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平凡的小事一桩, 可里面包含了多少父爱, 谁又能数得清楚?
妈妈向同事借了一本书来看, 第二日便要还回去 。 而我恰好要弄一份很急的课题表格, 可是作业又很多, 我就想让妈妈帮我弄课题表格, 妈妈什么也没说, 放下刚开始看的书, 为我忙碌起来 。 我的任务顺利完成了, 而母亲却没能看完那本书 。 这是我的母亲, 她像全天下的母亲一样, 为了不耽误孩子, 而耽搁自己 。
这是平凡的小事一桩, 可里面包含了多少母爱, 谁又能称得明白?
父母的艰难劳累不让我们看到, 可是日渐发白的银丝泄露了他们的含辛茹苦 。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 ”父母对我们的恩情似海如山, 是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 我们要时刻怀着感恩的心去感恩他们, 回报他们 。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 ”我们不要等到几十年后再去追悔, 那时已莫及 。
世上最大的恩情, 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 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 用至诚的心去感激, 用切实行动去报恩 。 ——后记
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 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 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 从拼音识字到大学毕业, 从谈对象到成家立业, 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 弹指一挥间,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 。
小时候, 觉得父母是跨越不过去的高山, 是背后一堵坚实稳固的墙, 可以无私无畏地为我们挡风遮雨 。 慢慢长大后, 父母的形象不再高大如初, 看父母时也不必高高地仰起头来, 而是可以和父母平视, 甚至在父母由于长年的辛苦劳作而弯腰驼背后, 自己只能俯视父母的形象了 。
孩提时代, 农村生活贫苦, 吃糠咽菜勉强维持已是难得 。 在生产队里辛苦一年, 分到的粮食还不能养活一家人 。 每年都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上面的救济粮 。 印象最深的`救济粮故事有两起 。
一次是村里的劳动力全部出动, 去百里之外的定州沙河南拉粮食 。 由于要过沙河, 粮食过了水, 可村里的人觉得霉味儿粮食都是香的 。 这次下发的玉米, 或许是虫蛀了, 或许是别的原因, 玉米粒中的中间最有营养的部分是空的, 只有一个玉米粒的外壳 。 全村人仍像过年一样高兴, 毕竟人们有吃的了, 一两个月内不用担心饿死 。
一次是上面发的救灾粮是高梁 。 一时间全村人家家户户都吃高粱, 高梁米粥、高梁面饼、高粱面窝窝头……整个村子, 家家户户的尿桶里都是血红的颜色 。 最苦的还是孩子, 天天吃高粱, 吃得尿不出尿来, 每次尿尿都在尿桶前站很长时间, 憋得脸通红、肚子老胀, 就是尿不出来, 一个个急得直哭 。 这种感觉让我铭记一辈子, 终生不会忘记 。
孩子的苦是写在脸上的, 父母的苦是刻在心里的 。 吃不饱饭, 孩子们就会哭闹;有了吃的, 孩子们就会不顾一切尽情地吃, 全然想不到父母还是饿着的 。 家里人多劳力少, 这就苦了父母 。 粮食不够吃, 父亲就四处找朋友借粮食 。 村里发救济粮时, 有时还要钱 。 虽然救济粮比黑市便宜一半, 但总得要先借到钱, 拿回救济粮才能拿一半的粮食背到黑市上去卖, 然后再还借来的钱 。
借钱的事总是妈妈去完成 。 爸爸脸皮薄, 不好意思向人家张口 。 每次发救济粮前, 妈妈要跑多半个晚上, 转半个村子, 甚至要在发粮食前还四处张罗着借钱 。
整个小学期间, 我几乎没见到过妈妈睡觉 。 白天妈妈下地劳作, 晚上一家人躺下后, 她要给一家做衣服, 冬有棉, 夏有单, 种棉、纺线、织布、量体、裁衣、缝补, 每一个步骤, 妈妈都是行家里手 。 经常是半夜醒来, 仍看到妈妈在油灯下缝缝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