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藏掐丝什么,元代掐丝珐琅研究( 二 )


乾隆 掐丝珐琅仿古天鸡尊珐琅制品是以矿物质的长石、石英、硅、铅丹、硼砂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烧制成粉末状的像玻璃质的物质,通常叫做“釉(药)”,再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过烧制,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成为色彩缤纷、莹润华贵的珐琅制品 。
按照我国传统工艺的分法,以金属为胎敷涂珐琅的珐琅器,称之为珐琅工艺品 。以玻璃和瓷为胎敷涂珐琅而成的,称之为玻璃胎画珐琅和珐琅彩 。珐琅工艺的种类以金属为胎的珐琅工艺,依其制作方法和工艺特点,主要可将其分为掐丝珐琅和画珐琅、錾胎珐琅,以及后起的透明珐琅在内的几种做法 。掐丝珐琅今人俗称 “景泰蓝” 。元代叫做“大食窑”或“鬼国窑”“鬼国嵌”,大约于13世纪传入中国 。
其做法是以细而薄的铜丝掐成各种花纹图案,粘于铜胎之上,再根据图案设计要求填充各色珐琅,入窑焙烧,重复多次,待器表覆盖珐琅至适当厚度,再经打磨,镀金而成 。元代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藏草瓶掐丝珐琅制作工艺大的工序有6道:做胎、掐丝、填釉、焙烧、打磨、鎏金,是以细而薄的铜丝掐成各种图案,粘于铜胎之上,再根据图案设计要求填充各色珐琅釉料,入窑烘烧,重复多次,待器表覆盖珐琅釉至适当厚度,再经打磨,鎏金而成 。
康熙 款画珐琅花篮画珐琅,俗称“洋瓷”,于清初从欧洲传入中国,法国的利摩日16?17世纪盛行,18世纪以后衰落,今天仍在做 。其做法是用单色珐琅直接绘制于金属胎上作地,再根据图案设计的色彩,用珐琅描绘出花纹图案,入窑高温焙烧后,经磨光、鎏金即成 。明宣德款 錾胎珐琅缠枝莲纹盒明宣德款 錾胎珐琅缠枝莲纹盒-面和底款錾胎珐琅,明清著录中又称谓“拂郎嵌”,台北故宫称谓“内填珐琅” 。
錾胎珐琅技术起源于欧洲,传入我国的时间有分歧 。应该是在13世纪从欧洲传入,或略早于掐丝珐琅传入我国,因为曹昭《格古要论》中说到掐丝珐琅与拂郎嵌相似,说明曹昭认识拂郎嵌,即錾胎珐琅 。表面看上去,二者在工艺技法上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其器表的纹饰不是焊丝在铜胎上,而是经过雕镌减地使纹样轮廓线起凸,在其下陷处填充珐琅釉料,再经焙烧、磨光、鎏金而成 。
由于錾胎起线粗状,故装饰花纹显得粗犷豪放,无接缝 。如不仔细观察,很难分辨掐丝起线和錾胎起线两种作品在技术上的区别 。清中期 透明珐琅贴金锦袱纹瓶透明珐琅,亦称“广珐琅”,也是欧洲传入的一种做法 。是指在经过铜胎锤揲隐起或贴饰金、银花纹后,其上涂以透明珐琅釉焙烧而成,亦名“烧蓝” 。主要是广东制作,故称“广珐琅” 。
这种做法是利用珐琅的半透明或透明性的特点,来表现图案因明暗浓淡而产生的变化 。原文作者:陈丽华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7月刊《金属胎珐琅器鉴赏》(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