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腮病的诊断( 二 )



防治方法 防止变水和有毒物质的产生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而治疗也应该针对这两个原因 。第一种情况,“糊腮”发生后,要及时了解“糊腮”情况,了解水变程度 。轻者消毒、换水、重新培水即可,重者应该首先强力增氧,投放增氧剂,2小时后,施放杀虫剂,第二天换水30%,再培水 。第二种情况,在换水或投放解毒剂的同时,投喂添加维生素C和抗菌的药饵,连续5天 。

三、烂腮病

症状 鳃丝呈灰色、黑色,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坏死的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病虾整个鳃部发黑、肿胀、鳃丝腐烂,软骨外露,有污泥 。严重的边缘缺损,个别有白色絮状物,多发于规格6cm以上的对虾 。
 
发生原因 病原是弧菌、气单胞杆菌 。病因有:虾池底有机物多,污染严重,消毒清淤不彻底;放养密度过大,过剩的饵料和大量的对虾代谢物使水体环境恶化;虾苗质量差,虾苗近亲繁殖,虾本身的抵抗力减弱;环境变化太快,造成虾大量蜕壳或受伤,使虾成为病菌易感体;虾塘之间隔离不够严格,造成病菌感染等 。每次暴雨或寒潮后都是对虾发病的高峰期,其它的几种腮病都可继发细菌感染转变为烂腮病 。

防治方法 投放健康虾苗,精准投喂,保持水质、底质优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治疗方法是,首先停食2次,然后增加溶解氧含量,投放消毒剂;有寄生虫的应先杀虫一次,次日再消毒,烂腮严重者,隔日再次消毒一次 。第二天换水或投放水质、底质净化剂 。在消毒、杀虫、净水的同时,投喂抗菌和免疫药饵,连续5 天 。抗菌药物的选用最好提前进行药敏试验,使药物具有针对性 。投放消毒剂时应该注意不要造成浮游植物的大量死亡,并注意进行立体消毒,以提高消毒效果,消毒后三天还要注意调整藻相和菌相,使之平衡 。

四、绿腮病

症状 对虾腮部肿胀呈现绿色,轻者腮丝呈绿斑,重者虾体也呈绿色 。

发生原因 是因水质清瘦,底栖绿藻和底栖裸藻大量繁殖,并附着在对虾腮丝和体外而成 。危害是阻碍对虾呼吸,影响对虾生长 。

防治方法 适当肥水并保持一定的水色,即可预防本症发生 。轻者可直接进有优良藻类的水并投放速效肥水素,重者可先使用茶麸促虾脱壳,再引进优良藻类的水和肥水 。

五、黄腮病

症状 对虾腮部呈土黄色而名,头胸部两侧肿大、鳃丝水肿 。

发生原因 弧菌、假单胞菌、丝状细菌感染和硅藻附生是本病发生主要原因 。细菌感染多发生在暴雨后,丝状细菌感染多发生在养殖密度大、有机质多的池塘,硅藻附生多发生在水质清瘦池塘 。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形成烂腮病 。

防治方法 定期消毒,保持水质、底质优良和一定的肥度是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是,由细菌感染时,使用刺激性的小的速效消毒剂及时消毒池水,控制致病菌的数量,3天后投放生物制剂并适当肥水,同时在停食2次后,投喂抗菌药饵5天;由丝状细菌感染时,使用净水剂降低有机质含量,然后使用螯合铜或中药控制真菌的繁殖,同时投喂抗菌和免疫药饵,由硅藻附生时,其措施同绿腮病 。

六、红腮病

症状 腮部呈浅红色,无附着物,稍肿,头胸甲大,腹部瘦小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鳃部有树枝状的红色素,病症越重,颜色越变深 。轻者仅活力较差,但仍能正常摄食,重者则发展为虫腮、烂腮 。

发生原因 长期缺氧或体弱抵抗力差并在鳃部组织受损的情况下,受到细菌的二次感染,使鳃部红色素扩张而变红 。

防治方法 迅速增氧;加喂优质鲜活饵料,并在配合饵料中拌入氟苯尼考,用量是39/kg,每天二次,连喂5天;用0.4ppm溴氯海因消毒水体一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