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X硬盘分区简介( 二 )


1 - change `1" partition
2 - change `2" partition
3 - change `3" partition
4 - change `4" partition
5 - change `5" partition
6 - change `6" partition
7 - change `7" partition
select - select a predefined table
modify - modify a predefined partition table
name - name the current table
print - display the current table
label - write partition map and label to the disk
! - execute , then return
quit
partition>
OK,到这里,我们的目的也达到了,这些信息应该很清楚的证明了:Solaris下,一个磁盘包含8个分区,标记为0-7 。后面的仍然是一些可以用到的命令,这些命令的具体含义,大家可以看命令后面的英文介绍,至于怎么使用,以后再说 。下面我们将进入今天的重点 。
向一块硬盘写入数据之前,首先需要将其分区和格式化,这个过程一般可以分为3个步骤:
1. 物理格式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低级格式化(Low-Level Formatting,LLF);
2. 分区;
3. 逻辑格式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高级格式化(High-Level Formatting,HLF)
低级格式化的时候,硬盘被分成若干个磁道,这些磁道又被分成若干个扇区,每个扇区填充了随机数据 。几乎所有的硬盘在出厂前都已经被低级格式化过,所以,用户只要对硬盘进行下面两个步骤(分区和逻辑格式化)就可以了 。
分区的动作将硬盘分成几个部分,成为分区或者是分片(注意:前面的“分区”是动词,后面的是名词哦) 。每个分区/分片由若干个柱面组成 。绝大多数下,Solaris中的一个硬盘分区对应一个文件系统 。一个分区不能包含多个文件系统;同样,一个文件系统也不能跨越多个分区 。Solaris中,对硬盘进行分区,就是使用我们开始的时候使用过的format命令 。
当Solaris进行高级格式化的时候,将每个分区分成许多柱面组,每个柱面组包括了几个连续的柱面 。文件系统在这些柱面组中建立文件和目录,并尽量将同一个文件的数据保存在同一个柱面组中 。这样的机制能够保证磁头读取数据的时候移动最少,从而加快数据的读取速度 。Solaris中使用newfs命令来实现高级格式化,默认的文件系统是UNIX文件系统(UFS:Unix File System),它使用下列类型的块:
1. 引导块:存储系统启动时所需的信息
2. 超级块:存储文件系统信息
3. 索引节点(i节点):存储文件系统中的单个文件信息
4. 存储块/数据块:存储文件数据
下面来详细介绍一下这几种类型的块 。

引导块:
引导块存储系统启动时所需的信息 。引导块总是位于硬盘的第一个柱面组,占用分区的前8KB 。

超级块:
超级块存储文件系统信息,它包含了下列信息:
1. 文件系统中总块数(文件系统大小)
2. 文件系统中数据块的数目
3. 索引节点的数目
4. 柱面组的数目
5. 块的大小
6. 磁盘碎片的大小
7. 空闲块的个数
8. 空闲的索引节点的个数
超级块对文件系统及其重要,所以Solairs系统采用多个备份来确保它的安全 。偶尔,当没有正常关闭系统或硬盘出现故障的时候,会造成默认超级块不能正确读取或者是和其备份的超级块不一致 。这时,就需要进行修复工作 。通常在重新启动系统的时候,系统会调用fsck命令来自动完成 。当fsck发现默认的超级块已经损坏而且无法自动修复的时候,会提示用户手动进行修复 。
手动进行修复的时候,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 以单用户的身份进入系统,例如在PROM的模式下(即ok状态下)用命令boot -s可进入单用户模式,或者在系统中sync;sync;sync;init 0也可进入单用户模式(至于什么是单用户模式,以后会详细介绍)
2. 如果损坏的文件已经安装到文件树中,可以进入另一个目录,然后将损坏的文件系统卸载,例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