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 。谏官本无什么实权,看上去与“利”没有什么关系;但谏官的名声很重要,声名狼藉的谏官,不能取信于人 。以上仅一百字的篇幅,行文却周详,面面俱到,文字简洁利落 。最后以天禧、庆历、嘉祐三个年号冠头,将设置谏官、谏院题名、易版为石三件事交代得清清楚楚 。四十个字,跨越四十余年,可谓惜墨如金 。
文章起笔突兀,收笔凛然,为文章增色不少 。作者记谏院题名,落笔首句却是“古者谏无官”,不读下文,读者不知道从何说起,陡峭之笔,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收笔“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面对后人“历指其名”作不留情面的评判,人人凛然生畏 。诚如作者所言,“可不惧哉” 。
【其间相去何远哉翻译 其间相去何远哉意思】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敢于直谏,体现了不阿谀奉承,举忠斥奸,不为身谋的精神 。作者曾说自己平生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事是不能对人讲的,其廉洁奉公、以节俭为乐的品德,一直被人传颂,而这篇散文则是他这一品质的表现 。
《谏院题名记》创作背景嘉祐八年(1063年),作者为了增强谏官们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警惧感,便派人在谏院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下了所有谏官的名字,并撰《谏院题名记》记述了这件事 。
《谏院题名记》作者介绍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北)濠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 。固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尽废新法 。死后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主编有《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