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左西替利嗪怎么读 西替利嗪怎么读( 二 )


千年帝都——牡丹洛阳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提起洛阳的市花牡丹,不由得让人想起国色天香 , 富贵吉祥,想起了这座千年帝都的繁盛与荣光 。牡丹种植始于隋盛于唐,自隋炀帝“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开始 , 牡丹在洛阳广泛种植 。据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自唐武则天后,洛阳牡丹始盛” 。又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当时洛阳有个名为宋单父的花师,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种植牡丹一万多株,变色千种,各不相同 。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可见一斑 。
“洛阳地脉花最宜 , 牡丹尤为天下奇” 。作为帝王之都、牡丹之城的洛阳,是唐朝的东都,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散发着浓厚的帝王之气 。洛阳牡丹,雍容华贵 , 艳极无双,象征着唐朝的富贵繁华,因此牡丹的审美文化也迅速发展,关于牡丹的诗作、画作、文章、著述源源不断 。仅诗作而言,有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王建的“秦陇州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 , 白居易的“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等 。
一座城,不只是一座具象的建筑群,一旦融入历史文化的血脉,就成了一种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 。“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
洛水之滨,曹植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初唐四杰在此雅集聚会,引领大唐文化走向繁荣昌盛;龙门之畔,青山隐隐,绿水潺潺,风华绝代的牡丹向着那尊千年的佛像诉说着辉煌而坎坷的从前 。而如今,牡丹依旧在春天开得妖娆多姿,芬芳无际 。牡丹,承载了洛阳人过往历史的记忆,同时寓意着洛阳人对于未来的向往与期盼 。
往事不可追,来日犹可寻 。洛阳正昂首阔步地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将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自然之美与富贵、繁荣、兴盛的文化内蕴结合起来,让这座千年帝都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与风采 。
汉魏故都——莲城许昌
“莲,花之君子者也” 。许昌因市花为莲,又称“莲城” 。历史上的许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 。颍河穿境而过,既在颍阴,又处颍阳,阴阳和谐 。1800年前,曹操在此“奉天子以令不臣” , 许下屯田,穿渠灌溉 , 开漕运粮 。今日之运粮河、饮马河、灞陵河,仍依稀流淌着当年的水韵,十里护城河依旧荷花满池 。
北宋定都开封之后 , 许昌直属京城,加之气候适宜,风景秀丽,城市繁华,商贾兴旺 , 古迹众多,许多文人墨客如周敦颐、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颢、朱熹、梅尧臣等等,在此安居讲学、风云聚会、填词作赋、著书立说 。
欧阳修在许昌留下了“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的诗句 。苏轼在许昌赋诗“西湖小雨晴,滟滟春渠长” 。苏辙长期在许昌居住 。《永乐大典》载有:“观荷亭畔花仍发,思故台前草自青” , 记录了当时许昌荷花盛放,思故台前绿草盈盈的景象 。如今,古人在小西湖畔,亭台楼榭中吟诗做对、豪饮畅谈的踪迹已去,唯有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历经千载流芳于今 。从这个意义上讲,荷花正是许昌千百年历史沧桑巨变的见证 。
许昌人喜爱莲花,视之如珍宝,甚至给女儿起名也常有爱莲之意,如“越调皇后”毛爱莲 。当你在许都大剧院观看豫剧《七品青莲》,或聆听“莲城清风大讲堂”,淳淳的乡音、郁郁的乡韵、浓浓的乡情早已植根于许昌人的血脉之中 。当你行走在莲城大道,就会被一派新时代的繁华所吸引,也会被一种淡然和安宁所感染 。当你融入许昌,你会被许昌人正直、朴实、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莲的一生,从“清塘引水下藕根”,到“小荷才露尖尖角” , 到“菡萏发荷花”,到“接天莲叶无穷碧”,再到“荷尽已无擎雨盖” 。一生从盛开到零落 , 变成泥下的藕,花开花落都是那样的朴实自然,像许昌人一样,无怨无悔,平凡生活,无私奉献,辛勤劳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