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不称帝之谜,多尔衮一生为何没当上皇帝?( 三 )


随后,英王阿济格与豫王多铎提议多尔衮继位,多尔衮沉吟不语,未置可否 。多铎即声称:“你若不愿意,就立我为帝 。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遗诏里的 。”
多尔衮迅即反驳道:“太祖遗诏里也提到了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个人 。”这种情形表明,努尔哈赤死前,可能至少在口头上确曾有过遗诏 。多尔衮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在反驳多铎的同时,顺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选人之列 。
于是,多铎提议:“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长,当立礼亲王代善 。”
代善表示:“睿亲王多尔衮如果同意继位,当然是国家之福 。既然他不愿意,就应该立皇子 。豪格是皇长子,应该立他 。”代善也够狠,仿佛不经意之间,便堵死了多尔衮的路 。
豪格说:“我福小德薄,不配担当大任 。”然后,豪格离开了会场 。
这时,两黄旗拥戴皇子的大臣们佩剑上前,说:“我们这些人食于帝,衣于帝,皇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与天同大 。若不立皇帝的儿子,我们宁愿跟随皇帝于地下 。”
见此情形,代善说:“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时,我都不参与国家大事,现在哪里还能过问这么大的事?”随即起身离开了会场 。阿济格见多尔衮已经继位无望,也跟在代善后面走掉了 。
留在会场中的多铎不再讲话,一直在观望中的济尔哈朗更是一言不发 。多尔衮则当机立断地表态说:“你们说的有道理,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没有这个意思,就应该立皇九子福临为帝 。他年纪小,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等他成年之后,我们即行归政 。”
多尔衮的提议,显然满足了多数人的意愿,立即获得通过 。大家按照惯例共同盟誓,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效忠皇帝,绝无异心云云 。
这一段过程,在清代官方史书上失载,所以在《清实录》、《清史稿》中均无从查考 。有一位朝鲜人质写的秘密报告留下了这次推举会议的记载 。这位人质是朝鲜国王的世子,他在滞留沈阳期间,颇受满清王公贝勒们的礼遇,交游十分广泛,了解许多大清朝高层的秘辛,并不定期地撰写“秘密状启”报告给本国政府 。其作用类似我们今天密级很高的内参、情况简报或间谍收集的情报 。他曾经参加了皇太极的丧礼,上述事迹便保留在此人留下的《沈馆录》一书卷六“沈阳状启”中,应该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有一种说法,认定当时推举福临的人是济尔哈朗,而不是多尔衮 。不知此说从何而来,想必不是信口一说 。
多尔衮出人意料地推举出一个六岁的孩子继承皇位,显然与游牧渔猎部族国家政治权力传承中的深层精神不符 。因此,王公贝勒们盟誓之前,镇国公艾度礼便表示“二王强迫我们盟誓,我心里实在不服,不过是表面顺从,主人年纪太小,我觉得很不爽”,“二王掌握权力,也不合我心意” 。然后,在盟誓之前,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焚告上天 。(《清世祖实录》卷五,顺治元年五月癸未 。)
另外两个人也对这一结果感到不满,开始出来活动,试图推翻既成事实 。这两个人一个是代善的儿子硕托,一个是萨哈廉的儿子即代善的孙子阿达礼 。他们二人在诸王公贝勒已经对天盟誓,但小皇帝福临还没有举行仪式登基之时,动员大家推翻成议,拥戴多尔衮 。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是代善出面,告发自己的一子一孙违反誓约,最后,二人被毫不容情地处死 。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是被逼无奈还是大义灭亲,代善在付出惨痛代价的情况下,又一次发挥了安全阀与稳定器的作用,其凛然不可侵犯的警世作用应该是巨大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