鸿章晚年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吴永 《庚子西狩丛谈》很显然,李鸿章在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大家知道,李鸿章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办洋务,而他最大的洋务却是购买洋舰,组建北洋舰队 。为了这支舰队,清政府没少花银子,舰队装备了当时亚洲吨位最大的铁甲舰 。以当时北洋水师的整体实力,中国并不输给日本 。北洋海军有些先进的铁甲舰还显示了优异的防御能力,黄海海战后,其厚厚的装甲无一处被击穿,而结果却一败涂地 。李鸿章的这个自我评价,从侧面证明了他的内心是空虚的,不是一个敢于担当的正人君子 。李鸿章对甲午之败如是说:“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 。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糜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县为厉禁 。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复收 。战拙而后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机万紧,更非寻常交际可比 。兵事甫解,谤书又腾,知我罪我,付之千载……”显然,李鸿章又在推卸责任,其人格实在不敢恭维 。殊不知,李鸿章曾几何时怎样炫耀自己的北洋水师?“攻守多方,备极奇奥”、“发十六炮,中至十五”,而在甲午海战中表现如何呢?据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北洋水师火炮命中率低的可怜,还不及日本联合舰队的1/9 。北洋水师之惨败,除了训练无素、实战能力差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李鸿章的“避战保船”策略 。李鸿章一向把淮军和北洋水师视为自己的“私人武装”,正是他自私而愚蠢的“避战保船”非但未能保住北洋水师,反而使北洋水师置于威海卫军港内束手待毙,以致全军覆灭 。清廷大臣文廷式气愤至极:北洋水师“糜费千万却不能一战” 。实事求是地讲,甲午中日之战,中国之败虽有其必然性,但败得如此之惨,进而给中国造成的伤害如此之重,李鸿章固然难辞其咎 。有人以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弱为其辩护,但在那个时代,不也有左宗棠力挽狂澜、收复新疆的战绩吗?因此,李鸿章面对大敌当前,不做战守准备,畏敌如虎,消极避战,并不是一两句托词所能解释的了得 。后来,李鸿章对日本非常痛恨,而这种切齿的痛恨与其说是“爱国”,倒不如说是对他个人看家本钱断送于日本人之手的心痛 。李鸿章兴办洋务的功劳和他的北洋水师的毁于一旦而抵消 。李鸿章力主保船避战,而日本却一直积极备战,并且在中国建立了一个遍布主要城市的谍报网,还把触角伸展到中国广大的农村,从中国搜集了大量重要情报 。甲午战争爆发不久,从清军缴获的日军进攻山东半岛时携带的地图来看,上面村庄、道路、清军炮台、军营、山川、河流、水井都标画的十分清楚、详细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正当中日两国交战之时,仍有一些清政府的官员为谋求个人私利而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例如李鸿章的外甥、天津军械局总办张士珩为牟取暴利居然倒卖军火弹药给日军 。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通过上海候补道张鸿禄向日军出售大米等粮食 。李鸿章本人在处理日本间谍问题上,也是明显的袒护 。对清军抓获的日本间谍,李鸿章不仅不杀,还送给他们路费,遣返他们回国 。如此看来,李鸿章被称为汉奸和国贼一点也不冤枉 。李鸿章在对其淮军和北洋水师的管理上也很腐败,任人唯亲,到了几乎不加掩饰的地步 。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启用了两个同乡:一个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鼎鼎有名的“逃跑将军”——陆军统帅叶志超,另一个是不懂海军,平庸无能的水师提督丁汝昌,正是这两个人使得水陆两路一败再败,直至水路完败 。李鸿章借镇压太平天国和兴办洋务,让自己的军事实力和财富积累大大增加 。他的淮军构成了后来北洋军阀的家底 。后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为了保存实力而导致清军海上和陆上战场的完败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大量战争赔款,助力日本的崛起,其危害至今仍在显现 。有没有责任,看看他任命的那些下属就行了 。最典型的就是丁汝昌,此公在海军建设上,实在谈不上有什么高明的地方,相反还指挥风格呆板,做事情不细致,遇到突发情况就发懵,发布命令丢三落四,正是这种状态,使得黄海大战开打前北洋水师全体官兵在一大早海上紧张训练一个半小时后,遇到日本联合舰队又饿着肚子干捱了一个半小时,才投入到了这场国运大战,偏偏丁司令又忘了指定候补队员,导致战斗打响之后,北洋水师面临着一个很不错的战机之时,各自为战、毫无协同,白白放跑了敌人四艘弱舰,还消耗了本就不充足的炮弹 。不谈指挥打仗,单单看丁汝昌提督对部队的管理也是很失败的,日清海战中,北洋官兵无论是在操舰技术、炮战水平、编队素养,还是最重要的战斗意志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伊东祐亨的联合舰队官兵,这说明丁提督平日里对舰队的训练非常不得力,一句话,战斗是训练的镜子 。而且,北洋水师几乎什么都缺,作为一个最重要武装力量的具体负责人,如果手中物资不能支撑起一场战争,你必须要设法解决,自己解决不了,那就要向上面反映,争取上级支持,如果还是无效,就要陈说厉害,让最高决策层明白不能打,打就要打赢 。可是,他似乎只满足于担任个这在当时颇为光彩又收入丰裕的官僚而已 。同样的问题,也可以推导到他的上司李鸿章身上 。想想也是令人慨叹,甲午战争中的大清军队不外乎那些湘军系淮军系,将领也全部凭战功提拔,曾文正和李少荃的这些精英们,以前对太平天国和捻军的那种意气风发、舍生忘死的精气神,真正用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的时候,又跑哪儿去了?先来个逆向思维例子,抗美援朝中国刚经过战乱十几年,百度待兴,经济实力比美国远差十万八千里,但面对世界第一强国,中国却打胜了 。甲午战争中国GDP第一却打败了,究其原因是信仰和精神的缺失 。晚清政治腐败,王朝摇摇欲坠,国民精神萎靡不振,被外国俗成为东亚病夫,自近代的对外战争均以战败赔款告终 。中国的屈辱和丧失主权都是近代才有的 。一旦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了信仰和精神,离亡国就不远了!5,甲午战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失败的原因教训国不知有民,民又岂知有国?需要的时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需要的时候,民就是狗屎不明白啊 = =!6,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武器装备落后是海战失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参战舰艇总体实力弱于日舰 。战前,清廷海军军舰总数为78艘,日本为31艘;海军总吨位为8万余吨,日本为5.9万吨 。虽然清廷海军总体上优于日本,但参加黄海作战的海军只有北洋舰队,主体力量弱于日本 。二是参战舰艇的船龄相对老化 。主要表现为船体结构不牢,多有船体松动现象,航速低、机动灵活性较差 。三是老旧武器装备未能及时更新 。甲午年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不惜挪用海军经费,大修庭院、楼堂和馆所 。在穷奢极欲的挥霍中,国防开支全面紧缩,拮据万分 。2、作战准备不足是海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清朝末期,吏治腐败,政府无能,内忧外患交织,军队缺乏打仗思想,是这场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一是思想准备不足 。1876—1888年,清廷海军整军备战的意识还比较强,大量外购先进战舰,海军整体力量和能力高于日本 。但在1888年后,侥幸心理充斥军队内部,彻底停止了军舰的外购和发展强大舰队的计划 。二是参战弹药携备不足 。据北洋海军的洋员马吉芬战后回忆,北洋海军的弹药供应极为不足,至战斗结束前半小时,“镇远”舰的305毫米主炮的爆破弹和150毫米火炮的所有炮弹全部打光,仅剩15发穿甲弹,“定远”舰也是如此 。日舰则备弹十足,直到最后仍在猛烈射击 。三是实战训练不足 。甲午海战爆发前,北洋海军也在大搞训练,李鸿章多次检阅,并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 。但是,当时的训练重基础、轻实战,重表面、轻实用,这一问题十分突出 。3、指挥人才缺失是海战失利的直接原因海军是专业化、技术化极强的军种,人才建设历来是海军发展之根本 。甲午海战前,与日本相比,清廷海军人才的教育培养处于较低水平 。一是建校起步晚 。1855年,日本在长崎等地创办海军传习所和多个海军操练所 。1870年,日本兵部省提出“大办海军”,把创建学校、广选良师、提高海军军官素质作为海军建设的头等大事 。直到1866年,清政府才建立第一所海军学校,即福建船政学堂 。此后一直停滞不前 。二是教学体系不科学 。军事人才培养,尤其是技术军种指挥人才的生成,应当采取高、中、低培养相衔接,技战术合一,院校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然而,当时清廷海军院校教育缺乏统一规划,没有高、中、低教育层次之分,院校间也缺少分工合作,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三是战斗精神的教育培养严重不足 。中日海军院校教育在基础课程上大体相同,都是学习西方的理工科知识为主 。但在军人战斗精神、战斗意志教育上,两国相差很大 。四是高级指挥人员不懂海军建设 。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但在5位大臣之中,无一人出身海军或受过海军训练 。4、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 。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 。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扩展资料:1、缺乏预见: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2、战略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 。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 。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3、装备劣势: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迎击日军 。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 。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4、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 。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7,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论文3000字主要有:1、清廷腐败、海军装备陈旧;2、军费被挪用,海军得不到发展,与日本差距过大;3、将领差些、军事战术不行,一些将领逃跑;4、整体看,双方不在一个级别,失败是正常的 。8,甲午战争我们为什么会败有很多原因 。一方面,清朝不敢侵略日本,要是咱中国先动手 。咱就有优势~~~~~~~~~~~~~~~~~~~~~~有太多原因了,我建议你去看《甲午大海战》里面有答案~~~~~~~~~~~~~~~~~~~~~~~~~~~~~9,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落后和对落后的无知,清廷以为买了所谓“先进”的舰艇组成“强大的舰队”就能和别人抗衡而不怕别人侵略,却不知单在炮弹发射率上的落后就足以致命!更重要的是国内缺乏工业基础和发展的过程,国人更是普遍缺乏先进思想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改造,这都是最基本的落后!10,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中国财力不足,没有能够尽量满足海军需要;2、海军准备落后,不足以与外强抗争,仅能维持防守 。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实际原因在于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是不少的 。失败是方方面面的综合因素不能简单归为指挥不利或是当局腐败还有装备差异(虽然北洋舰队吨位占优,但是舰上装备的火炮射速远远低于日本海军),训练水平差距、战斗意志等等11,甲午战争双方胜与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失败原因1、缺乏预见: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2、战略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 。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 。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3、装备劣势: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迎击日军 。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 。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4、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 。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中国失败原因是:清政府腐朽,制度落后日本胜利原因:蓄谋已久,准备充足
推荐阅读
- 再就业培训,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 朗逸车钥匙失灵红灯闪
- 手机查找定位oppo官方入口,oppo手机丢失怎么通过手机号查找定位
- 失恋的句子说说心情,有没有关于失恋的经典句子
- 手机丢失后你只顾着找回
- 桌面上图标都消失了
- 失去信任的夫妻想挽回爱情 怎么挽回夫妻感情
- word打字时后面字消失的简单处理操作。
- 腾讯电脑管家恢复丢失文件的图文操作。
- 六级准考证号忘了,现在遗失英语六级准考证忘记准考证号码怎样查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