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是什么季节的南方还是北方 忽如一夜春风来是什么季节的( 五 )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戏问花门酒家翁》)
这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调的小诗,首句点题,以白描手法叙述所见 , 一位七旬老人在酒家门前沽酒 , “仍”字,让人读来心痛,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依然为生活奔忙,可见底层百姓因为战乱,生活之艰辛;次句以夸张手法,渲染老人沽酒数量之多 , 进一步反衬生活的艰难,为何卖出如此之多的酒,生活依然得不到改善,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接着笔锋陡转,展开丰富想象,以榆荚与钱币外在特征的形似作比,用轻松戏谑的语调引出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 。
关于这首诗,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 。这种解释,我们暂时搁置争论 。
这首诗,虚实结合,白描与想象巧妙运用,语言平实中见奇峭,情感既沉郁,又不失幽默诙谐 。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 , 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
首句点明行进方向,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欲到天”,既暗示此行的目的 , 又说明距离之遥远,更彰显大漠辽阔高远,仿佛天相接,给人一种接近天边的感觉;次句交代离家的时间 , 正好“月两回圆” 。月圆之夜 , 思绪立即打破空间距离,回到故乡;可是,一个从军边塞的人,却不能沉湎于无尽的思念之中,于是笔锋一转 , 又从幻想回到现实 。现实是什么?就是寻找一个宿营地,于是便有了“今夜不知何处宿”这样的设问,可是在大漠之中 , 哪里有投宿的地方呢?举目四望 , “平沙万里绝人烟”,便是最好的回答 。身处绝人烟的平沙,更加想念家的温馨,这样的结语,进一步强化了乡愁 。一首看似平淡的诗,却蕴藉这无限的思想和感情 。
风恬日暖荡春光 , 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 , 一片山花落笔床 。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山房春事二首》)
第一首是写景诗,首句总起,以“风恬日暖”渲染春光荡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次句具体落笔写春景,以“戏蝶”和“游蜂”两个意象点缀春光美好 , 一个“乱”字,进一步表现了春日的勃勃生机,而“乱入房”,不仅指外面春意绵绵,书房内也是如此,暗示诗人此时也是春意勃发 。
第三、四句摘取两个画面,继续对春意作深度着色 , 柳枝和山花象征着春天浪漫和美好,而“一片山花落笔床” , 则是大胆的想象,花落笔床,意味着笔下生花,更是妙不可言 。
这首诗,看似描写大自然的春意,实则是描写诗人的春意,在美好的春天里,与蝴蝶、游蜂为伴 , 吟诗作对,何等惬意 。
第二首诗是吊古之作,以梁园落笔,以庭树作结,一幅兴亡盛衰图景映入眼帘 。首句描写梁园衰败的景象,一是“日暮乱飞鸦”,二是“萧条三两家” 。这是诗人眼前之所见,但是,当年梁孝王在梁园设宴,招待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的情景如在眼前 。这种暗中对比,才是本诗的题旨所在 。最后,把目光落在庭前的树上,“庭树不知人去?。?春来还发旧时花” , 一种深沉的历史感跃然纸上 。树在人已去 , 春天来时,花开依旧 。这不仅是对树对花的描写,而是一种胸怀一种心态 。一个人 , 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应该抱有“春来还发旧时花”的心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