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渡江渡的什么江,吕蒙白衣渡江时( 二 )


曹操征询众人意见,大家都觉得孙权如果从背后动手是一件大好事,为了保证孙权顺利得手,应该替孙权保密 。只有董昭看法不同,认为应该让关羽知道,之后让孙权、关羽二贼相斗,以收渔利 。曹操认为董昭的分析有理,命令徐晃把孙权的信抄了若干份,故意射落到关羽营里,同时也射到樊城内 。樊城的守军看到信顿时士气百倍,而关羽看到信后犹豫不决,想相信又害怕是曹操的挑拔离间,不相信又怕是真的 。
正在关羽迟疑之际,大约在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10月底至11月初之间,吕蒙悄悄抵达柴桑以西的寻阳,在此组织精兵和船只,把士兵藏在船舱里,让老百姓划船,外面的人扮作商人,昼夜不停地逆流而上 。长江沿岸有关羽布置的不少哨兵,即“屯候”,吕蒙把他们全都抓起来,所以关羽还不知道背后发生的情况,《三国志》对这一段的记载是: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 。
此处的“白衣”,并非白色的衣服 。虽然古人与今人生活习俗不太一样,但白色的衣服通常都较少穿着,因为它比较醒目,又不耐脏,划船的时候穿白色的衣服,一天得换几回?更何况,那时已到了是农历的11月,正是冬天,穿白颜色的衣服不符合季节特点 。那么,“白衣”是什么呢?其实,这里的“白衣”指的是普通百姓的衣服,既不是官服,也不是军装,所以也有将“白衣”、“白身”指代无功名、无官位老百姓的,如《汉书·龚胜传》:尚书使胜问常,常连恨胜,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 。
对于这里的“白衣”,颜师古做的注指出: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有类似的解释:白衣,但官府之役耳,若侍卫则不然 。所以,吕蒙下令将士换上“白衣”,并不是改穿白色的衣服,而是换上老百姓的服装,具体而言,《三国志》已经指出来是“商贾人服”,也就是穿上商人的衣服,扮出商人 。
当时,吴蜀之间表面上还是同盟关系,双方有正常往来,沿长江一线保持着通商,商人划船在江上行走并不容易引起怀疑 。《三国演义》在这一点上的理解似乎有点儿问题,它好像认为“白衣”就是白色的衣服:蒙拜谢,点兵三万,快船八十余只,选会水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摇橹,却将精兵伏于船中 。不过,“皆穿白衣”也可以按照《三国志》的意思去理解,所以《三国演义》里的写法也可以作以自我辩护,但到拍电视剧的时候,下面这样的服装设计就显得多余了 。
本来是扮作商人的,商人一定要穿一件白色的斗蓬吗?秘密行动,怕的就是引人瞩目,反而在大冬天外穿白色的衣服惹大家注意,至少电视剧里的这个细节是没把“白衣”的真实含义弄清楚 。再说吴军的行动,大军秘密进入南郡境内,而蜀军还毫无察觉 。关羽留在后方负责军政事务的是南郡太守糜芳和将军傅士仁,关羽向来心高气傲,一直瞧不起这两个人 。
此次出兵,麋芳、傅士仁负责后勤保障,中间难免有供应不及时的地方,关羽很生气,威胁说回来后要收拾他们 。吕蒙了解到其中情况,到达南郡后没有马上开始攻城,而是派“三国第一口才”虞翻前去劝说傅士仁投降 。虞翻当年说服王朗和华歆投降,这一次傅士仁也被他说降了 。虞翻建议把傅士仁一块带往江陵,南郡太守麋芳看到傅士仁投降了,于是也开城出降,吕蒙率领的吴军就样不费劲就得到了南郡 。
有没有类似于白衣渡江这样的成语,就是像对联那种能对上的,最好含贬义,有典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