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点:中考常考的四个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中考必考的一个考点 。文言虚词因为用法很多,不容易掌握,每年本题的得分率不是很高,文言虚词可以说是一个难点 。本文对中考常考的四个文言虚词入手 , 做一个专门的讲析 , 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
中考常考的四个虚词分别是“以”“之”“而”“其” , 下面咱们一一讲析 。
一、常考文言虚词一:“以”
“以”的用法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介词,一类是连词 , 一类是动词 。
(一)当介词用,分为四种情况 。
①拿、把、用 。如“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解释成“拿”,“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中的“以”解释成“把” 。
②凭借、依靠 。如“何以战”中的“以”解释成“凭借”“依靠”,再如“以君之力”的“以”解释成“凭借”“依靠” 。
③按照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以”都解释成“按照” 。
④因为 。如“徒以有先生也”“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都解释成“因为” 。
(二)当连词用 , 分为三种情况 。
①来 , 用来 。“以光先帝遗德”中的“以”解释成“来”“用来” 。
②以致 。如“以塞忠谏之路也”中的“以”解释成“以致” 。
③相当于“而” 。如“卷石底以出”中的“以” 。
(三)当动词用 , 解释成“认为”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解释成“认为” 。
考题再现:下列句子中 , “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15中考
例句: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A、以君之力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卷石底以出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解析:例句“以”的用法是介词 , 解释成“拿、把、用” 。A项“以”的用法是介词,解释成“凭借、依靠” 。B项“以”的用法是连词,相当于“而” 。C项“以”的用法是介词 , 解释成“拿、把、用” 。D项“以”的用法是连词 , 解释成“来,用来” 。所以本题选C项 。
考题再现: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19中考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
D.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解析:例句“以”的用法是介词,解释成“按照” 。A项“以”的用法也是介词,解释成“按照” 。B项“以”的用法是介词,解释成“因为” 。C项“以”的用法是介词,解释成“拿、把、用” 。D项“以”的用法是连词,相当于“而” 。所以本题选A项 。
二、常考文言虚词二:“之”
“之”的用法可以分为三大类:代词、助词、动词 。
(一)当代词用,可以代人,解释成“他”“他们”“它”“它们”;可以代事,解释成“这件事”;可以当指示代词,解释成“这” 。
如:“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中的“之”代人,解释成“他们”;“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之”代物,解释成“它们”;“嘱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之”代事,解释成“这件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中的“之”当指示代词 , 解释成“这” 。
(二)当助词 , 分别是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音节助词,补足音节 , 不译 。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览物之情”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解释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是结构助词 ,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之”是音节助词,补足音节,不译;如“何陋之有”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
推荐阅读
-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前一句是什么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上一句是什么
-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下一句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下一句是 人生易老天难老
- 早安温馨句子 正能量 早安温馨句子
- 煮熟的鸭子飞了下一句应该怎么讲 煮熟的鸭子飞了
- 轻诺必寡信,下一句是什么 轻诺必寡信出自哪里
- 以身相许后一句 以身相许下一句神回复
- 可怜九月初三夜的下一句是什么 可怜九月初三夜的下一句
- 白云深处有人家的上一句是什么诗 白云深处有人家的上一句
- 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下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