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陵寝被盗,丢失的物品中有四件稀世珍宝( 三 )


清顺治年间 , 吴氏子弟 , 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之后更是珍爱之极 , “国变时”唯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
这位痴迷的藏家在临终时选择将《富春山居图》陪葬 , 所幸在已投入火中之际 , 被其侄抢出 , 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 , 断为一大一小两段 , 而且起首一段已烧去 。
18世纪30年代 , 《富春山居图》流入朝鲜裔盐商、着名的收藏家安岐之手 , 1746年 , 终于成为了乾隆皇帝的藏品 。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 , 宽33厘米 , 长636.9厘米 。它采用传统的“三远”并用构图法 , 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富春山初秋时节的迷人景色:峰峦陂陀 , 秋水长天 , 林木恬然 , 沙渚悠远 , 黄公望把富春山美丽的风光勾勒得令人心醉神迷 , 真可以说是:一峰一状 , 一树一态 , 雄秀苍茫 , 变化万端 。
难怪历代画家都把能目睹此画当作人生一大幸事呢!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 , 把它珍藏在身边 , 经常取出来欣赏 , 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 , 加盖玉玺 。
《富春山居图》这件国宝被军阀孙殿英盗出东陵后 , 颠沛流离 , 后半部分最终落在台北故宫博物馆 。前半部分“剩山图”经历了曲折的传承经历 , 1956年被浙江博物馆收藏 。
1999年 , 海峡两岸的书画家共同发起了圆合《富春山居图》的活动 , 他们相聚在风景如画的富春江畔 , 依照古代摹本 , 共同挥毫 , 临摹了长约65厘米、在“焚画殉葬”中被烧毁的那截画卷 , 并与各自事先临摹好的《富春山居图》前、后卷连接在了一起 , 分隔在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终于圆合了 。
四、缂丝陀罗尼经被
《清会典》中对于皇帝、皇后、太子等葬礼的规制都有明确规定 。只有亲王以上死后才能覆盖陀罗尼经被 , 而对于经被花纹和颜色的规定更加详细 。

乾隆陵寝被盗,丢失的物品中有四件稀世珍宝


“缂丝陀罗尼经被”(简称经被)是清代皇帝、皇后等皇族葬祭专用的佛教用品 , 从质地、颜色和数量上严格分为六个等级 , 而这件由藏羚羊羊绒、獐子绒和真丝混合缂丝而成的经被属于最高等级 , 据传为西藏活佛敬贡给乾隆皇帝专用 , 用于覆盖其遗体以超度亡灵 , 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 文物价值非同一般 。
这件缂丝陀罗尼经被长2米 , 宽1.38米 , 呈古铜色 。其上共有四种文字 。主体是一座佛塔 , 塔内缂满梵文陀罗尼经经文 , 塔周围有精美繁复的花纹 。
该件宝物目前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意外最初发现 。据了解 , 此件拍品最初是被藏于一件清末黄缎子袈裟中 , 被一位业余藏家以9万元将其买下后 , 才在袈裟之中发现了它 。在2008年、2010年的两次拍卖会上分别以6550万元、1.3亿元成交 , 可谓捡了大漏!
只有皇帝才能用正黄色 , 而皇后只能用明黄色 。陀罗尼经被是佛教密宗的宗教用品 , 相传将它覆盖在死者身上 , 可以令死者得到超度 , 该墓葬形式最早起源于元代 。
被称为织中圣品的“缂丝”是我国业已失传的高级丝绸艺术品 , 因织造难度大 , 一件像样的织物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 , 其珍贵性被称为“一寸缂丝一寸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