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结构基本设计准则( 六 )


采用模块化设计
a)产品应按其功能设计成若干个具有互换性的模块(或模件),其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需要在现场更换的部件更应模块(件)化 。
b)模块(件)从产品上卸下来以后,应便于单独进行测试、调整 。在更换模块(件)后,一般应不需要进行调整;若必须调整时,应简便易行 。
c) 模块(件)的尺寸与质量应便于拆装、携带或搬运 。质量超过 4kg 不便握持的模块(件)应设有人力搬运的把手 。必须用机械提升的模件,应设有相应的吊孔或吊环 。
具有完善的防差错措施及识别标志
5.4机械结构设计的工作步骤
不同类型的机械结构设计中各种具体情况的差别很大,没有必要以某种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 。通常是确定完成既定功能零部件的形状、尺寸和布局 。结构设计过程是综合分析、绘图、计算三者相结合的过程,其过程大致如下:
1. 理清主次、统筹兼顾:明确待设计结构件的主要任务和限制,将实现其目的的功能分解成几个功能 。然后从实现机器主要功能(指机器中对实现能量或物料转换起关键作用的基本功能)的零部件入手,通常先从实现功能的结构表面开始,考虑与其他相关零件的相互位置、联结关系,逐渐同其它表面一起连接成一个零件,再将这个零件与其它零件联结成部件,最终组合成实现主要功能的机器 。而后,再确定次要的、补充或支持主要部件的部件,如:密封、润滑及维护保养等 。
2. 绘制草图:在分析确定结构的同时,粗略估算结构件的主要尺寸并按一定的比例,通过绘制草图,初定零部件的结构 。图中应表示出零部件的基本形状,主要尺寸,运动构件的极限位置,空间限制,安装尺寸等 。同时结构设计中要充分注意标准件、常用件和通用件的应用,以减少设计与制造的工作量 。
3. 对初定的结构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后的结构方案:综合过程是指找出实现功能目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结构的所有工作 。分析过程则是评价、比较并最终确定结构的工作 。可通过改变工作面的大小、方位、数量及构件材料、表面特性、连接方式,系统地产生新方案 。另外,综合分析的思维特点更多的是以直觉方式进行的,即不是以系统的方式进行的 。人的感觉和直觉不是无道理的,多年在生活、生产中积累的经验不自觉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判断能力,这种感觉和直觉在设计中起着较大的作用 。
4. 结构设计的计算与改进:对承载零部件的结构进行载荷分析,必要时计算其承载强度、刚度、耐磨性等内容 。并通过完善结构使结构更加合理地承受载荷、提高承载能力及工作精度 。同时考虑零部件装拆、材料、加工工艺的要求,对结构进行改进 。在实际的结构设计中,设计者应对设计内容进行想象和模拟,头脑中要从各种角度考虑问题,想象可能发生的问题,这种假象的深度和广度对结构设计的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5. 结构设计的完善:按技术、经济和社会指标不断完善,寻找所选方案中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对照各种要求和限制,反复改进 。考虑零部件的通用化、标准化,减少零部件的品种,降低生产成本 。在结构草图中注出标准件和外购件 。重视安全与劳保(即劳动条件:操作、观察、调整是否方便省力、发生故障时是否易于排查、噪音等),对结构进行完善 。
6. 形状的平衡与美观:要考虑直观上看物体是否匀称、美观 。外观不均匀时造成材料或机构的浪费 。出现惯性力时会失去平衡,很小的外部干扰力作用就可能失稳,抗应力集中和疲劳的性能也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