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礼仪的故事有哪四个

家庭礼仪的故事有哪四个

家庭礼仪的故事有哪四个


家庭礼仪的故事有《孔融让梨》《千里送鹅毛》《程门立雪》《心平气和的刘铭传》四个 。
1、《孔融让梨》:讲了孔融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应学会谦让,谦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
2、《千里送鹅毛》:这个故事体现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多用于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 。
3、《程门立雪》:讲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正遇上下雪,一直在雪中待到程颐午休醒来的事情 。后人便把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成恳求教,尊师重道的学子 。这种刻苦的学习的精神和尊师重道的品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
4、《心平气和的刘铭传》:这个故事表达了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伟大的事业 。将来若想有所作为,便须先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
古代关于家庭礼仪的故事有哪些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
汉朝有个叫黄香的人,九岁时就已经懂得孝顺父母的道理 。夏日来事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 。
关于礼仪的小故事有哪些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时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爹爹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 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


家庭礼仪的故事有哪四个


古代家庭礼仪的故事名称1、孔融让梨;
2、千里送鹅毛;
3、程门立雪;
4、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5、孝感动天;
6、亲尝汤药;
7、啮指痛心;
8、百里负米;
9、芦衣顺母;
10、鹿乳奉亲;
11、戏彩娱亲;
12、卖身葬父;
13、刻木事亲;
14、行佣供母;
15、怀橘遗亲;
16、埋儿奉母 。
弟子规中的哪句话可以形容古代家庭礼仪的故事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
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 。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 。
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 。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 。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 。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 。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 。
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 。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 。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

【家庭礼仪的故事有哪四个】

    推荐阅读