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红楼却人去楼空初二作文

梦回红楼却人去楼空初二作文
【梦回红楼却人去楼空初二作文】 从古至今 , 唯有中国史蕴藏奥妙 , 唯有中国字源远流长 , 唯有中国画刚柔并济 , 唯有中国话抑扬顿挫 , 唯有中国人坚强不屈 。 《石头记》正是它们完美的结合 。
曹雪芹出身败落的贵族家庭 , 他的童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 后来 , 家族的败落让他尝尽了世态炎凉 。 但是曹雪芹却在穷困潦倒中站了起来 , 倾尽心力 , 呕心沥血 , 编写了《石头记》这部经典巨着 。
《石头记》经过岁月的变迁 , 已斑驳不堪 。 可是 , 在那厚重、因岁月而黄皱的书中 , 渗透出一股神秘感 , 吸引着那么多人 。 如今 , 这本古书早已更名改姓 , 家喻户晓了 。 时光在流逝 , 但并没有改变它的本色 。 字里行间 , 散发出浓郁的古朴气息 。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故事为线索 , 揭露出封建社会的罪恶 。 黛玉本是绛珠仙草 , 为报答灌溉之恩而下凡;宝玉本是神瑛侍者 , 因动凡心而下世为人 。 这本是木石前盟 , 可世俗偏不容 , 夹了个金玉良缘 , 打破这对苦命鸳鸯 。 可悲 , 可叹!同时 , 贾家四春的“原应叹息”也预示了本书悲剧的感情基调 。 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悲剧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的现实生活内容 , 揭示了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 。 宝黛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 , 闪烁着初步民主主义精神 。 而这些 , 正是《红楼梦》的博大精深所在 。
在这出悲剧中 , 林妹妹是最大的受害者 。 她那柔弱的身子——风吹吹就坏了的“美人灯” , 怎能耐得住这酷暑严寒 。 “玉带林中挂”的林黛玉一声凄美 , 被曹雪芹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 她悲则吾悲 , 她喜则吾喜 。 黛玉敏感而善良 , 多才而玉洁 。 她寄人篱下 , 小心翼翼 , 就是“生怕被人看轻了去” 。 她博学多才 , 兰心慧质 , 冰雪聪明 。 同时作者还真实地写出了她不好的一面:她瘦 , 爱哭 , 孤僻 , 高洁 , 还有痴心 。 黛玉之所以这样 , 是由于她特殊的身世 , 特殊的环境造就的 。 但是 , 别人不能理解她 , 特别是那禁锢人性的封建思想 。 因为她瘦、爱哭 , 所以不适合做儿媳妇;因为她孤僻、高洁 , 所以不得封建卫道士欢心;更因为她有痴病 , 所以她是个“不正经”的女孩 。 曹雪芹借凤姐、宝玉 , 间接写出了黛玉外在的“凄美” 。 黛玉临死时也十分可怜:病危之际 , 紫鹃四处求人 , 却无人肯帮 。 宝玉成亲 , 人人道喜 , 却无人怜惜黛玉 。 一面是成亲的喜庆 , 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 。 黛玉 , 一清高孤傲、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 最终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 黛玉虽“气质美如兰 , 才华馥比仙” , 可是 , 却“辜负了 , 红粉朱楼春色阑” 。 她这位出生豪门的千金小姐 , 就这样孤苦伶仃 , 与世无缘 , 最后不得不落个“冷月葬花魂”的下场 。
林黛玉凄美、曲折的人生 , 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 我感叹黛玉的凄美 , 我感叹宝钗的城府 , 我感叹凤姐的毒辣 , 我感叹探春的才干 。 《红楼梦》使我猜测 , 使我迷惑 。 我在《红楼梦》中 , 品味出古典小说的书香味 , 诵读出“古代百科全书”的经典内容 。 我觉得 , “塞翁失马 , 焉知非福” 。 对于黛玉这位脆弱的反封建少女来说 , 死 , 是一种痛苦的解脱 , 是一种悲剧的终结 。 当岁月变成历史 , 光阴变成尘埃 , 宝玉离家在雪堆中的脚印印在我心中 , 黛玉深情的眼泪滴在我心里 , 宝钗无故的“牺牲”也萦绕在我脑海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