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履虫( 三 )


大草履虫因为其个体较大,结构典型、繁殖快、观察方便、容易采集培养,因此一般用它作为研究细胞遗传的好材料 。多年来,遗传学科学家已经用它研究了细胞质遗传、细胞质和细胞核在遗传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类型的转变等,取得了不少科学成果 。随着科学的发展,还发现了它在医学方面的许多重要价值,例如用它的水溶性提取物,可以较准确地诊断消化系统的癌症和乳腺癌等疾病
种群分类
草履虫属于纤毛纲,膜口目,草履虫科,世界上已经报导过的草履虫有22种,我国常见种至少有下述几种:
1、大草履虫又叫尾草履虫,长180—280微米,后端圆锥形,锥顶角度约45至60度 。两个伸缩泡均有收集管 。有小核一个,致密型,椭圆形 。生活在有机质较多的死水或缓流中 。
2、双小核草履虫长80-170微米,形似尾草履虫,但后部较前部更宽,后端锥形,顶角近90度 。有伸缩泡两个,收集管较短 。有两个小核,很小,泡型 。生活环境和尾草履虫相同 。
3、多小核草履虫长180—310微米,形似尾草履虫,有时有三个伸缩泡 。小核泡型,有3—12个 。生活环境和尾草履虫相同 。
4、绿草履虫体长80—150微米 。细胞质内有绿藻共生,在见光处培养后通体呈绿色 。小核一个,致密型 。生活在清水池塘 。
5、放毒型草履虫草履虫中有一些品系可以产生一种毒素(草履虫素),这种毒素可杀死其他品系的草履虫,而对自身却无害 。于是将能产生毒素的品系称为放毒型草履虫;将可被杀死的品系称为敏感型草履虫,该品系不能产生草履虫素 。放毒型草履虫所以能产生毒素,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在它的细胞质中含有一种称为卡巴粒的特殊颗粒,卡巴粒的直径约0.2微米,长约1~5微米,含有DNA、RNA、蛋白质、糖类等,现已公认是一种内共生体 。它可进行自我复制和发生突变,每个细胞中的卡巴粒数目可从几个到几百个,草履虫素就是由卡巴粒控制产生的 。另一个因素是在它的细胞核中含有显性基因K,当核基因K和卡巴粒共存于一个细胞内,该草履虫就能产生毒素,可见放毒是由卡巴粒和显性基因K共同决定的 。卡巴粒必须在K基因作用下才能复制,只有核基因K而无卡巴粒的草履虫是不能产生毒素的,因为核基因K不能在原先无卡巴粒的情况下重新产生卡巴粒 。只有卡巴粒而无核基因K的草履虫开始时虽然也能放毒,但由于细胞不断分裂而卡巴粒不能复制,卡巴粒也就越来越少,最后(大约经历5~8代)就变成无卡巴粒的敏感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