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饮食特色与饮食习惯( 二 )


以青苔入菜 , 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 。 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 , 以深绿色为佳 , 捞取后撕成薄片 , 晒干 , 用竹篾穿起来待用 。 做菜时 , 厚的用油煎 , 薄的用火烤 , 酥脆后揉碎入碗 , 再将滚油倒上 , 然后加盐搅拌 , 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 , 其味美无比 。
节庆食俗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 , 一家盖房 , 全寨都要来帮助 ,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 , 先上楼的是小伙子 , 抬着牛头 , 唱祝福歌 , 壮年男子抬箱子 , 已婚妇女抱被褥 , 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 , 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 , 摆上众桌 , 置酒备菜 , 唱贺新房歌 , 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 , 即姑娘把黄焖的鸡拿到市场上出售 , 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 , 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 , 让其坐在自己身旁 , 通过交谈 , 如双方情投意合 , 两人就端着鸡 , 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 , 姑娘就会加倍要价;再如“吃小酒” , 在男女订婚时 , 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 , 当客人散去后 , 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 , 共摆一桌共饭 。 “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 。 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 , 大都先在女家进行 。 婚宴时 , 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 , 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 。 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 , 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 , 又用两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 , 象征纯洁 , 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 , 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 , 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 , 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 元江大平乡新娘过门后要与新郎端坐在长凳上 , 吃四个鸡蛋拌的糯米饭 , 并喝两杯酒;元江江边的傣族新娘过门 , 由男方分给每个送亲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个、酥肉4块 , 然后方可吃正餐 。
祭祀食俗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 , 傣族称“去拉曼” , 也称“披曼” , 是保护神 , 每年要祭祀两次 , 栽秧前为祈求丰收 , 秋收后为谢恩 , 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 , 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 , 待念完祭词后 , 大家共食 。 新加入社的成员 , 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 。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鱼食牛皮的风俗 。 西双版一次部落神 , 祭品有的须是黑牛、白猪 。 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 , 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 , 全村要杀红牛 , 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 , 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 。 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
在傣族民间 , 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 , 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 , 如:烧柴要先从根部烧起;不得从火塘上跨过;不能随便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等等 。
宗教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 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 浴佛节(泼水节)期间 , 除酒、菜要丰盛外 , 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 。
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 。 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入夏节(傣历9月15日)、出夏节(傣历12月15日) , 均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 。 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 内容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 , 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