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之宴 极乐之宴李白为什么哭( 二 )


宴饮中醉得没个人形的李白,虽然作出了《清平调》这千古流传的伟大诗篇,也做出了让力士脱靴的荒唐事,这一来,本来刚用《清平调》打动了皇帝,眼看就要得到官位了的李白,却因高力士的忌恨,就此作罢,后被玄宗皇帝赐金放还 。
不过李白到没有因此消沉,对于他来说,只要有酒,就有生活,所以在被赐金放还之后、离开长安之前,他又端起了酒杯,写下《行路难》三首,最后一句写道: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说人生啊,只要还有一杯酒,就应该极尽欢乐,又何必在乎身死千载后的虚名呢?这也许是李白豁达放任的体现,又或许,是他在失意中的自我慰藉 。但无论如何,这句诗都体现了李白对酒的痴狂——李白是盛唐的缩影,李白对酒的痴狂,也是唐朝人对酒的痴狂的缩影 。
诗与酒的浪漫 现代人爱喝葡萄酒,以为浪漫,又以法国酒庄产的葡萄酒为贵,殊不知,早在唐朝,中国人就开始喝葡萄酒了——唐太宗李世民征服高昌国的过程中,发现了葡萄酒,于是引进了西域的酿酒工艺,还直接把葡萄种在宫廷中,就是为了方便酿酒,喝到最鲜美最纯粹的葡萄酒,当时酿酒使用的是马奶葡萄,因此酿出来的酒是绿色,充满芳香,酒味浓烈:
“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蒲桃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南部新书》
自此以后,葡萄酒就风靡了长安城,才有了高翰笔下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而最爱葡萄酒的诗人非李白莫属了,他说人生一百年,三万六千日,恨不得每天都泡在葡萄酒中,恨不得把整个汉江水都变成葡萄酒,他要喝完一条江的葡萄酒:
……
鸬鹚杓,鹦鹉杯 。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
……
——李白·《襄阳歌》(节选)
李白有没有那么大的酒量我不知道,但他对葡萄酒的爱,确实出于真心 。
后来唐宪宗也效仿李世民,亲自酿酒,不过他酿造的不是葡萄酒,而是换骨醪,其实就是李花酒,相传唐宪宗酿造的换骨醪味道极其香醇,堪称酒中极品,一直传到宋朝,这种李花酒已经成为了唐朝名酒的代表 。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的酒和现代蒸馏技术制作的酒不一样,唐朝的北方人多用小麦为酒曲,南方人则用大米,然后通过发酵压制成酒,由于工艺比较粗糙,未经过滤,因此酿出的酒有许多酒曲残留,看起来也比较浑浊,唐诗中常听说浊酒,如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指的就是这种工艺下酿造出来的酒 。
白居易诗《问刘十九》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绿蚁其实是指浊酒面上浮起的酒渣,为绿色,细小如蚂蚁,因此称绿蚁 。
浊酒非常便宜,杜甫诗写道:“早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可知浊酒一斗价值300文青铜钱,然而就这个价格,杜甫还经常喝不起酒,要拿衣服去当了换酒喝,还经常欠酒债 。
《曲江二首》(节选)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当然了,对于土豪和贵族来说,是不屑于喝浊酒的,他们有更澄澈更干净的清酒,估摸着口感也好一些,毕竟没有酒渣残留,但这就不是杜甫这种穷困一生的人喝得起了,只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才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喝上清酒,因为清酒实在太贵了,李白说“金樽清酒斗十千”、王维说“新丰美酒斗十千”、白居易说“共把十千沽一斗”,十千就是一万钱,比今天的茅台还贵好几个档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