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欺负了 , 爸爸妈妈都说没关系 , 还反过来指责我 , 哼 , 以后再也不告诉你们了 。
孩子告知家长自己的诉求时 , 如果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 没有得到应有的情感支持 , 那么慢慢地 , 孩子会习惯于向你隐匿、隐藏自己的诉求或心理落差 , 长此以往 , 一方面可能导致孩子转而寻求其他的替代方式(躲起来伤心、破坏器物等) , 而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孩子内向、性情孤僻 。
当然 , 家长对孩子被欺负时无所谓的态度 , 还有可能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行为暗示 , 让他以为“没关系”三个字就是“暴行的通行证”:“既然其他小朋友这样对我时都没关系 , 那么 , 我这样对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久而久之 , 孩子也可能会朝着性格形成的另一个极端发展——焦躁易怒 , 惹是生非 。
可想而知 , 无论孩子形成哪种极端性格 , 对他的成长都是有害无益的 。
其次 , 我们来看“没关系”这三个字 , 对孩子的行为模式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观点 ,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 , 会培养一些自己特殊的准则或判别机制 , 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对不同环境的反映 。
当儿童年幼时 , 这些准则或机制只会有轻微的显现迹象;但经过多年训练以后 , 儿童的行为模式渐渐变得固定 , 他不再根据客观来作出反应 , 而是受制于对之前过去经历的无意识解读 。
如果他没有正确地解读一些特殊情况和困难 , 或者错误地理解自己处理这些困难的能力 , 那么 , 这种错误将会决定他的行为模式 , 而且直到这个原始的、孩童时期的错误被纠正之前 , 几乎没有逻辑或常识可以改变他的这种行为模式 。
换言之 , 如果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 反复强调某些状况或问题“没关系”、“没什么大不了的” , 那么 , 这种意识的灌输会使孩子在处理同类事物时的行为模式过早固化 , 从而最终导致孩子走向“软柿子”、“好欺负”、“校园霸凌”的恶劣境地 。
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就像一张白纸 , 处于学习阶段 , 缺乏辨别能力 , 所以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心理、性格以及行为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
因此 , 小编建议家长在面对孩子时 , 务必要表现出鲜明的是非观 , 对那些明显损害孩子自身利益的行为 , 别再轻易说出“没关系” , 而是要明确教给孩子如何处理类似的状况以及正确保护自己的方法 。
小编提醒
告诉孩子 , 他应该怎么保护自己
1 在明确自身利益受损的前提下 , 大声警告对方“打人是不对的”、“不许打人”;
2 如果对方继续冒犯 , 告诫对方“你再打我 , 我就还手了”;
3 不鼓励孩子以暴制暴 , 除非它是解决冲突的唯一有效方法;
4 必要时 , 寻求大人的帮助 , 包括对方的家长;
5 不要在错误的人身上浪费友谊 , 世界那么大 , 人也特别多 , 何妨换个对象交朋友;
6 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类似的小麻烦 , 而不是允许他躲在家长的身后;
7 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 , 家长无妨给些空间让孩子自己琢磨出一些解决冲突的技巧 , 比如 , 有些小朋友就很擅长“利益交换” , 可能一包小零食或者一个小玩意 , 就能轻松化解干戈 。
推荐阅读
- 见微知著什么意思 成语见微知著什么意思
- 竖中指的由来?
- 古装探案剧,2020年经典的4部古装探案剧
- 青海简称和省会
- 茱萸是什么 茱萸是什么样子的
- 李钟硕女神,罗别12集李钟硕抱女神李奈...
- 孩子被打了能打回去吗
- 孩子叛逆期推迟了怎么办
- 阴阳合同指的是什么?
- 所谓的“问题孩子”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