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稻田养殖泥鳅技术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 , 生命力很强 , 对环境的适应性广 , 饲料粗杂易得 , 生产成本低 , 便于饲养管理 。随着水环境的变化 , 野生泥鳅资源日益枯堨 , 泥鳅的人工养殖在农村悄然兴起 。为使养殖户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稻田养殖泥鳅 , 现将有关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稻田的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 , 不旱不涝 , 日照良好 , 不受废水污染、无冷浸、质地松软肥沃的稻田养殖为宜 , 早、中、晚稻田都可养泥鳅 , 尤以中稻和一季晚稻增产幅度大 。种植的水稻应是矮秆、不倒伏、抗病力强的品种 。
2、鱼田工程建设
稻田面积可大可小 , 田埂应加高加固夯实 , 高度以45~66cm为宜 , 防逃设施要好 , 最好用塑料膜或木板、石板、网片等贴于埂的内侧 , 下端埋入硬泥中 。进排水口要设拦鱼设备 , 防止泥鳅钻逃和野杂鱼污物进入;可用规格为宽90cm、高45cm用竹篾类纺织成孔隙为2mm的拱形栏栅 , 既不会使鱼外逃 , 又增加了进水面积 , 有利于控制养鱼稻田的水位 , 免致大雨漫埂 。禾苗返青后 , 将稻田田角的稻株移栽在同田的其他行中或另田定植 , 腾出空地开挖鱼沟 , 小田开“田”形 , 大田可在田边开鱼沟 , 再在田中开“井”形鱼沟;沟宽33cm , 深26cm或至硬度层 , 沟的交叉处开长100cm、宽66cm、深75~100cm的鱼溜 , 以供泥鳅在晒田时栖避;要做到沟沟相通、沟溜相连 , 沟溜面积占稻田面的5%~10% 。
3、泥鳅的放养和饲养管理
3.1放养殖密度:一般每亩稻田放养尾重25g的小泥鳅60~120kg , 或亩放3cm以上泥鳅鱼种2-3万尾左右 。不投饲料的粗放养殖 , 放养数量则相应减少 。
3.2饲养管理:施足基肥、培肥水质、繁育饵料生物 。方法是在沟溜中用干燥或新鲜牛粪、猪粪、鸡粪、稻草和米糠等混合铺10~15cm厚 , 再盖一层泥土 。当稻田水中浮游生物多 , 对泥鳅鱼种生长有利时 , 即可放养泥鳅鱼种 。
泥鳅在稻田中主要摄食水蚤、蚯蚓、摇蚊幼虫等 , 施肥能促使天然饵料生长 , 较投饵经济有效;施肥应先发酵 , 少量多次使用 , 水质太肥则不施 。放养密度高的稻田 , 应加投豆浆、面粉、米糠、豆渣、麦麸、青菜碎叶、蚯蚓、蝇蛆或鱼用配合饲料 。
投饲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 , 日投量为泥鳅体重的5% , 并根据吃食情况增减 。要设几个固定的投饵点 , 以减少饵料浪费和便于观察 。
4、病害的防治及管理
放养鳅苗前10天 , 每亩用生石灰20kg化浆全田遍洒消毒;鳅苗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后入田;养殖过程中每隔1个月左右用漂白粉1mg/kg浓度遍洒1次 。
稻谷增产鱼丰收的关键是鱼不逃走水不干涸 。平时的田间管理 , 完全按水稻生产的常规要求进行 , 但除草不能频繁 , 必要时除1次即可 。水深保持3~5cm为好 , 特别在大雨时要防止洪水漫埂 , 注重田埂或栏栅周围出现漏洞 。要勤观察 ,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养泥鳅田对施基肥和农家肥无特殊要求 , 氨水只作基肥;若要用尿素、硫酸铵等作追肥 , 则应少量多次进行 , 要控制用量 , 每亩每次使用尿素4~5kg或硫酸铵5~7kg 。一次施半块田 , 并要注意不要直接撒在鱼沟和鱼溜内 。
水稻出现病害时 , 应选用高效低毒农药 。并按常规剂量使用 , 切忌任意加大用量 , 要禁用除草药剂 。从安全上考虑 , 施药前要加深田水6~9cm 。粉剂宜在早晨带露水时施用 , 水剂宜在晴天露水干后喷施 , 要尽量喷洒在稻禾的叶面上 , 避免粉、液直接喷入水中 。
5、收获
可用鳝鱼笼张捕 , 或者在割稻前 , 当田水放干后 , 泥鳅聚集到鱼溜中时 , 用抄网捕捞 。钻入鱼溜周围泥中和底泥中的泥鳅 , 用农具翻挖捕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