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五年级作文教学的思考( 二 )


三、“语言文字相同”说的错误:写作意识和写作思维特征的淡化 。 长期以来 , 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文字一致”理论对中小学作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这种作文教学观认为 , 说得好 , 就能写得好 。 但是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 , 口才好的人写文章不一定漂亮 。 它们不是一回事 。 说话是一种线性的、基于时间的思维 , 是一种叙事思维 。 而写作是一种空间思维 , 一种结构化思维 , 一种多种表达方式的思维 。 这种写作意识和写作思维特征的淡化导致了写作过程的模糊性 。 到目前为止 , 整个中国教育界对学生作文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 国内大部分教材对作文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 有的干脆避而不谈作文:有的只出几个问题 , 不谈作文教学:;有的只列出写作要素和技能目标 , 没有具体的训练流程 , 老师要重新开发课本上列出的训练点 。 这些教科书赋予教师设计作文教学过程的重任 , 所以每个人都要见人 , 智者见智 , 八仙漂洋过海 , 展示自己的神奇力量 。 造成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 而如何教学生作文自然成为语文教师的难题 。
四、传统作文教学以“文”为写作教学的出发点 , 写“好”的文章(好的标准是统一的 , 要求全班;有的用文学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写作 , 这就提出了要求)作为作文教学的归宿 。 所以为了写出“好”的张文 ,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张文品味” 。 教学内容是文章学习(包括文体学)知识 , 让学生了解张文的作文 。 主要手段是传授文体知识 , 分析实例 , 模仿范文 , 批改学生作品中的主要问题 。 然而 , 学生的作文缺乏个性 。 这让我们深思:花了这么多时间指导修改 , 为什么学生写不出理想的张文和我们的教学科学?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的精力应该花在哪里?在中国古代 , 学生的作文大多被制成“八股文” , 没有思想 , 只为圣人做陈述 。 而现在的学生作文 , 不过是八股文的一个新变种 , 以诗为证:开头提小问题 , 第一行必须跟到底 , 一边叙述一边讨论 , 最后指出真相 。
作文教学的“文体中心论”发展了以模仿为基础的作文学习方式 , 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 久而久之 , 学生变得厌烦 , 失去了学习作文的热情 。 写作能力还没有真正形成 , 写作的创造性表达无从谈起 。 当然 , 一味否定文风的培养是有失偏颇的 。 仍然需要进行适当的写作风格训练 , 但这种训练不能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 作者认为 , 教师必须了解写作的基本原则 , 重视作者的主体作用 , 建立一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长期表达愿望的教学机制 。 目前 , 这种新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机制正在探索之中 。 主要内容是充分发挥作家的主观作用 , 长期保持作家的写作动力 , 构建写作思维模式 。
【对五年级作文教学的思考】第五 , 要研究外部因素对写作的影响:生活与阅读、思维、听说、写作的关系 , 尤其是生活与阅读、思维、写作的关系 , 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 解决阅读和写作的问题 ,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阅读和写作的良好习惯 , 使作文教学取得成功 。
第六 , 我们对作文教学的目的、性质、本质、学生和教学方法都有了明确的认识 , 然后自学 , 让学生写 。 我们会写作吗?一个不爱写不会写的老师能体会写作的悲欢吗?能顺利引导学生写作吗?学生应该写得好 , 除了自己的才华和努力 , 老师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1980年获美国国家优秀教师称号的密苏里中学教师贝弗利·贝姆斯说得好:“老师会写字 , 学生会学得更好;如果一个老师不仅是学生作文的裁判 , 还是编辑 , 那么他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