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战技能点,从肖战的语言文字说说他的形容描述能力

#肖战# #肖战时间的缝隙#
肖战总是很会形容 , 说工作时的自己是齿轮 , 休息时的是沙发;形容颓废则是用了“烤肉”一词;这次的城食日记深圳篇里提到了“时间的缝隙变大了” , 用来描述自己在舞台上表演时的状态松弛下来 , 有了更多思考改进的空间 。

肖战技能点,从肖战的语言文字说说他的形容描述能力


他的文字也总是平淡中蕴含着情感 , 看起来不那么惊艳 , 但仔细品味 , 总有余韵 , 比如他那篇描述家乡的小文《勒是雾都》 , 还有在奇妙之城重庆篇里 , 把轻轨的窗户想象成胶片 , 透过窗玻璃看到的风景是一部胶片电影;在运行中的轻轨上看风景就如同是在“哒哒哒”地看一部大片(身为路人我只能想起这么多 , 粉丝们如果记得更多的例子可在评论区分享) 。
这些形容和描述都让人耳目一新 , 究其原因 , 是因为观察视角的新颖和特别 。而这一点 , 我觉得与文化程度和文学素养关系较小 , 而与个性和对自我的看法关系较大 。
因为文化程度和文学素养高的人很多 , 他们遣词造句的熟练度可能很高 , 但他们的形容和描述未必有这样的直观具体和形象生动 。简单来说 , 我觉得形容和描述一件事物就像看风景 , 站的地点和观察的角度决定看到的样子 。
比如“时间的缝隙” , 帅哥说“时间的缝隙变大了 , 可以用来去做更多的事情 , 让自己可以没那么急 , 整个人的状态慢下来了 , 更加的松弛” 。
看 , 一维的时间在他口中就变成了三维的空间 , 这个形容一下子就让人有了具体形象的感受 。如果把“缝隙”替换成“空隙”可能这个空间的立体感就不强了 。
于是在时间的缝隙这个营造出来的空间面前 , 人的自我一下子就变小了 , 可以进到这个空间里去看更多的事情 , 做更多的事情 , 实现更多的想象 。个人觉得 , 这种形容之所以出现 , 是因为他有着一个相对灵活的自我 , 能大能小 。
肖战技能点,从肖战的语言文字说说他的形容描述能力


他能从大而广的角度侃侃而谈对家乡重庆这个网红/江湖的看法 , 也能从这么小而精的角度透视自己在表演时的状态变化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不能灵活切换 , 那么他是很难以这样的方式去描述世界和自己的 , 不是管中窥豹不得全貌 , 就是进不去那么精微的世界而被卡在外面 。
灵活的自我除了带来的站位和观察视角的独特之外 , 也让他能够物我平等地双向形容和描述世界与自我 。
什么叫做物我平等呢?我们从小的语文学习中总是有太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 , 总是习惯于赋予物灵性 , 将它人化 。但反过来就很少了 , 因为我们不太习惯用比喻把人物化 , 总觉得带着贬义 。
可实际上 , 把人物化的形容反而更能简单直观而明确高效地突出要表达的点 。工作时的肖战像齿轮 , 突出他追求工作目标的精准高质 , 休息时的肖战像沙发 , 描绘休闲时的他想要的柔软随性 。这样物化自己某种性格特质或追求目标的比喻 , 更让观者直击他要表达的东西 。
物我平等也体现在他能够把自我穿越(或者叫夺舍吧)到物上 , 微视角亲身体验直观描绘 。
比如“颓废得像一片烤肉” 。烤肉跟颓废有什么关系呢?是的 , 一般情况下没有关系 , 但是如果把颓废的你的灵魂直接装载到烤箱里的烤肉身上呢?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 , 高温炙烤下 , 烤肉在烤箱里翘曲变形 , 甚至被翻滚的金属滚轴带起的股股热流半托起来 , 无力地挣扎翻转 。那种情态 , 像不像人无法逃脱无力自控时的颓靡不振?(如果你想象不到 , 那么试着调整烤肉的厚度 , 比如换成片培根试试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