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有爱的人,并不是爱讨好别人的人!


让孩子成为有爱的人,并不是爱讨好别人的人!



让孩子的学会去爱别人,并不是去讨好别人,这两者是有差异的,家长朋友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要注意了 。
妈妈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有爱的人,当然是好事,但当我们开始讨论是什么样的事,让妈妈们想到这个问题时,却发现,事情不太对劲儿 。
妈妈们不安的缘由,往往是五六岁、六七岁的孩子,在妈妈不舒服、生病时,没有表现得特别关心,或自觉地乖一点,甚至主动照顾妈妈 。
“孩子身上有点什么小异常,我们做大人的都紧张不已,为什么孩子对大人不能付出同样的爱呢?这太让人寒心了!”
要的是爱,还是“讨好”?
真心爸妈对此的看法,可能和很多爸爸妈妈不同 。
我们觉得,如果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对妈妈生病不闻不问,确实是个问题,但期待五六岁的孩子就表现得特别会关心妈妈、照顾妈妈,是大人要求过高了 。
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说,被爱的需求,还远远高于爱别人的需求,他们本能地想要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却还没有学会像大人期待的那样,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大人就不能期待孩子关心父母的程度与父母关心孩子的程度相同,接受这一点,你会愉悦很多 。 而且,孩子就是孩子,他并不是完全不关心妈妈,常常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做什么才能帮得上忙而已 。
我们的经验是,大人言传身教,孩子都能看在眼里,也会慢慢习得,大约要到十岁左右,大人才会明显感受到孩子非常自然的关心 。
当我们希望五六岁的孩子在妈妈生病时表现的特别有爱时,其实我们想要的不是孩子的爱,而是孩子的“讨好”,这么做,是在不自觉地培养孩子的讨好型人格 。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很多人在成年后通过咨询心理医生或者阅读心理书籍来探索如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时,都会碰到一个让他大为吃惊的词——讨好型人格 。
心理学者们对它有不同称呼,比如取悦型人格、迎合型人格、顺从型人格,但大体上指的都是下面这些特征:过于注重他人的看法;过于渴求亲密关系和归属感,不惜为此牺牲自己的需求;压抑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去取悦和迎合他人 。
如果你肯花几分钟时间,到网上稍作搜索,你会发现数千万个页面,都在讨论这种让当事人相当困惑和痛苦的人格特征,而它的成因,恰恰主要来自一个人早年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换句话说,幼年和童年时期与父母的相处模式,是这种人格特征的主要成因 。
这么说,可能很多父母都会大呼冤枉,“我怎么可能有意培养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呢?”当然,这种培养确实大部分时候是无意之中进行的,但可怕之处在于,那些不经意之间造成孩子讨好型人格的细节,在父母们的育儿实践中比比皆是 。
造成孩子讨好型人格的几个重要细节
1、经常让孩子感受到不安
一位妈妈说,自己发烧不舒服,告诉三岁的孩子要安静,因为妈妈需要休息,但孩子完全无视妈妈的要求,就是不肯安静,一会要抱抱,一会儿要讲故事,甚至一会儿又要挠痒痒,妈妈说不行,孩子就哭闹不休,直到妈妈威胁“你再不闭嘴我就不陪你了”,孩子才肯安静下来 。
在这里,妈妈表达的是对孩子不能体贴妈妈烦恼,却忽视了,孩子的这些表现中,隐藏的其实是他的不安 。 孩子对妈妈不舒服感到不安、对妈妈不能像往常一样陪伴自己感到不安,而妈妈的威胁,更加剧了孩子的不安,最后孩子的妥协,其实并不是理解了妈妈的不适,而是在妈妈的压力之下顺从了,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和不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