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
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
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 。聃是老子的字 。
44、之徒:这类 。
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
46、不必:不一定 。
47、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 。攻:学习、研究 。
4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 。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
49、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乐》已失传,此为古说 。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 。通:普遍 。
50、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 。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于:被 。
51、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 。嘉:赞许,嘉奖 。
52、贻(yí):赠送,赠予 。
《师说》赏析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 。
文章开头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师道: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以谁为师) 。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
从“解惑”(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出发,推论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无惑,惑则必从师的道理;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因此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一段,层层顶接,逻辑严密,概括精炼,一气呵成,在全文中是一个纲领 。这一段的“立”,是为了下文的“破” 。
一开头郑重揭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 。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 。
接着,就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 。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 。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 。由于对比的鲜明突出,作者的这种贬抑之辞便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 。
《师说》创作背景《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
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
推荐阅读
- IE的背景框原来也可以DIY
- 印刷商标洗水唛的常用材料有哪些
- 苏眉的意思是什么
- u盘连接电脑看不到盘符怎么办?解决U盘连接电脑不显示盘符的教程
- 梅雨的梅是哪个梅
- 送葱是什么意思
- 钓罗非鱼技巧
- 苏州哪里的烧麦好吃
- 计提法定盈余公积的依据是什么
- 望其旗靡的靡是什么意思 望其旗靡中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