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樱花的古诗词 赞美樱花的古诗四句( 二 )


这样春天的白绿,在阳光里,比所谓松顶堆雪,更有一种清新洁净的感觉 。如果松雪是老人,那么杨柳梨花无疑是仙女 。
我们喜爱一切在成长的清新,因为这意味着活力 。
古代城市农村的活力也在于,植被果树茂密,显示这里经济不错,游人众多,有流量有生机 。
这是一个富庶安逸的郡城 。
“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誇 。
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 。
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 。
幽栖虽自适,交友在京华 。”唐末·郑谷《旅寓洛南村舍(870年)》
这是陕西洛南,这里有秦岭山脉和洛水,北方的山林地带 。
真正是幽居的好地方 。他应该是中进士后不久分配在这里做县尉,相当于下基层锻炼一段时间,熟悉基层农业,这是唐宋几乎每个进士的必修课 。
在这里快到清明节,乡村也有游戏,两棵树挂起绳子,就可以做一个秋千架,这和城市的红色木头定制的豪门秋千比,肯定是简陋些,但是自然有山野孩子们玩耍的那种矫健无拘 。另外唐朝立秋千架,也和唐朝尚武有关 。连乡村都设置秋千,健体强身,保家卫国,应该是深入民间的 。
郑谷这首诗写得也极其清新,反正他在这里蹲点,就是客人,不需要太努力,反而写出了和他家乡江西以及京师不一样的地方 。
天气阴沉,所以柳絮因为阳光的原因,还没有大面积飘花,但是夜晚这里可爱,因为梨花树在夜晚别有洁白 。
这倒不是他最先发现的,很早有人就知道梨花在夜晚的美丽,尤其大面积梨花开花,如同夜雪,不需要蜡烛就可以看到那种纯净的花光,伴随芬芳 。
他的这句诗美,也在于写出乡村梨花,尤其是北方山区梨花在夜晚的独特 。
那可比京城大气野气多了 。
但是郑谷肯定是不适应的 。这里过于宁静悠闲,哪里赶得上此时京城里,和朋友们一起登高近水,快乐游玩那种狂欢呢?
大约某些时候,他也觉得自己是丢在深山旮旯里的一树梨花吧 。
梨花基本是清明的标配,只是看你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梨花 。
至少郑谷的这首,让我遥想北方山村里梨花那种野气 。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北宋·苏轼《和孔密州五绝其三东栏梨花(1077年)》
41岁苏轼,此年清明节是在徐州,而他在密州呆过三年,官衙中的一草一木他都熟悉,尤其喜欢的是官衙中东边的两棵梨花,没准还是他亲手移植 。
唐宋的地方官僚,都有这点好,到一个地方做官,不但绿化城市,更会绿化官衙,自己任上舒服,也给后来者,留下一片绿荫 。当然有感激的官僚会懂得前任的苦心,当然肯定也会有人走茶凉的那种,这是人生百态,各自修为 。
但是继任密州知州的,恰恰是苏轼的官场朋友,他们一个走一个接任,也没有断掉联系,比如孔宗翰,就一直和苏轼保持着诗信的联系 。
这应该是苏轼接到孔宗翰的诗信之后的回信 。
三年前,他苏轼是将一个蝗灾旱灾不断,贫瘠的县城,打造成富庶安乐的田园 。想必为了抗旱,县城里种满了柳树和经济作物梨树 。
他接到孔宗翰的信后,思绪立马飘回密州 。
密州的清明节,梨花满城,柳絮飞舞,那是他苦心打造的清明世界 。
尤其是官衙内的两棵梨树,此时正在开花吧 。苏轼在这里,日夜操劳,晚上闻过梨花的香气 。
但是时间过得真快 。那官衙内两棵梨花还在,他已经不在了,无法看见梨花在清明节盛开的那种花雪清明 。
这首诗为什么被很多人喜欢呢?
一,肯定是有岁月流逝之感,人生百年,你能说,你能过无数的清明节吗?你年年都可以看到梨花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