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是哪个民族的生肖 象是哪个民族的生肖?( 二 )


保护区的大象向外扩散
4月底的西双版纳 , 正午气温逼近40℃ 。采访人员来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在高级工程师沈庆仲的带领下,走进亚洲象时常光顾的山林,这里是约80头亚洲象的栖息地 。
亚洲象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的旗舰物种,被称为“雨林生态工程师”,它们在林间伐树断藤,大树倒下、小树长起,植被得以更新 。站在保护区“野象谷”的观象平台上,采访人员看到,数米高的木栈道下方就是三岔河,典型的沟谷雨林,河岸上的象道清晰可辨 。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供图/光明图片
它们延伸向哪里,又连接何处?沈庆仲介绍,这里是勐养片区东西两片的结合部,也是大象往来的必经通道 , 从地图上看,勐养片区恰似一只蝴蝶——“蝴蝶”振动翅膀,掀起了大象扩散的“风” 。
近年的观测数据显示,随着种群数量增加 , 曾经生活在勐养片区的几个大象家族 , 有的发生分群,有的干脆离开了保护区 。前不久,有监测数据以来,野象群首次进入了玉溪市元江县,经确认是从勐养片区出走北上的“小断鼻家族” 。与此同时,亚洲象南进步伐也未停止 。去年,勐仑镇时隔四十年再次出现了亚洲象的身影,目前这群象又转移到勐腊县关累镇 。
保护区的大象为何向外扩散?在张立看来,这实际上是一种迁徙 , 食物和人为干扰是重要驱动因素 。在旱季食物短缺和栖息空间被压缩等外部压力下,大象会被迫外出寻找新的栖息地,边走边试探,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新居住点,它们可能还会回来 , 如果发现适宜栖息地,可能就长期逗留 。
然而“人象冲突”的一个普遍形式就是大象取食农作物 。“由于人类种植的粮食作物相对集中且量大,亚洲象不必通过大范围的活动就能获得足够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使得亚洲象对取食庄稼有了一定的依赖 , 大象与人类活动范围重叠度也就越来越高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说 。
智能安全预警初见成效
栖息地缩小和食物短缺,使得亚洲象频繁“造访”人类活动区无可避免 。如何有效应对“人象冲突”?当地展开了探索 。
采访人员初次见到王少宽,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01号界碑处,这位20岁出头的小伙子正跟随保护区管护局勐养管护所副所长王斌检查固定在树上的红外相机 。界碑旁就是象道,向里走几十米是大象摄取矿物质的硝塘,向外退十几步是盘山公路 。王少宽的家就在山谷中的倒淌箐村 。
王少宽在王斌的指导下检查固定在树上的红外相机 。徐谭摄/光明图片
倒淌箐村是保护区核心区外的彝族村寨,20世纪90年代,王少宽的父辈响应政策号召,从世代居住的莲花塘村搬迁出来,将原来的村寨退还保护区,留给亚洲象 。村民都知道亚洲象常在附近出没,也有人家的农田时常被大象“光顾” 。直到这两年,保护区在村口设立了亚洲象监测智能预警广播设备,才给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
倒淌箐村口的亚洲象监测智能预警广播设备 。徐谭摄/光明图片
2018年,为了更好地对离开保护区、向农田农地和村镇活动的亚洲象开展监测预警 , 西双版纳州在勐海县建立了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 。天地空防范体系的建立为群众出行、生产劳作安全提供了保障 。目前,整个西双版纳地区共设有300多台红外相机,其中200多台布设在保护区周边,像一双双眼睛紧盯亚洲象必经的通道 。经人工智能技术识别确认后,亚洲象的地理位置等信息会在西双版纳亚洲象预警系统App上自动发布 。随后,村寨和山上的预警提示广播就会响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