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项目经理年薪多少 工地的项目经理有钱吗( 二 )


让“工建标准”扬名东南亚
建设的脚印踏遍东南西北,马冬青也将“工建标准”带往世界各地 。
“无论何时何地,祖国永远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马冬青回忆,2010年,其前往利比亚,进行米苏拉塔水泥厂、布拉克大学城建设 。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700多名建设者被困在戈壁滩 。“保护好女同志”“党员干部24小时轮岗值班”“定时定点统一采购”……马冬青携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列出应对条例 。同时,祖国动员一切资源和力量,从海陆空接回中国人民 。“打开舱门看到‘祖国欢迎您回家’横幅时,我热泪盈眶 。”
2014年,马冬青率队前往印度尼西亚,进行海德堡水泥厂建设 。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沿线,炎热的温度及相差数十度的昼夜温差,给项目混凝土施工带来不小的考验 。若按照国内普遍的水循环降温举措,无法确保内外温差值 。为此,项目团队提前监测气温,采用内循环+外保温覆盖的施工手法,内芯正常水循环,表面则覆盖双层保温板,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 。
一方风土,一方习俗 。如何在施工中协调不同国家的建设者,是马冬青常常思考的问题 。在穆斯林国家的建设者有祷告的习惯,无论在何工序施工,一旦到点,便放下手头的作业进行祷告 。多方沟通下,马冬青为他们送去清凉油、与之沟通协商,确保工序不停,质量不减;在印度尼西亚棉兰电厂建设中,为确保预埋楼杆的精准定位,马冬青与同事们更是请来翻译,手把手教当地工人预留楼孔,将中国标准带向世界 。
言传身教带出建筑铁军
“砌块、钢材、混凝土、砂浆打报告没?”“报了多少,再核下 。”19日下午,马冬青拿下黑色镜框,仔细翻阅一叠项目报价表 。在预算员马仲煜心中,“师傅”马冬青总是严谨、严肃 。办公室里,他被要求返工次数最多 。不为人知的是,他与父亲马冬青已一同坚守项目一年有余 。他说,越靠近父亲,才越理解父亲 。
“作为建设者,我对家庭很亏欠 。”谈到儿子,马冬青低声说,大半辈子东奔西走,一年最多只有20天左右能回家 。“儿子从幼儿园到毕业,我只接过他一次,唯一一次老师起初因不认识而拒绝让我接走 。”“现在在一个项目工作,也算是陪伴 。”马冬青说 。
“建筑是一门动态学科,有起源于秦砖汉瓦的美感,更需与时俱进 。”马冬青说,信息化、智能化、装配式等新名词迭代更新,给建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对技术员,马冬青总“严抠”技术关,督促他们掌握行业内先进理论;对于生产负责人,他反复强调“前瞻性”思维,提前预设各类情况;面对农民工,他又化身和蔼、暖心的兄弟,关系生活起居,核对工资条,将他们的辛苦钱派发到位……
如今,在马冬青的传帮带下,十余位项目经理已各自立足岗位,将工匠精神、品牌意识贯穿到施工组织全过程,建造出一批获省优、市优等奖项的精品工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
(今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