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马东怼的许知远为何如此尴尬和别扭( 三 )


 
3
 
 
 
两年前 , 许知远再次回到自己创始的那家商业媒体 , 跟编辑部的采访人员开座谈会 。 在那间日常评估KPI的会议室 , 他的提问又开始别扭了——年轻人 , 你现在焦虑的是什么?
 
最后 , 只有一个同样来自北大、哲学系毕业的男采访人员回应了他 。 听上去跟许知远那种时代焦虑完全不同 , 他的焦虑是 , 昨天三里屯有人捅死了人 , 每天通勤都要路过这里 , 我现在不敢出门啊 , 怎么办?
 
会议室哈哈大笑 , 没人留心记录 , 除了许知远 。
 
在不久后发表的专栏文章里 , 许知远为这个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细节赋予了意义 。 “他在教科书、书本上建立起的中国意识 , 似乎正遭遇挑战 。 而昨天 , 三里屯光天化日、没头没脑的凶杀 , 让他陷入了极度的沮丧” , “虚幻的国家前途、个人未来、凌乱又未知的恐惧 , 交杂在一起 。 他似乎还没想好怎么表达自己内在的茫然 。 也有可能 , 这只是暂时的情绪 , 两天过后 , 当血迹被冲洗干净 , 那对可怜的夫妇被彻底遗忘后 , 一切又恢复正常” , “那个手持武士刀、憎恨美国人、不知姓名的行凶者 , 是个惊悚、难以忘怀的形象 , 它似乎戳破了关于社会、关于生活的所有幻觉” 。
 
这样的记录者是令人佩服的 。 他捕捉到了一个人的状态 , 一种当事人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状态 。 无论好坏 , 这都是他对时代的敏锐 。 在一个处处都是聪明人的世界 , 人们能用滴水不漏的聪明话化解所有提问 , 每一个流程、每一个表情都能做到精密算计 。 如果还能偶尔出现这样一个人 , 能够持续关注内心不那么安逸的那部分 , 关注别扭 , 记录别扭 , 纵然格格不入 , 倒也足够诚实 , 好像也不是一件坏事 。
 
但这样的许知远是一个好采访人员吗?恐怕不是 。 因为至少在那一天 , 他在正式刊发的文章中犯了一个事实性错误 , 写错了对方的年龄 。 更要命的是 , 这个错误是注定出现的 , 因为他压根就没去问 。 “应该是二十四五岁” , 这是他对于眼前发现的想象估值 , 然而和他生命里遇到的很多事情一样 , 他想错了 。 真实从不来自设想 , 也不应该来自设想 。
 
对他来说 , 寻找意义可能大于一切 。 这和他无休无止的拖稿习惯一样 , 都是他的坏毛病 。 但我们似乎也无法因此责怪他 , 毕竟 , 现在的他已经不是一个采访人员 。 他是一个焦虑的记录者 。 他的这次“想象”换来的是同事的调侃 , “被许老师官方减龄的男青年” 。 一旦这种“把世界套进自己的逻辑想象”的毛病再度发作 , 场面就变得失控了 。
 

被马东怼的许知远为何如此尴尬和别扭


 
不过 , 正是在数不清的尴尬场景里 , 有一个毫不打算掩饰的许知远 。 许知远挺诚实 , 他知道自己对世界怀有偏见 , 并将这一点直接写进了节目的开头 。 他也希望他所面对的人们 , 也能一样诚实 。 你可能不喜欢这样的做法 , 但这就是他 , 一贯如此 , 做采访人员的时候是这样 , 做商人的时候也没变 。 即便知道有镜头对着他 , 一切都会播放出去 , 他都没变过 。
 
俞飞鸿:“怎么还做这么一期节目呢?”
 
许知远:“被逼的啊 , 因为我们开一个不挣钱的书店 , 然后需要别的业务 , 来支持这个书店 。 ”
 
俞飞鸿:“怎么一种坚持会让你做这个 , 就在现在那么快速化的快餐年代 , 做一个纸媒的书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