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
独处,最是常态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解读:
学生时代,老师说:“永州的山水,治愈了柳宗元”,当时并不能切身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只觉作者柳宗元有声、有色地刻画了小石潭的动态美,山美,水美,景美 。
都说“世间并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经历过才有资格发言 。现如今,也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态了 。
“血泪这个东西,自己吃着也恶心,讲给别人听也有些不合时宜”,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没有人可以真正地了解另一个人,可见,孤独并不在于身边有没有人陪伴,而在于有没有心灵的知音 。
我们总以为岁月静好,是人生最美的模样,殊不知,人生孤独,才是常态 。当我们开始明白了世事无常,人生本荒芜,就更加倍珍惜当下的人和事 。山水,能治愈人,“和其光,同其尘”,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学会独享孤独,不必愤世嫉俗 。
05
活在当下,最是畅然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解读:
对于《兰亭集序》最深刻的印象,是它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美在三绝:一绝,重字不重,21个“之”字,字字不同,美态各异;二绝,涂抹成为艺术 。作者醉酒之作,错字别字,涂抹不可避免,但也被作者玩儿成了艺术;三绝,用情至深 。而今,虽然我们看不到王羲之的真迹,但在后人的摹本中,依然可以感受到王羲之掖不住的喜与藏不住的愁 。
天朗,气清,风和畅,文章开篇,尽是视听欢愉,读来,如亲临盛会,畅快自得之意得到满足,随之而来的是对生命的感慨 。
“死生亦大矣”,古往今来,除了生死之外,其他都是小事 。正如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中写道:“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
推荐阅读
- 冬季胎压2.0合适吗
- 劳斯莱斯库里南是v12吗
- 东风风神AX3使用什么机油
- 翼虎打不着火怎么办
- 刚换完机油发动机噪音大怎么回事
- 国五跟国六有什么区别怎么分辨
- 宝马的空气滤芯多久换
- 本田理念VE-1是啥车
- 福特车标的含义是什么
- 电脑蓝屏代码0x000000FE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