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二 )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 , 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 , 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 , 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 , 整个夏天不头痛 。
04、卦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 , 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 , 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 , 剪为虎形或剪为小虎 , 贴以艾叶 , 妇人争相佩带 , 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 , 插于门楣 , 有驱鬼祛贵之神效 。
05、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 , 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 , 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 外包以丝布 , 清香四溢 ,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 , 作各种不同形状 , 结成一串 , 形形色色 , 玲珑夺目 。
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 , 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 , 象征着鸟语花香 , 万事如意 , 夫妻恩爱 , 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 , 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 , 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 , 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 , 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 , 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 , 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
06、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 , 以酒洒喷 。《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 , 生在水边 , 地下有淡红色根茎 , 叶子形状像剑 , 肉穗花序 。根茎可做香料 , 也可入药)或镂或屑 , 以冷酒 。”蒲酒味芳香 , 有爽口之感 , 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
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 , 辟邪解毒 , 用酒染额胸手足心 , 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 。又以洒墙壁门窗 , 以避毒虫 。”此俗流传较广 。
至今 , 如广西宾阳 , 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 , 包括雄黄、朱耒、柏子 , 桃仁、蒲片、艾叶等 , 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 , 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 , 以驱毒虫 , 求小儿平安 。
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 , 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 , 以用虎辟邪 。这些活动 , 从卫生角度来看 , 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 , 饮蒲洒也颇有益 。
07、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 , 也作装饰品 。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 , 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风俗通》云:“虎者阳物 , 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 , ……亦辟恶” 。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 , 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 。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 , 或剪彩为虎 , 粘以艾叶 , 佩戴于发际身畔 。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
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 , 至有如黑豆大者 , 或剪彩为小虎 , 粘艾叶以戴之 。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 , 晓驾祥云七宝车’ 。”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 , 闺阁中之巧者 , 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 , 悬于钗头 , 或系于小儿之背 , 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 , 即此意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