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之处:
1. 《树之歌》是一首儿歌 , 主题单纯 , 内容浅显 , 重在识字 。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 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 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 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 。 、
2. 整节课过渡语衔接不够自然 , 由于时间较紧 , 准备不够充分 。
3. 学生生活常识缺乏 , 对树的分类掌握不好 。
4. 教学“松”“柏”时只知道范写、组词和强调结构 , 却忽略了让孩子在练习本上练一练 。
5. 后边关于树的名言警句由于时间紧 , 讲解不太清楚 , 如果加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效果会很好 。
改进措施:
识字习惯的养成 , 借助情境 , 立足语境 , 多元识字 。 课堂上我应按照课前预设去做 , 这样的话 , 学生识字兴趣浓厚 , 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 。 课件用儿歌的形式 , 配上精致的插图 , 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 呈现出来 , 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 。 教学过程中 , 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 , 以此导入 , 激发学生的兴趣 。 本课是一首儿歌 , 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 , 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 , 所以应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 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 , 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一棵树由一棵苗长成 。 当它还是嫩绿的苗时 , 总有毛毛虫造访 。
风也常常讥笑它 , 用手指戳着它的芽儿 。 但一棵树默默地 , 笔直地站着 , 根牢牢抓着土地 , 一点一滴地汲取着营养 , 向上伸展 。
一棵树无声地写着自己的日记 , 一天成一片叶 , 一年成一道年轮 。
树干上的每一个疙瘩都是它的眼 , 它用这些眼睛默默关注着世界 。
一朵野花的绽放 , 一只小鸟的来访 , 都是它的欣喜;一株小草的枯萎 , 一位同伴的倒下 , 都是它的悲伤 。
它将它们珍藏着——藏进那一片片绿叶 , 一圈圈轮纹中 。
春去秋来 , 它的秘密越来越多 , 也渐渐成为参天大树 。
它仍沉默 。
因为它的根并没有到达大地的最深处 , 它的枝并没有伸至天空最高处 。
于是它仍站在那儿 , 踏踏实实地生长 。 松萝挂上它的枝 , 那些柔弱的藤攀上它的身躯 。
它讨厌这些没骨头的东西 , 它们缠着它 , 打搅了它的生活 。
可树是不能动的 , 一生只能拥有脚下的一方土地 , 唯一移动的时候便是去来临之时 。
一棵树只好容忍它们在自己身上疯长 。 它依旧坚持着自己最初的信念 。
叶儿绿了黄 , 黄了便落下 , 之后又长出新叶 。
大雁在南飞 , 春天飞回来 , 秋天再迁走 。 一棵树攫着大地 , 揣着梦 , 一年一年地冥想 , 它老了 , 树皮显现出一道道龟裂的皱纹 , 叶子也一片片地落光 , 但即便这样 , 一棵树的骨架还立在那方土地上 , 直挺挺 , 不屈不挠 。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 , 一棵树终于倒下了 。 在永远的睡眠来临之前 , 它的根仍旧牢牢地抓着大地 , 似是不舍 , 似是留恋 。
雨过天晴 , 一棵树的躯干躺在山林中 , 一滴露水顺着树皮上的沟壑缓缓流下 , 最终滴落在它身下的水洼中 , 发出清亮的一声“叮咚” 。
那是一棵树最后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