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班玛县至化隆县多少公里久治县比班玛县高一些 。班玛县海拔高度在3500~5000米左右,久治县海拔在3568米-5369米之间 。班玛县隶属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自治州的东南部,大渡河上游,位于东经99°45′~101°14′,北纬32°27′~33°18′,东南部与四川省阿坝、壤塘、色达县接壤,西部与四川省色达县和州属达日县为邻,北部与州属久治县相连 。东西长约137公里,南北宽约96公里 。最东边为东经101°14′,最南为北纬32°27′,最西面为东经99°45′,最北面为北纬33°18′ 。地貌班玛县地处青川边沿,属高山地 。境内山脉纵横,山峰重叠,河流交错,山大沟深,其间有许多小块较为平班玛县坦的草原地和狭窄的河谷地带,海拔4000~5000米左右,主峰多娘山海拔5050米,地势地伏较大,坡度一般达40~60度,最大处甚至达80度,且空气稀薄,攀登艰难 。任玉山位于境内东部玛可河两岸,呈东西走向,由西向东延伸50公里入川 。海拔高度在3500~5000米左右,起伏亦大,坡度亦陡,一般均在37~60度左右,最大坡度可达80度 。气候班玛县属于大陆性高原气候,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气温递减 。在气温的年班玛县变化上,各地都是7月最高,月平均气温11℃,1月最底,月平均气温为-9.8℃,但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升温快、降温急,且降温幅度大于升温幅度 。班玛县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665.3-767.2mm之间 。日照年总辐射量为590.1-606.7kgc㎡ 。年平均风速为1.7米/秒 。其中3-4月平均风速较大,为2.0米/秒以上,7-1月为1.5米/秒左右 。盛行风向为西北风和偏西北风,班玛县1月和7月的盛行风分别为西北和偏西北风,但在7月还存与盛行风向相反的东南向的次盛行风 。久治县位于东经100°20′~101°47′,北纬33°02′~34°03′,东南部与四川省阿坝县相邻,东北部与甘肃省玛曲县接壤,西与达日县接壤,南与班玛县相连 。东西长约136公里,南北宽约126公里,土地总面积8757.25平方公里 。地貌久治县地处青南高原东部,境内山岭重叠,层峰起伏,巴颜喀拉山脉的年保山横贯全境,山南部多为南北走向的峡谷,山北部是宽谷和山间盆地 。巴颜喀拉山自西北向东南绵延,年保玉则山横贯全境构成该县的地形骨架 。地势由南、东北向西北部逐渐降低,海拔在3568米-5369米之间 。气候久治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 。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 。年平均气温0.1℃,低于0℃的寒冷期长达184天,其中低于-10℃的严寒期达到131天 。年日照时数2084.5-2509.5小时,是青海省日照时间最少的地区 。降水充沛,年均雨日171天,降水量在764.4毫米,居青海省之冠 。水文久治县境内河流众多,且分布均匀,主要河流有7条:马柯河、克柯河、沙柯河、哈曲、久曲、章库河及折安木库河等,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 。境内湖泊众多,较大的湖泊有6处,其中以希措湖最大,面积约10余平方公里 。直线距离约379.4公里驾车路线:全程约714.8公里起点:班玛县人大1.班玛县内驾车方案1) 从起点向西北方向出发,沿人民路行驶590米,直行进入S2082) 沿S208行驶17.3公里,朝白玉方向,右转2.行驶5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S1013.沿S101行驶155.5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南环路4.沿南环路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S1015.沿S101行驶3.4公里,稍向左转进入智南段6.沿智南段行驶33.1公里,直行进入Y5077.沿Y507行驶17.6公里,左转进入X4198.沿X419行驶850米,左转进入洛齐段9.沿洛齐段行驶49.7公里,右转进入X41810.沿X418行驶39.2公里,直行进入玛扣路11.沿玛扣路行驶1.0公里,左转进入格萨尔东街12.沿格萨尔东街行驶140米,过右侧的金鹏小百货批发部约220米后,右转进入忠干路13.沿忠干路行驶840米,直行进入S20414.沿S204行驶14.7公里,直行进入忠克隧道15.沿忠克隧道行驶2.4公里,直行进入S20416.沿S204行驶43.2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兰磨线17.沿兰磨线行驶106.5公里,左转进入兰郎高速18.沿兰郎高速行驶160米,直行进入兰郎高速19.沿兰郎高速行驶30米,直行进入兰郎高速20.沿兰郎高速行驶86.1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21.沿匝道行驶840米,直行22.行驶480米,左前方转弯23.行驶6.8公里,稍向右转进入滨河路24.沿滨河路行驶5.8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S31025.沿S310行驶34.5公里,直行进入S20226.沿S202行驶43.3公里,过左侧的田盖村约280米后,直行进入清关段27.沿清关段行驶2.0公里,直行进入S20228.沿S202行驶2.2公里,直行进入南环路29.沿南环路行驶3.4公里,直行进入S20230.沿S202行驶4.3公里,直行进入S20231.沿S202行驶210米,在第1个出口,右前方转弯进入S20232.化隆回族自治县内驾车方案1) 沿S202行驶35.6公里,稍向右转进入建设路2) 沿建设路行驶880米,调头进入建设路3) 沿建设路行驶30米,到达终点终点:化隆县人大驾车路线:全程约715.1公里起点:班玛县1.果洛藏族自治州内驾车方案1) 从起点向西北方向出发,沿人民路行驶570米,直行进入S2082) 沿S208行驶17.3公里,朝白玉方向,右转2.行驶5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S1013.沿S101行驶155.5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南环路4.沿南环路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S1015.沿S101行驶3.4公里,稍向左转进入智南段6.沿智南段行驶33.1公里,直行进入Y5077.沿Y507行驶17.6公里,左转进入X4198.沿X419行驶850米,左转进入洛齐段9.沿洛齐段行驶49.7公里,右转进入X41810.沿X418行驶39.2公里,直行进入玛扣路11.沿玛扣路行驶1.0公里,左转进入格萨尔东街12.沿格萨尔东街行驶140米,过右侧的金鹏小百货批发部约220米后,右转进入忠干路13.沿忠干路行驶840米,直行进入S20414.沿S204行驶14.7公里,直行进入忠克隧道15.沿忠克隧道行驶2.4公里,直行进入S20416.沿S204行驶43.2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兰磨线17.沿兰磨线行驶106.5公里,左转进入兰郎高速18.沿兰郎高速行驶160米,直行进入兰郎高速19.沿兰郎高速行驶30米,直行进入兰郎高速20.沿兰郎高速行驶86.1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21.沿匝道行驶840米,直行22.行驶480米,左前方转弯23.行驶6.8公里,稍向右转进入滨河路24.沿滨河路行驶5.8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S31025.沿S310行驶34.5公里,直行进入S20226.沿S202行驶43.3公里,过左侧的田盖村约280米后,直行进入清关段27.沿清关段行驶2.0公里,直行进入S20228.沿S202行驶2.2公里,直行进入南环路29.沿南环路行驶3.4公里,直行进入S20230.沿S202行驶4.3公里,直行进入S20231.沿S202行驶210米,在第1个出口,右前方转弯进入S20232.海东地区内驾车方案1) 沿S202行驶35.6公里,稍向右转进入建设路2) 沿建设路行驶1.1公里,调头进入建设路3) 沿建设路行驶15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终点:化隆县委组织部5,边城中的人物性格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一)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湘西苗族幕的“本质”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 。”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 。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麂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 。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在这里他们是“在家的” 。翠翠的形象取材于泸溪绒线铺的女孩、青岛崂山的乡村女子和“身边的新妇”沈夫人 。《边城》里的爱情故事,讨论的是文化问题,性的话语和文化的话语交织在一起 。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从文的文化恋母情结,铭刻下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heterogeneity) 。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 。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如乾嘉苗民起义) 。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一转眼便十三岁了 。”爷爷这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 。“爷爷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轻”的形象的说明 。爷爷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剧,“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 。“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年迈衰老的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爷爷死了”,翠翠这个历史的孤儿能否加入到新的历史的脚步中去呢? 黄狗与苗族盘犬崇拜和犬始祖神话有关,也与二老傩送有关 。《边城》第十节,二老划龙舟翻船落水,翠翠斥黄狗说:“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划船,谁要你落水呢?”又《凤子》第三章,绅士将他的狗取名为“傩送”——“那绅士把信件接到手上,吩咐那只较大的狗:傩送,开门去罢 。”白塔苗族传统价值观念的象征,如风俗淳朴、重义轻利等,也就是沈从文说的“正直素朴人情美” 。渡船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枝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废缆 。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与河流(线性时间、一元历史)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 。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时间观翠翠“轻轻哼着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请神的歌玩”,请张果老、铁拐李、关夫子、尉迟公、洪秀全、李鸿章等“云端下降慢慢行”,“今来坐席又何妨!”——这是一种原始的时间意识,在这里,所有的时间段落:过去、现在、未来都共时性地展现 。以祖先崇拜和原型回归为基础的时间描述,通过节日期间的神话和礼仪庆祝活动,不断地获得再生 。边城的人们用端午、中秋、过年等周期循环的节日记录时间,汉族的改朝换代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西历(公元纪年)还没有进入边城,以西方的眼光看来,“边城”在世界历史之外 。在不舍昼夜的川流上,翠翠一家守着渡船,日复一日地,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 。白塔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翠翠在白塔下午睡,梦里为山鸟歌声所浮) 。(二)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看到团总家王小姐有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心中有些韵羡、发痴 。“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翠翠通过与其他女孩的区别来认识自己,这是形成“自我”的必然途径 。船总顺顺家向翠翠提亲,翠翠想到许多事:“老虎咬人的故事,与人对骂时四句头的山歌,造纸作坊中的方坑,铁工厂熔铁炉里泄出的铁浆……”“老虎咬人的故事”与团总王小姐有关 。王小姐以碾房陪嫁与二老攀亲的事重重地压在翠翠心上,“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这是翠翠对“碾房陪嫁”这件事的虚幻的超越 。“四句头的山歌是看牛、砍柴、割猪草的小孩子随口乱唱的”——翠翠其实仍未脱离童雏状态 。“方坑”与性有关(凹形物),也与死亡有关(爷爷的坟是“方阱”) 。从某种意义上说,翠翠(苗族文化)的新生、成人,就是爷爷(苗族古老历史)的死亡 。“铁浆”是少女发育成熟,性的觉醒——翠翠处于少女和少妇的边缘 。翠翠的年龄——十五六岁的少女——很关键 。湘西苗族文化的这种“本质”(少女),是沈从文用作为“他者”的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或者说,在这里,湘西苗族文化被“少女化”了 。用(日本)竹内好的话来说:对非西方民族而言,“现代性”首先意味着一种自己的主体性被剥夺的状态 。翠翠和大老二老的关系是黑格尔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翠翠是少女、被看者(spectacle)和听者,大老二老是男人、看者(spectator,大老二老都夸过翠翠长得好看)和说者(说媒和唱歌) 。翠翠只有得到男性(汉族、西方)的唤醒和肯定,才能从少女长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体性” 。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在这里,翠翠个人的发育成长过程与历史的发展是同步的 。通过个人的经历展现民族的自我改造,这是成长小说(德语bildungsroman)的模式,当然,在《边城》的结尾,翠翠的成长并没有完成 。大老二老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 。大老二老的形象以及他们对翠翠的不同的“看法”和“说法”,应该按照“国家话语密码”来解读 。(三)大老象父亲——船总顺顺 。沈从文说顺顺的原型是《往事》(1926.11)中的“长子四叔” 。《往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是:沈从文和他大哥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长子四叔从城里担到乡下 。《往事》中的人物关系是:长子四叔—大哥—二哥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关系是:顺顺—大老天保—二老傩送 。《边城》里大老二老的隐喻已经呼之欲出了 。不过,在我看来,顺顺这个形象是“湘西王”陈渠珍的隐喻 。船总顺顺,是“一个前清时便在营伍中混过日子来的人物,革命时在著名的陆军四十九标做个什长”,做码头执事人的代替者时,还只五十岁 。“湘西王”陈渠珍(1882~1952),凤凰人,1906年任陆军四十九标队官,1920年代替湘西镇守使田应诏领湘西军政时38岁 。在当时湘西军政人员心目中,是个“父亲”的形象 。沈从文在《从文自传》、《湘西》等许多作品里,对陈渠珍表示过钦佩之情 。《长河题记》里的一段话,对陈渠珍和顺顺都适用:“地方上年事较长的,体力日渐衰竭,情感已近于凝固,自有不可免的保守性 。唯其如此,多少尚保留一些治事作人的优美崇高风度” 。“大老”的形象,是在陈渠珍的湘西军人政权里,与沈从文大致同龄的湘西同乡军人的隐喻 。从某种意义上说,沈从文的大哥沈云麓、表兄黄玉书、堂兄沈万林、好友陆以及湘西青年军官顾家齐、戴季韬等都是“大老”的原型 。大老为人处事象顺顺,他说:“翠翠太娇了,我担心她只宜于听点茶峒人的歌声,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 。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情人,却更不能缺少个料理家务的媳妇 。”对于娶了翠翠以后的生活,大老是这样设想的:“若事情弄好了,我应当接那个老的手划渡船了 。我喜欢这个事情,我还想把碧溪咀两个山头买过来,在界线上种大南竹,围着这条小溪作为我的砦子!”大老的想法很容易让人想起1923年陈渠珍的“湘西自治” 。1920年陈渠珍任湘西巡防军统领后,整军经武,剿抚兼施,统一了湘西 。他提出“保境息民”的口号,在湘西这个独立王国里关起门来建设湘西 。陈渠珍兴办教育,设立了师范讲习所,联合模范中学,中级女校,职业女校等,兴办各种工厂、实业、林场等,成立了湘西农村银行和湘西农村研究所等 。陈渠珍的“湘西自治”是湘西走向近代的重要一页 。当然,陈也有保守的一面 。他根据湘西各自然村寨多系同姓家族的特点,效法古代部族制进行统治:以同一家族组成大保或联保;其下为若干同姓的自然村寨,相当于一个大家庭,大家庭以下又编为“十户一联”的所谓小家庭;若干部族联合组成行政乡,乡长由陈渠珍直接任免 。这样层层设网,最后由陈总揽 。因此有人比喻陈是“湘西土酋长” 。湘西人也被人称为“中国式哥萨克” 。大老托保山说媒向翠翠求婚,未得结果 。他自知唱歌不是二老敌手,于是自弃离开了茶峒 。大老在茨滩淹死了,似乎很偶然 。后来二老说:“老家伙(按,指爷爷)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 。”这句话值得深思 。爷爷是苗族古老历史的隐喻,大老的死,蕴含着某种必然 。《长河·题记》里说:“一九三四年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 。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 。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 。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当时我认为唯一有希望的,是几个年富力强,单纯头脑中还可培养点高尚理想的年青军官 。然而在他们那个环境中,竟象是什么事都无从作 。地方明日的困难,必须应付,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可毫无方法预先在人事上有所准备 。因此我写了个小说,取名《边城》,写了个游记,取名《湘行散记》,两个作品中都有军人露面 。在《边城》题记上,且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 。”沈从文这次回湘西,正是写作《边城》的时候 。湘西的古老传统,在“现代”的冲击下“几几乎消失无余”的现状;沈从文对曾抱有唯一希望的年轻军官的失望;和沈从文对“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沈从文写作《边城》的根本动因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翠翠、大老、二老三个形象分别表达出来 。《边城》题记里说:“我的祖父、父亲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 。”《一个传奇的本事》里说:“……由于这么一种离奇的传统,一切年轻人的出路,都不免寄托在军官上 。一切聪明才智及优秀禀赋,也都一律归纳吸收于这个虽庞大实简单的组织中,并陆续消耗于组织中 。而这个组织于国内省内,却又若完全孤立或游离,无所属亦无所归 。……接田(按,指田应诏)手的陈渠珍,头脑较新,野心却并不大,事实上心理上还是孤立割据自保占上风 。……这自然就有了问题,即对内为进步滞塞,不能配合实力作其他任何改进设计 。……他本人自律甚严而且好学,新旧书都读得有一定水平,却并不鼓励部下也读书 。因此军官日多而读书人日少,必然无从应付时变 。对外则保持一贯孤立状态,多误会,多忌讳,实力越来越增加,和各方面组织关系隔绝,本身实力越大,也只是越增加困难 。……我想起我生长那个小小山城两世纪以来的种种过去 。……在社会变迁中,我那家乡和其他地方青年的生和死,因这生死交替于每一片土地上流的无辜的血,这血泪更如何增加了明日进步举足的困难 。我想起这个社会背景发展中对青年一代所形成的情绪、愿望和动力,既缺少真正伟大思想家的引导与归纳,许多人活力充沛而常常不知如何有效发挥,结果便不免依然一个个消耗结束于近乎周期性悲剧宿命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老”即使不死于急流,也必然糊里糊涂地死于各种内战和仇杀(如沈的堂兄沈万林和满叔远的哥哥等),或者为时间和鸦片所毁(如“爱惜鼻子的朋友”印瞎子和“老伴”赵开明等) 。悲剧是宿命的 。沈从文敏锐地看到了“大老们”的悲剧性命运,他不愿大老得到翠翠 。在沈从文看来,大老不可能使翠翠得到“主体性”,不可能使湘西走向现代,因此让大老在急流中死去 。这是沈从文以西方的眼光,对以陈渠珍为代表的湘西同乡大老们的深刻的文化批判(“国民性”批判) 。沈从文以湘西军人、水手、农夫为主角的作品如《会明》、《柏子》、《连长》、《传奇不奇》、《顾问官》、《张大相》、《贵生》、《一个传奇的本事》、《湘行散记》里的《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老伴》等为我们描绘了各种“大老”的形象,可以看作“大老系列”,对此,当另有专文讨论.大老是什么性格热情助人,淳朴善良豪爽 可爱 不羁且不失个性 翠翠: 美丽无邪乖巧活泼灵气逼人傩送:勇敢坦白正直重情义老船夫为人厚道忠于职守 乐于助人 憨厚豪爽船总顺顺:豁达公正 慷慨好义擦,我在怀疑你现在是不是在考试 。。6,关于三峡的文化名人和神话传说三峡奇特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使历代文人学士多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以三峡为题材的文化系列,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洋洋大观 。他们为三峡的人民、山山水水、名胜古迹而歌唱,他们为三峡人民及人类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化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可供瞻仰的文化遗址.如:宋玉宋玉,战国时代楚国著名辞赋家,曾事楚襄王 。作《高唐赋》和《神女赋》,今株归有宋玉宅 。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白(701-762 ),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祖籍陕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迁西域 。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俄罗斯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江油青莲乡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一生曾三度过三峡,每次都处在他人生转折的重要关头 。杜甫(712-770),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1962年被追认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一日从同谷(今甘肃成县)入蜀 。永泰元年(765年)秋携家出蜀,沿江东下 。舟停忠州,住进龙兴寺(今忠州中学) 。忠县城小荒僻,民生潦倒,触动了诗人的戚忧之情 。他的《题忠州所居龙兴寺院壁》一诗广为流传 。诗中的“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写出了忠州一片贫困荒凉的景象 。杜甫瞻仰了忠县神溪口的禹庙,在荒芜的庙宇里他追思着先贤的功绩,留下了《禹庙》诗一首 。杜甫因病在忠州小住两月后,放舟东下,至云安(云阳),杜甫忽然肺病和风痹发作,只好寄居云安 。他在云安共写下了《别常征君》、《返照》、《客居》、《赠郑十八贲》等诗30多首,其中题咏杜鹃的诗写得最有风味,所以纪念他的亭子又叫社鹃亭(在张飞庙旁) 。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为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三千多首 。唐贞元16年进士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被贬为江州司马,三年后被任命为忠州刺史 。临别江州时他写下了“忠州好恶何须问 。鸟得辞笼不择林”的诗句 。元和十四年(819)3月,48岁的白居易乘船沿长江西上到忠州赴任 。11日,与好友虢州长史元镇、弟白行简三人一同游了位于西陵峡中一个十分漂亮的山洞,赋诗饮酒,三日而别 。白居易特地写了一篇《三游洞序》 。从此,这个山洞就名之为“三游洞”了 。史称“前三游” 。为了纪念三位诗人同游此洞,为了瞻仰三游洞遗迹,唐以后著名文士如欧阳修、苏轼、陆游等都曾到此游赏 。三游洞遂成为三峡中的著名名胜之一 。今忠县城西郊的白公祠,是专门纪念他的祠堂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821年被派赴夔州任刺史 。其间,除了处理政事外,很少接见宾客,把公余时间大都用于诗文创作 。这一时期的重要散文著作有《因论》七章,重要诗歌创作有《蜀先主庙》、《观八阵图》、《神女庙》、《竹枝词》、《浪淘沙词》等,如《蜀先主庙》:公元824年夏,刘禹锡转调和州(安徽和县)刺史,在离别前,特写了《别夔州官吏》一诗,表达了他对夔州山水和人民的依恋之情 。苏轼·陆游·范成大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 。字子瞻,自号东坡 。“东坡”之号是因他仰慕白居易的遗风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苏公谪居黄州,始自称东坡,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八年( 1158年)初入仕途,几经升迁,后被免职 。乾道五年(1169年)12月6日才起为夔州通判,时年46岁 。任命发表之时,正值陆游久病以后,不堪长途跋涉,所以他决定等到第二年初春天气暖和后再起程赴任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淳熙二年(1175年)初,范成大由桂林到成都任四川制置使 。诗人溯三峡而上.过归州(林归)、巴东、巫山、夔州、云安,由万州登陆,取道梁山到成都 。诗人第一次过三峡.写下了R归州竹枝词两首》、《昭君台》、《巴东峡口》、《初入巫峡》、《巫山高》,R瀚t}堆》、《夔州竹枝歌九首》、《万州》等诗 。如《夔州竹枝九首》之杨升庵杨升庵(1488-1559 ),名慎,字用修,升庵是其号 。明代四川新都人 。二十四岁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世宗时,37岁的杨升庵因议大礼得罪皇帝,请戊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直至死 。王士祯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苏州太湖中)人,文坛上多称他为王渔洋 。山东新城(今桓台)人 。顺治年间进士,曾担任过国子监祭酒,即当时最高学府的校长,最后官至刑部尚书 。清初最著名的诗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他奉命入川主持四川乡试 。这位大诗人在出入三峡途中写下了不少歌咏三峡的优秀诗篇 。如《白帝城》:此外,孟郊的《峡哀》诗描写了三峡巴人的悬棺.王十朋也在夔州任过知府,留下了优秀的诗文作品 。陈子昂、王维、李贺、李商隐、韦庄、欧阳修、苏沟、苏辙等也在漫游三峡时写下了大量的歌赋诗章 。今白帝城博物馆“诗史堂”专门祭祀着这些到过三峡的诗贤圣哲 。雄奇神秘的三峡风光,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同时,他们对三峡风物典型的审美体验和经典性的艺术表现,又赋予了三峡以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深广的人文意蕴 。诗化了的三峡是一个“人化了的自然”,它既属于审美的范畴,又是文化积淀的物化体现 。当代人游三峡,追随古代诗哲的足迹,去领略三峡的美色、风情,乃是一种文化认同现象,其深层则是当代人的寻根意识 。因此,它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它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美,富饶的美学宝藏.爱美、追求美、追求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社会和美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爱国主义的高度概括和体现 。1、远在洪水泛滥年代,大禹率领着千军万马疏通了长江三峡,惨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纷纷回归了故土,开荒播种,重过田园生活 。在治水大军中,有一位跟随大禹的老郎中,带着一个小孙女,这姑娘长得花颜月貌,聪明过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爷爷四处奔波,为治水民工和当地百姓治病 。大禹疏通了三峡,正要转移到别的地方,这里却闹流行眼病 。一个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如柴,她在花椒爷俩的治疗下,终于眼病好了,这姑娘百般感激 。但生眼病和各种疾病的人陆续不断,花椒见此情景,不忍心随爷爷转移而离开这里,便向爷爷提出留在三峡 。爷爷念她十三四岁,人小体弱,放心不下,坚持要她跟随远征 。花椒决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给爷爷说情,大禹见这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有一颗为民之心,十分喜欢,但要当场考考她的医术,就提出几种疑难病症要她处方,她都能对答如流按症施药 。接着让她独个一人医治了一个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给治好了 。爷爷见了点头称是,大禹满意地说服了花椒的爷爷,将她留在三峡了 。花椒送走了爷爷和治水大军,她跟以往同爷爷出诊一样,身背小药箱,走东家,串西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长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 。当地百姓个个喜欢她,称花椒为“神医姑娘” 。后来,由于这一带森林密集,土地潮湿,湿热性眼病广泛流行,严重地区,人们挨家挨户病倒呻吟不止,有的还害瞎了眼 。见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过来,于是就发动大家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十分显著,治一个好一个,从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药 。人们为了采摘方便,便将此种树苗移栽到自己的房前屋后,为了预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红籽儿,日长天久,这小红籽儿就成了调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风味——麻辣味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后人们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把这无名的小红籽儿称为“花椒” 。2、在大禹治水的时代,巫山有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百姓民不聊生,西王母的女儿瑶姬就带着她的十一个姐妹来此治水,并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治水结束,十二仙女忘了返回天宫,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 。3、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峡工程的原始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孙中山先生当时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构思,但由于现实原因限制,没有着手实施 。4、唐朝诗人还利用“竹枝词”的风格,创新成文人诗中的一种新体裁,杜甫和刘禹锡是开创竹枝新风的两位大家 。杜甫在三峡期间,潜心研究这种民歌体裁,用这种文体创作自己的竹枝词 。他所写的《夔州歌十绝句》,便是新的竹枝词的成功尝试,特别通俗易懂、琅琅上口 。中唐以后,对竹枝词改造做出更大成就的是刘禹锡 。他公开以“竹枝词”名义为诗,篇幅达到11首,被后人赞为“竹枝正宗” 。以后的历代文人都创作了许多竹枝词,蔚为风气 。5、据专家考证,竹枝词又名巴渝辞,实际上最早是巴蜀三峡地区的一种民歌,自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就在川楚一带流行,战国诗人宋玉有一篇《对楚王问》,其中有几句话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郢中即今湖北,这种“下里巴人”的歌舞,表演起来合唱的达到数千人,可见受当时川楚民间的欢迎程度 。古书记载,武王伐纣时,南方少数民族有一支巴人的军队,他们一边战斗一边歌舞,这种表演形式到南北朝隋唐时就演变成为“竹枝词” 。每逢节日,众多演唱群众手执竹枝,边歌边舞,庆祝丰收 。大概到唐朝时,三峡地区普遍流行着“竹枝词”这种民歌,唐朝许多诗人都亲身观看过这种表演 。三峡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生活在三峡地区的人类团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三峡壮美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民俗文化 三峡的自然景观是国内外知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特色,人们各用两个简洁的词来形容它们:瞿塘峡——雄奇,巫峡——秀美,西陵峡——险峻 。如果用唐宋诗人各四句诗来形容,则唐朝大诗人杜甫用“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云忽云根”,描写瞿塘峡的雄奇风貌;唐朝诗人李端用“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 。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刻画巫峡之秀美;宋代大诗人陆游用“船上急滩如退鹢,人缘绝壁似飞猱 。口夸远岭青千峰,心忆平波绿一篙”四句,形容西陵峡的险峻 。三峡各有若干景点:瞿塘峡口有著名的夔门,就像杜甫所写的,有双崖把门,江北为赤红色的赤甲山,江南为粉白色的白盐山 。北岸有险峻的栈道,绝壁上还有独特的悬棺,形成无比神奇的景观 。巫山以十二峰最为有名,十二峰的名字甚有仙意,道是登龙、圣泉、朝云、望霞、松峦、集仙、飞凤、翠屏、聚鹤、净坛、起云、上升;而以望霞峰最为秀美,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迎送霞光,因名神女峰,传有若干神话,也有许多诗赋来赞美她 。相传她是天上的西王母的女儿的化身,她还曾助禹治水,因而被后人祭祀 。战国时代诗人宋玉还专写了一篇《高唐赋》,描写这位神女和楚王的一段恋情,后来成为“巫山云雨”成语的来历 。西陵峡有许多险滩,古人有诗形容“十丈悬流万堆雪,惊天如看广陵涛”,其中最有名的险滩名字就很吓人:青滩、泄滩、崆岭滩 。这些滩里怪石横陈,水湍流急,惊险万状 。著名的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也在其中,那是因为其峡壁形状如兵书、宝剑、牛肝马肺之故 。崆岭滩得名于“空舲”,“务空其舲,然后得过”,就是说必须使船空了才能轻飘过去 。这里乱石暗礁,锋利如剑,十分惊险 。三峡景观的另一特色是无论什么景观,人文色彩都特别浓,有许多古今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过出色的诗歌曲赋 。唐宋明清都有大诗人流连忘返,有的居住经年 。比如唐朝的李白,便曾在公元725年、759年三次游览三峡 。725年,年方25岁的李白,驾着一叶轻舟在三峡中急驶,写下了“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的名句 。759年李白已经58岁,又两次来三峡,那首有名的《早发白帝城》就是此时写下的 。“诗圣”杜甫,从765年至768年,先后滞留三峡地区三年,他传留后世的诗共437首,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描写三峡风光的 。所以有学者说:“三峡造就了半个杜甫”(《中国三峡文化》) 。公元819至820年,白居易曾在忠县当了两年忠州刺史,他有关三峡的若干诗篇都是此时写成的 。宋朝诗人苏东坡,1059年随父、弟共游三峡,共留下三峡诗篇六七十首,他们父子三人还把在三峡的唱和诗编成一本《南行集》专集 。南宋诗人陆游,于1169至1172年先后有三年在夔州任职,他的大部分有关三峡的诗篇也是这时写成的 。各朝各代的名人名诗,把三峡装扮得特别富有诗意 。美丽的风景配合上那些绝妙的诗词,使后人把三峡称为“诗乡” 。据说奉节有位民间诗人,正准备把奉节的大东门民居建筑群,整个迁移出库区,原封不动建一座“诗城博物馆”,让人们有机会永远记住历代名人与三峡的关系 。三峡地区另一种特殊的乡土文化就是三峡也是我国一种文体“竹枝词”的故乡 。据专家考证,竹枝词又名巴渝辞,实际上最早是巴蜀三峡地区的一种民歌,自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就在川楚一带流行,战国诗人宋玉有一篇《对楚王问》,其中有几句话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郢中即今湖北,这种“下里巴人”的歌舞,表演起来合唱的达到数千人,可见受当时川楚民间的欢迎程度 。古书记载,武王伐纣时,南方少数民族有一支巴人的军队,他们一边战斗一边歌舞,这种表演形式到南北朝隋唐时就演变成为“竹枝词” 。每逢节日,众多演唱群众手执竹枝,边歌边舞,庆祝丰收 。大概到唐朝时,三峡地区普遍流行着“竹枝词”这种民歌,唐朝许多诗人都亲身观看过这种表演 。像中唐诗人刘商有一首诗说:“天晴露白钟漏迟,泪痕满目看竹枝”,薛能则有诗曰:“春来还似去年时,手把花枝唱竹枝” 。唐朝诗人还利用“竹枝词”的风格,创新成文人诗中的一种新体裁,杜甫和刘禹锡是开创竹枝新风的两位大家 。杜甫在三峡期间,潜心研究这种民歌体裁,用这种文体创作自己的竹枝词 。他所写的《夔州歌十绝句》,便是新的竹枝词的成功尝试,有几句曰:“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岸关”,就特别通俗易懂、琅琅上口 。中唐以后,对竹枝词改造做出更大成就的是刘禹锡 。他公开以“竹枝词”名义为诗,篇幅达到11首,被后人赞为“竹枝正宗” 。以后的历代文人都创作了许多竹枝词,蔚为风气 。三峡地区还有“田歌”“山歌”和“号子”,都带有地方特色,号子是峡江劳动人民的一种特有歌声,因职业不同而又分为“船工号子”“抬工号子”“盐工号子”等多种,这些号子,唱出了三峡地区劳动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为三峡文化的一部分 。三峡的民族民俗文化中,娱乐习俗和丧葬应当特别提到 。三峡古老民风中有春游踏歌和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 。那里的春日旅游和踏歌,在宋朝称为“踏迹”或“踏碛”,其时男女老少,都到野外山间畅游歌舞,十分热闹 。宋朝王十朋有一首《人日游碛》描写当时的盛况说:“好邀蜀风俗,夔人贫亦游,今日日为人,倾城出江皋”,夔州即今重庆奉节,人日是指正月初七,古代称为“人胜节” 。诗中说这一天因为立春已至,夔州“倾城”出动,“贫”人也互相邀请,可见当时盛况 。龙舟竞渡是三峡地区各个江城更繁盛的节日活动 。学者们考证,至今流行在我国南北各地水乡的龙舟竞渡,发源地就是三峡地区 。当时应为古代当地民族的图腾祭祀日 。这是上古时代一种对龙的崇拜形式 。后来由于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之死才改为纪念屈原了 。在清朝时,川峡地区更盛行有大小端午的说法,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更有一次大端阳,届时三峡各地的成千上万观众到屈原故乡看龙舟竞渡盛况 。人们高唱着巴楚地区民歌,追念屈原:“为国捐躯投汨罗,船游江心来找你 。招你魂魄归故国,招你魂魄归三闾” 。三峡地区的古老葬俗则有悬棺葬和船棺葬,这两种葬法都是将死者尸体装在船形的棺里,悬到崖洞里,据说在重庆巫溪县的断岩上一共横挑着25具汉代的葬棺,从江中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据学者考证,这种悬棺葬自战国时代起,是古代巴民族的一种葬俗 。而这些自战国以来的古老的悬棺遗迹,至晚从唐朝就被当作奇观发现,在唐朝诗人孟郊《峡哀》的诗中就有“树根锁枯棺,孤骨袅袅悬”的描写,宋初编的《太平御览》更明确记载:“唐将王果,舟行三峡,望见悬岩中间有物似棺” 。前面说过,三峡本是古代西南民族巴人活动的地区,巴人相对中原的华夏民族而言,属于古代少数民族 。三峡古文物中也有许多古巴人的民族特色 。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古巴人部族群落就已存在,能算作夏朝时期巴人的活动遗址的在今湖北宜昌白庙地区,那里有相当于夏代的白庙巴人遗存 。商周时期明显的巴人遗址有重庆开县的余家坝、云阳李家坝和涪陵小田溪等处,但发现文物最多的还是战国以后的墓葬 。巴人墓葬文物有明显的民族特色,铜器上常常有虎形饰纹和饰件,有的刻画在青铜兵器上,有的作为器物的钮盖 。有一件虎钮于,是古代巴人的典型器物 。在出土的巴人器物上,还出现了若干近似文字的图案,有8个接近汉字,被考古学家称为神秘的尚不可解的“巴蜀图语” 。巴人的全部历史,至今尚是历史之谜,只在古文献中有零星记录,如《后汉书·巴郡南郡蛮》有记:“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唐朝的《蛮书》记有:“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都和考古发现巴人古铜器上以虎纹虎钮表示巴人有虎图腾崇拜相吻合 。相信,未来学者们会写出一部完整的巴人历史的 。可以肯定的是,三峡文化中有浓厚的古代巴人文化的成分 。
推荐阅读
- 鲟鱼子酱真能抚平皱纹抗衰老吗
- 虎门高铁站坐什么车到太沙路,虎门太沙路附近有208路车吗
- 高铁天津站济南西站,天津站到济南高铁1266次到那个站点
- 威海到大连船小车多少钱,我想买十月四号的威海至大连滚装船的船票二台车八个人多少钱一张票
- 为什么水库鱼不开口,为什么到水库钓鱼一直没口
- 达州至重庆汽车票价多少,重庆到达州的长途汽车要多少钱
- 从福建到成都高铁时刻表,洛香到贵阳高铁时刻表
- 菏泽到巨野高铁什么时候通车,菏泽到巨野的公交车月票在那办啊 谢谢了
- 有什么公车可以去汕头高铁站,汕头高铁站到广澳凌晨12点还有K6公交车吗不是跟着高铁发车的吗
- 有彭州到竹园的高铁吗,新都到彭州最晚的汽车是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