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无银三百两是成语吗 此地无银三百两( 二 )


此地无银三百两是成语吗 此地无银三百两


吕留良历经明清两朝,在吕留良年少时期亲身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 , 所以经常将自己视为“明末遗少”,抬高自己的威信与地位,还曾经为了“反清复明”将自家的家财全部散尽 。
我们如此看的话吕留良应该是对大明忠心耿耿的,但很讽刺的是吕留良居然参加了1659年的科举考试,而且还考中了秀才,要知道1659年是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一个对大明忠心耿耿的人居然参加了大清举行的科举考试,是不是很讽刺呢?
如此看的话吕留良也算不得忠心,之后又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并没有中举,只是停留在了秀才 。或许是受了刺激,吕留良开始下定决心不再入仕途,开始开设学馆收徒弟,并且潜心研究自己的著作,在当时还是比较有名气的 , 被人们尊称为“东海夫子” 。
到了吕留良晚年的时候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浙江的官员多次举荐吕留良参加博学鸿儒科 , 但是吕留良说什么都不肯 , 后来干脆出家做起了和尚,在1683年病逝 。
02 《大义觉迷录》的由来
其实曾静在很早之前便对吕留良莫名的崇拜仰慕,在1727年的时候,曾静便让自己的得意弟子张熙前去浙江一带拜访吕留良的家人,希望能够得到吕留良留下的著作 , 有机会拜读一下 。果然张熙没有辜负曾静对他的期望 , 得到了吕留良的手稿 。
此地无银三百两是成语吗 此地无银三百两


曾静是如获至宝,反反复复地看了很多遍,感觉吕留良的的思想跟自己的不谋而合,不禁对吕留良是更加的崇拜,可以说当成了圣人一般的存在 。
时间一久 , 曾静便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光看书不实践有什么意思呢?便跟自己的弟子张熙商量想要实践得真知,便决定造反 。
要知道曾静不过是一个屡试不中的穷秀才,张熙也没有家势,想要造反谈何容易,一并没有权势,二没有兵马,岂非天方夜谭?
师徒二人便想到了岳飞的后人岳钟琪,岳钟琪是忠烈的后人,而且是汉人,而且现在还是手握重兵的川陕总督,确实对曾静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
曾静便写了一封信,让张熙带着前去西安交给岳钟琪,希望岳钟琪能加入他们一起造反 。
曾静给岳钟琪写的信中无非就是提到了三点:
满人是“蛮夷”,怎么能统治中原呢?
雍正帝残暴不仁,不仅弑父、杀兄还逼母等种种罪行;
岳钟琪你作为忠烈的后人,应该秉承先人的遗志,精忠报国 。
曾静提到的“精忠报国”无非就是忠心于已经灭亡了的大明,换句话说让岳钟琪反清复明 。
此地无银三百两是成语吗 此地无银三百两


可想而知岳钟琪看到这封信以后的心情该有多复杂:本来岳钟琪这个川陕总督就做的战战兢兢,生怕哪里有点小错误被雍正帝抓住把柄,脑袋就要不保了;曾静与张熙二人来这么一出,不就是在害自己吗?这件事情绝对不能含糊,若自己不主动向雍正帝坦白,雍正帝得知的话 , 自己的脑袋恐怕要搬家了 。
岳钟琪一番思想斗争后 , 直接让人快马加鞭将曾静的书信送到京城,雍正帝那里 。
而另一方面则是严刑拷打张熙,让张熙老实交代自己的同党 , 希望能够一网打尽 。
但是不管岳钟琪对待张熙,张熙就是不开口说话,这一点确实让人佩服;张熙虽然迂腐,不分青红皂白的相信自己的师父曾静,但是其忠心确实让人佩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