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而是什么意思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而意思是什么( 二 )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 。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
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介绍【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而是什么意思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而意思是什么】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 。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人采纳 。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孟子》7篇,共269章 。《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