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乾隆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到底有多热( 三 )


用冰最蠢的是宋孝宗 , 直接啃冰块,结果拉了好几天稀 。《宋史》:“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 。”
04按照人类的进化速度来说,现代人虽然比古人要更加能忍受炎热,但是前后两百年,应该不会差太多 , 以现代人为例,基本到热死人的温度基本都高于45度以上,而且现在城市热岛效应 , 基本以北京当时上百万人口计算,基本热死1%左右,而以现代人推算,如果热死1%的人,基本温度不会低于50度,当然考虑到耐热的差异,自己现代人的现代化降温手段,正好抵消城市的热岛效应 , 以此推算,当时北京的温度应该不低于45度到50度,并且遭受了热浪的袭击,热浪才是最严重的问题,造成人员伤亡!
05古人形容夏天炎热最出名的一句话,是“七月流火” 。此说出自《诗经·国风》中的《七月》一诗 , 诗歌开头即是 , “七月流火 , 九月授衣”(有人认为七月流火是指天文现象,但此古语现在已被通俗形容暑热) 。老百姓喝不起一杯水的嘉定八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上)”中可以看到,这一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异常炎热,可以说是超级酷暑 。有关乾隆八年极端炎热记录 , 在所涉地的史志上均有记录,其中就有来自山西浮山的县志记载 。
“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 , 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这是乾隆年间《浮山县志》里说的 。反映同一事件的官方记载,还有“五月苦热 , 土石皆焦,桅顶流金 , 人多热死 。”(《天津县志》)、“(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熏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高邑县志》)、“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 。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 。”(《青城县志》)……
由此可见,当时的整个华北地区完全进入“烧烤模式” 。《续东华录》中使用了“威暑”来记录当时的高温,天气热得像发了威要吃人的老虎,来势凶猛 。这一年夏天,以北京的情况最糟糕 。当时法国教士宋君荣正在北京,他在日后寄往巴黎的目击报告中写道:“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7月13日以来炎热已难以忍受 , 而且许多穷人和胖人死去的景况引起了普遍的惊慌” 。
当时北京总共热死多少人呢?宋君荣引用当时朝廷官员的统计称,“7月14日至25日,北京近郊和城内已有11400人死于炎热 。”实际被热死的人数当不止这些,加上其他地区,死人之众可想而知 。形势紧迫,乾隆皇帝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助措施,在北京的“街上和城门发放药物”,以减少中暑和死亡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专家的研究换算 , 乾隆八年(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 。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 , 达到了惊人的44.4℃ 。这一极端高温纪录至今未被超过,1942年,华北出现了极端高温纪录42.6℃、仍低乾隆八年1.8℃ 。
声明:本篇经验系知识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